给向来被污名化的中医正名,这是一项专业活。看起来,西药学博士谭亚娣女士很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佩服佩服! 谭亚娣,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在医药界从业近二十年,对现代药物开发的研发、生产、注册、营销等各环节都有一手经验,多年关注中医。赴美留学学习西方药理的初心就是要以现代眼光理解中医医理药理。 最近,她连写两篇为中医正名的文章:《还在说“中医不科学”,你out啦》,《中医与“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梗》。在这里,我想大力推荐一下。 “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海量的西医西药人士用这个梗来否定中医。看看谭女士是怎么破这招的? “西药自己挖了个大坑“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成本高还很难得到有效结果,现在正通过“亚组分析”“精准医学”对患者群体进行区分,以找到统计显著的对药物应答的组。西药的先锋是自己想从坑里爬出来,有些外行还把这奉为经典,让中医也去跳坑。呵呵” “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其实是个新近的事,请问西医当年青霉素需要做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吗?哪几种抗生素做了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对确定的药物靶标有效率逼近100%,那战场上伤员又紧急需要,哪里需要做”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我也不知道早期哪个疫苗是做了大规模随机双盲的。没有打疫苗的地区的流行病学做自然对照也是可以接受的对照。外科的手术又是那种术式做了大规模随机双盲?因此,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只是证据的一种,未必是最合适的证据方式,往往适用于那些疗效不特别肯定,与对照疗法差别不那么显著,才需要扩大样本寻求统计显著性。这是”大样本“的意思。所以,别把”大样本“当药物的特别荣耀或必考科目。” 对此,我加一个补充。 西药的“大样本”这个样本真的足够大吗?实验的时间是不是足够的长?既然这个样本的数量和时间都是人制定的,必然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揭示药物的全部机理。相当数量的西药被淘汰,100年、200年后不见了,足以说明这种缺陷,这些药物没有经得起实践考验,至少不属于成熟的药物。 中药大面积人体试验千年以上,哪一个样本更大?实验时间更长?哪一个实验的结果更可靠?这些经过层层筛选和淘汰剩下来的成熟药物,怎么会不可靠,居然成为伪科学和落后的符号呢? 谭亚娣女士还说: “ 那些拿“科学”为借口打击中医,其实并不真懂科学,只是学了皮毛,拿科学扣帽子罢了。或者说,中医是等待科学不断挖掘的宝库,“科学”对中医的认知会不断刷新的。中医昨天和今天能有效地治好某些病,“科学”明天才能明白过来为什么,难道对“科学”今天还没有懂得的部分,中医就要放弃?我眼中的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大概就是“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而西医与科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让人感觉是“科学我先搞清楚,然后医学拿去治病用;等等科学有新发现了,过去的发现不太对,医学你就换个方法看病吧”] 判断医学的标准不是科学不科学,而是治病救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是否安全有效,不要拿害人骗人的庸医来举例,只能说国内外中医界普遍相互认可的中医医师和药店,这也不拘于是在正规医院还是小诊所行医的,不拘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华人或是白人,医生是用疗效说话的。 ” 我的另一些补充: 因为缺少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跟踪和对比,中国医疗往往是稀里糊涂的医疗,知道怎么做的人很多,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人极少。同样的一种疾病,中医的疗效和西医的疗效对比,如何?答案是0,因为几乎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数据对比。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流行的思维是,报喜不报忧,主流媒体宣传把问题视为禁区,看成抹黑,谁的声音大谁就是绝对正确的,独立思考的观点往往被看成添乱,这即是当前的现状。 药物经济学的诱惑和压力。中国医疗尚是以药养医,整个体系靠卖药卖检查维持运转,而不是靠卖知识和专业判断为价值核心。在眼前的经济因素作用下,中医中药被悄悄人为打压放弃,这几乎是一种必然选项。因为中药相比西药而言,廉价到了极点。 谭亚娣说,好了,可以结束了吧。我得去专研中医的学术和商业机会去了。 结束语: 我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出身,从业11年西医。但从去年开始,就把学习的重心全部转移到了中医身上,长期规划是西转中。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神秘区域,没有人和罕见有人抵达过的地带,必然机会无数。在这个公号上,我会继续发表更多对中医的新思考和新见解。 希望那些在寻找好机会和有好眼光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前途无量。我相信这会是一篇对你们很有用的文章,有助于扭转一些认识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