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幸福放松而高效的学经典方法

 wyfx100 2017-05-04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其魅力之大让古今无数中医付出一生来学习,甚至夸张的说几乎所有历史上有名的高疗效医生都是从经典中获得看病的智慧,深入学习《黄帝内经》是成为明医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把大量的经历放在经典的学习。明确了深入学习经典这个方向,我们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的学习经典,我们现在就从学习经典的方法与态度上来聊一下经典的学习。

1第一种学习方法:以经来为我作注


有的人学习经典目的很明确,从经典中获得看病的启发,在经典的语句中找寻有用的话语,剔除自认为迷信的、落后的信息,将经典话语为我所用。详细说明一下,这些人先是掌握了很多中国文化与中医相关的知识,然后在阅读《黄帝内经》时让经典的文字与自己脑中的知识发生关联,在关联的时候发挥充分的联想与创造,用自己脑中的知识赋予经典语句各种新意。这种学习方法往往读一句话想很长时间,结果读书的过程便是开发创造力的过程,很累大脑,苦中作乐。更有甚者主张“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王阳明先生所主张的“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是没错的,这半日的静坐是用来让知识沉淀下来,只是这些人错误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以为半日静坐就是在读完书之后,坐下来“思维”所读的语句,即将所读的知识充分的与脑中原先积累的知识发生各种的契合,然后创造出各种独特的知识。且这种解经方法往往多断章取义,只发挥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或只发挥一句话中的一部分,经的原意是什么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越接近近现代,这种学习经典的态度与方法越盛行,有人用《周易》来解经典,有人用丹道来解经典,更多的医家用各种学科交叉起来解经。当这个解经的人非常博学,其所解出来的经典就非常深奥难懂,这种读起来半懂不懂的文章会让人感觉高度很高,很容易受人推崇。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构造不同,所以经典被解成各种各样,而且每一种解法从一定程度上看挺有道理,而且站在自己的思维体系里看其他解法都不如己,于是各种千奇百怪名称与冠以各姓氏的医学体系与医学门派兴起。

以这种方法读经,表面上看是在向经典学习,实际上是借助经典达到自己征服别人的野心,这种读经是为了在辩论中获胜,是为了在与同道的医学交流中彰显自己的独特,这种读经是浮躁的,没有深入到经典的精髓,只得到经典的皮毛,甚至不仅没得到皮毛还篡改了经意。这些读经与解经的结果是“足以言诊,足以乱经”,作为学习者如果相信了这些言论,其结果是越学离经典越远,现在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形象其实并非经典的本来相貌,而是被这些注经者搅得混乱的玄学知识。在经典中有专门的语句批评这种行为:“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

2第二种学习方法:以我来为经作注

有的人学习经典目的很单纯,理想很远大,就是要读懂经典,读懂经典的道理。经典是很难懂的,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共同的感慨。要读懂经典的人是真正热爱中医的人,只有刚正不阿的人才会有志气与毅力来读懂经典。带着如此大的理想学习经典,经典的每一句话都问为什么,如此读几篇经文就会发现一大堆的为什么,这些为什么只有小部分能从经典的其他篇章中找到答案,大部分不能从解释其原因,甚至刚解决一个难题紧随而至的是一堆难题,而且还有很多经文存在前后的矛盾,这给深入学习经典带来无限的困难。

所以要对经典的大部分内容做到满意的解释,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要阅读大量与经典相关的先秦古籍与大量文字学知识,几乎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地步。对于读经典过程发现的问题,需要费劲脑子的苦思冥想,对任何苦思冥想的结果还要再带回到经典中看前后是否能够说通,是否符合经意。甚至很多时候是在不停的推翻以前的解释,要经历过无数次的明白、糊涂、又明白、又糊涂的过程后,才能慢慢的对经典的核心经意有所领悟。这样一路走下来即使你聪明过人,没有五到十年的刻苦学习很难有所成就。

