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行时刻2017-05-02 平远 北宋 郭熙《窠石平远图》 北宋 郭熙《窠石平远图》局部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式一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式二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式三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式四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式五 高远 《目送飞鸿》任伯年 (清代) 《黄河清》 傅抱石 (1960年) 李可染典型图式一 李可染典型图式二 李可染典型图式三 关山月《北国牧歌》 (1962年) 齐白石典型图式一 齐白石典型图式二 元代倪瓒典型图式 齐白石《鳞桥烟柳图》 齐白石典型图式三 齐白石典型图式四 北宋画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创造性地总结了山水构图之“三远法”: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远欲其高,当以泉高之。远欲其深,当以云深之。远欲其平,当以烟平之。此三远也。 听琴 《西厢记》节选 王叔晖 (现代) 《抚琴图》 张大千 无名氏 《雍正抚琴图》 抚琴动操, 欲令众山皆响! 这是南朝时宗炳的深刻体悟。他把自己画的山水悬在墙壁上,对着弹琴。 山水对他来说,等同于音乐的境界。与他同时代的前辈音乐家嵇康,凭借音乐的心灵去领悟宇宙,体悟“道”的境界。他的名句: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听琴图》局部 《听琴图》 (北宋) 赵佶 18世纪的清朝,在雍正和乾隆时代,宫廷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出惊异之情,却持不同的态度,他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毫厘,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华绝异。而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听琴图》透视图一 《听琴图》透视图二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之法,而是其“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之法,而是综合各个角度,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 山水有清音 《山水清音图》局部-1 《山水清音图》局部-2 《山水清音图》局部-3 《山水清音图》局部-4 《山水清音图》石涛题款 《山水清音图》 局部5 “山水清音”源自晋代名士左思《招隐》一诗: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何必借助啸歌才会长抒怀抱, 山林之中水声潺潺自成清爽之音, 灌木在风吹之时也会代人悲歌低吟。 《山水清音图》 石涛 (清代) 山中水石风木自成天籁之乐 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中国古代的画家所采用的决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因此,在他们笔下所绘出的是具有音乐节奏与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用心灵的俯仰之眼看待空间万象。我们的诗与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表现埃及空间感的神庙与陵墓的直线与几何图形,也不是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那渺茫无际深邃空间,而是“俯仰自得”的宇宙感,富于节奏化与音乐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