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宇宙中的物质是怎么出现的?

 美丽人生之梦 2017-05-04

回答关注(5)|查看更多问答

6个回答

容济点火器

05-0309:4213赞踩

一、神创论

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神创造的,直到现在,很多西方人还认为地球和天空是在6000年前是经超自然的创造形成的(至今很多人仍然坚信这一结论,尽管这样做了以后他们的智力看起来就和那些相信地球是平面的人一样)。无论如何,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太阳系是在46亿年前由尘埃云和气体云经过一个自然过程后形成的,而且也许在150亿年以前宇宙形成后这些云就已经存在了。

二、大爆炸理论关于物质形成

根据大爆炸再论,宇宙在大爆炸中正、反电子,正、反夸克等基本粒子都是从能量中成对产生的,由于正、反粒子相遇时会双双淹灭而成为能量,那么,宇宙中应该只有能量,而不会有组成恒星、行星和宇宙尘埃、星际气体等物质存在。

在1956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服从电荷(C)、镜像(P)和时间(T)对称,也服从CP和CPT联合对称。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制约物质衰变的弱核作用力,会使粒子的镜像产生差异,也就是使这种对称不守恒,这被称为“宇宙不守恒”。同一年吴健雄证实了这一现象。

1964年,克罗宁和费兹通过研究K介子衰变发现,粒子衰变连CP联合对称也不服从。

1967年,萨哈罗夫推断,在高能下由于基本粒子的CP联合对称不守恒,正、反粒子的衰变率存在微小差异,使正粒子稍多于负粒子。

由此人们推论,在宇宙大爆炸中,每产生10亿个反粒子,就会有10亿零1个正粒子产生,正粒子比反粒子多一个。因此,每10亿个正、反粒子湮灭后,都会剩下一个正粒子,这就构成了今日宇宙中的物质。

宇宙中的物质都是由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号元素氢到第92号元素铀组成的。

其中,第1号元素氢是在宇宙爆炸时产生的,第2号元素氦中的一部分也是宇宙诞生时与氢一同产生的,其他部分的氦和所有比氦重的元素(天文学中,把所有比氦重的元素都叫重元素)都是在恒星中,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其中从氦到第26号元素铁,是恒星通过正常的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比铁重的元素是通过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中产生。

三、科学家也说不清楚

在宇宙的开端,在时空诞生后的最初30万年里,宇宙是不透明的.随着质子和电子互相结合成原子,辐射就可以自由的通过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可观测的宇宙。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大爆炸的时候并假设宇宙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集中在一个相当稠密的小球中,这个小球非常热,它发生爆炸形成了宇宙,那么这个小球是从哪来的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定要假设在这一阶段里有超自然创造吗?

不一定,科学家们在1920年推出了一门叫量子力学的学科,它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无法在这里解释它.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它恰当地解释了其他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且还可以预测新现象,所预测的新现象和实际上发生的完全相同.

1980年,一个美国物理学家阿兰.古司开始用量子力学研究了有关大爆炸起源的问题.我们可以假想在大爆炸

发生以前,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发光的海,里面什么都不存在.很明显这种描述是不准确的,这些不存在包含着能量,所以它不是真空,因为按定义真空里应该什么都没有.前宇宙含有能量,但它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真空的成分相似,所以它被叫做假真空.

在这个假真空里,一个微小的质点存在于有能量的地方,它是通过无规律变化的无目的的力量形成的.事实上,

我们可以把这个发光的假真空想象成一个泡沫状的泡泡团,它可以在这儿或在那儿产生一小片存在物,就像海浪产生的泡沫一样.这些存在物中有的很快就消失了,回归到假真空;而有的正相反变得很大或者经过大爆炸形成像宇宙那样的物体.我们就住在这样一个成功存在下来的泡泡里。

但是这个模型有很多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弥补和解决它们.如果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会不会有一个更好的观点来解释宇宙从何而来呢?

当然,如果古司理论的一部分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往回走一步问假真空的能量最初是从哪来的.这个我们说不出来,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证实超自然物质的存在,因为我们还可以再往回走一步问超自然物质是从哪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令人震惊,即“它不来自任何地方,它总是这样存在的”.这是很难想象的,也许我们得说假

真空中的能量也是从来都这样存在的。11评论

大连富丽庭陨工周

05-0321:491赞踩

宇宙中的物质是“能量核聚变成物质”的。这答案是宇宙自已给出的,答案就在“玻璃质透明含晶陨石”里。

这块玻璃质透明含晶陨石,里边能看到一些雪花,这雪花就是“能量变物质”产生的,是由能量核聚变直接产生的。陨石里还有一些汽泡,这些汽泡就是“能量”。

这些具有方向性的拉长汽泡,像是一条条鱼向前游动,你能想像出这些宇宙能量是在什么速度和力量穿越这玻璃质吗?即使在穿越和能量扩张中,也不耽误“能量变物质”。

这是一个正在穿越和扩张的“能量汽泡”,美国科学家管它叫“微流星”,我觉得应叫“能量微恒星”。因为只有这样的能量微恒星才能“能量变物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