我们看金元时期很多医生都是用这种方法格物致知一点一点成为中医大家,他们用自己的强大知识再加上刻苦努力,将经典的大部分内容融会贯通,他们的学医路程是艰苦的,他们的医学成就也是非常的辉煌。他们虽然所用的语言不同,所切入点不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学习这些医家的学说会发现核心都是相通的。可以说以我累为经作注的学习中医过程,必须经历一番寒彻骨,才能有梅花扑鼻香。很多人会有此疑问,那我不自己学习经典,直接从这些已经领悟的中医大家的书中学习经典,这是否是学经典的捷径呢?确实这些大家的书用自己的语言与逻辑相对完美的解释了经典,但是我们通过他们的书籍可以快速的对他们有粗浅的认识,甚至可以快速在临床上学会肤浅的应用,容易就有较快进步,但是往后的进步就困难了。若要进一步深入的领会他们的思维,灵活的于临床运用他们的成果,不下一番与他们同样的苦功是没用的,故很多人说“由后世入经典,始大易后极难”,这种困难不亚于你直接读经典。

3第三种学习方法:用心体会经典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很明显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学习经典,经典变得非常复杂,可以说这是从流散无穷的地方学习经典,故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经典告诉我们《黄帝内经》虽然很庞大,只要知道经典的核心,只需要短短的几句语言或不需要语言就可以全面掌握。那问题就在这个知其要到底是什么?我们无论怎么读经典都找不到这个能够统领一切的知识,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个知识或公式能够合理解释复杂的天地与人体。因此这个“要”根本就不是别人不知道只有在斋戒沐浴后才能说的知识,而是可以通过斋戒沐浴之后回归到心的本源状态——恬惔虚无,拥有这个恬惔虚无的心就是得到“要”的关键,这个心的状态在《黄帝内经》最重要的第一篇文章“上古天真论”中详细的描述,请读者一定要自己多读几遍反复体会其意。

恬惔虚无的心是最单纯无邪、最放松的心的本源状态,是心最幸福的状态。很多人说这种状态是否需要修炼呢?只有紧张的非自然状态需要修炼来达到与维持,恬惔虚无是最放松的心的自然状态,只要远离以妄为常则心自然恬惔虚无。清醒的觉察出什么是幸福的恬惔虚无的状态,只要稍微离开一点这个状态就快速舍弃把我们带出来的思绪,回归到恬惔虚无的本源状态,带着这种状态翻阅经典《黄帝内经》是一种享受。在非恬惔虚无的状态下学习经典,脑子不停的工作,对的错的各种答案交织在混乱的大脑里,只有一个目的解释经典。在恬惔虚无的状态下学习经典,脑子是安静的,心是活跃的,带着一颗活泼的心体会经典的语句,体会经典文字所传达的道。

如果有一个导游带我们环游世界那是多么的喜悦,经典就是我们的导游,我们的心跟着经典来体会人体与天地,这不就是在环游世界吗。用心体会经典,从内心里赞同经典,在经典的带领下用心体会春夏秋冬,体会人体处于阴阳与木火土金水的不同状态,体会不同情绪、不同邪气、不同药味对人体的干扰,体会人体在受到各种干扰后所会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表现及脉、色、尺肤的变化,体会虽然是同一个病由于所受邪气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表现,这些都太丰富,只有心能充分的体会到,用大脑的知识很难思维通。可以说《黄帝内经》就是非一时非一人在恬惔虚无的状态下记录了所观察的世界与人体的集合。下面我们对比各种学习方法详细说说。

我们随便找一句经典的话来对比体会一下,如《四气调神大论》有一句话“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第一种学习方法的人一看到这句话后,马上脑子进入天马行空,各种的联想来解释清净光明,将一个概念可以洋洋洒洒解释万言,我们读完这些解释后表面上看获取了很多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但那有什么用,核心问题是这个朴素的道被博闻强识的知识迷惑了,所以仲景说:“多闻博识,知之次也”。第二种学习方法的人,先查出每一个词的准确意思,然后不停的问什么叫清净,什么是光明,什么叫藏德,为什么是藏德,一直不停的问为什么,就这样一直的学习下去,用自己的大脑来征服经典,一路过关斩将终会成功,所以仲景说:“学则亚之”。第三种学习方法就很幸福,先放松下来,在经典的带领下举头看一下天,感受一下天气,恩很对,就是清净光明的感觉,再长时间的观察一下天气的运转,恩很对,就是藏德不止,太对了,一点没错就是真实的感受,然后继续真实的感受下去。对自己感受不到的不要着急,慢慢来,每一次读经典会有每一次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越来越细腻,非常真实。这种学习方法是不用后天的思维来分析经典,而是用生而本有的心来感受,所以张仲景说:“生而知之者上”

中医是内修与外证之学,待我们体会一段时间的经典之后,我们已经能够很敏锐的体会到大部分经文所描述的人体状态,能够感觉到每一个汤剂与药物的偏性对不同人体的影响。待我们临证时先回归到恬惔虚无的状态,体会病人的各种变化,用灵敏的心来体会病人的病态,而非用大脑来思维疾病。体会病人描述所反映的内里问题,体会各种病人脉象所反映的内里的气的状态,体会各种方剂对人体的影响,这种体会非常真实,如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如此临证实用恬惔虚无的心体会各种病人,临证结束用恬惔虚无的心体会经典,如此医术便会越来越快的提升。中国文化的精华就是各种经典,除了学习中医之外,中医学子的生活一定要丰富多彩,我们还可以在业余时间用恬惔虚无的心体会各种经典,体会四书五经,这样我们会获得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收获。

4附录:要不要背诵经典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师,能够熟练的掌握中医四大经典,甚至能够背诵经典条文是最最基础的要求。但是在学习中医的方法上,由于受到各种所谓的成功学影响,很多宣传上过分重视玩命斗狠的学习中医经典,我个人认为米医生基于此才不让大家刻意背诵经典。

对于心智未发展到丰满的小孩,先不管经典的语义死记硬背记下来,并时时鼓励让孩子对经典一直保持乐趣,在孩子成年后在生活中慢慢体会经典这也可以。这里有三个前提,一是孩子本身并不以记忆知识为苦,二是对所需要记忆的知识有很大的乐趣,三是要在生活中时时提醒孩子如何妙用经典。如果以苦尽甘来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痛苦论调让孩子必须背诵经典,那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我相信判断一个行为的结果是好还是坏,一方面要看行为本身是否有益,另一方面要看在行为中保持的心态,扭曲的心态去耕耘不会结出好的果实,因此扭曲的心态背诵经典不会带来好的现时利益,不要忘了古代像孔乙己之类的腐儒都是能够背诵经典的。

我们认为若要学好中医,关键并不在于是否能够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经典,能够背诵下来经典只是在学习中医经典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学好中医的关键在是否从内心深入认同经典,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经典,能够无时无刻的将经典的思维运用于生活与治疗。尤其是对于成年人,记忆经文本身就很费劲,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理解,而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好容易记住的知识沉淀不到心里,很容易就忘掉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古代的所有绘画作品中凡是与读书有关的,都是在空旷的环境里陶醉式的读诵,像很多拯救黎民与水火的大儒每天手不释卷,他们都能够背诵下经典,却每天都在读经典,这种读经典是没有功利心的静心体会经典,静心与经典交流,默默的读,默默的改变自己的气。这样读经典本身就成为一种休闲的享受,长时间的读自然熟读成诵。让经典在心中自然的流淌。

这里有几个注意事项:

一、读诵经典不是为了说服别人,因为在与别人进行争辩时能够引经据典会很容易说服别人,如果用经典的文辞作为辩论的工具,任何言说都能在经典中找到反驳用的文字,在理上追求争强好胜在心上则昏暗,读经典是为了让心明,只求“放心”。

二、体会经典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文字意思的前提下用心来体会经文的意思,随着学习的增加对同一段经文的体会会越来越深入,亦可能是今是而昨非的修正以前的体会,体会经文是长久的事。

三、体会不同于联想,体会经文要求静心感受,而非胡乱的猜想,现在很多网络上断章取义的解经实际上是在扰乱经典。适度的推理是可以的,一切的推理与猜测都必须做好被自己否定的准备。

四、体会经典就是放下自己的知识来用心感受经典,让经典带领我们感受世界与人体,感受生活,这就要求放下我们的见解,哪怕是权威的见解也可能是阻挡我们体会经典的障碍,放下这些,让心明亮。注意事项还要很多,在此只是略微一提,需在学习经典中自我护心。

感谢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经典这个无穷的宝藏,感谢一起读经典的路上有相伴的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