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摘自王铁权先生编著的《纯血马 汗血马 阿拉伯马》(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一书】 阿拉伯马 Arabian Horse 有关阿拉伯马的历史记载,始于7世纪的沙特阿拉伯。该马种是优秀骑乘马种,改良他马作用显著。该马种几度来华,最近一批养于北京郊区。本篇就该马种历史、特征、在世界、在华情况作了介绍。 一、阿拉伯马命名 阿拉伯马,以原产地阿拉伯马半岛命名,英文名Arabian Horse。有的书上称之为巴鲁布(Barb)、叙利安(Sylian)、土耳其(Turk)。关于该马种的起源,有的学者认为来自高原野马,也有的学者认为,是蒙古野马和中亚野马的混合种。历史记载阿拉伯马始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帝国,但在此之前阿拉伯半岛及其周边国家已有良马存在了,其更早起源,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 二、阿拉伯马——马中极品 阿拉伯马为世界名马,是一种高贵的马种。国外有这样的赞语:“吃菜是中国菜好,骑马要骑阿拉伯马。”阿拉伯人有这样的赞语:“当你喜欢吃鹿肉的时候,你就骑上阿拉伯马。”“其含意是,阿拉伯马速度很快,可以追上飞跑中的野鹿。”纯血马的速度超过阿拉伯马,但阿拉伯马的名贵度不因之而减少。 阿拉伯马的名贵,贵在有它的起源。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50个马品种,其体型和能力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是由种源不同,自然及人为影响造成的。家马来自野马,野马又是几千万年进化的产物。野马最早的祖先,称始祖马。始祖马是猫一样大的动物,经历了几千万年的进化,由美洲开始向西移动,边移动、边进化,进化中又分化,有些分支消失了,有些分支发展了。野马家化之前,最终形成了蒙古野马、高原野马、森林野马。这三大野马家化以后,成为相异的原始马种。阿拉伯马是高原野马后代的可能最大。蒙古马和阿拉伯马在家化之前已有明显差异。高原野马体高可达150厘米,体型匀称,而蒙古野马体高仅130厘米,体型粗重。也有的学者认为,阿拉伯马来自中亚一种野马。 三、育成的社会背景 一个优良马种的培育,都是在一个兴旺发达的时代。阿拉伯王国是经过多年战争兼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强大王朝。 在多年战争中吃了无马之苦的阿拉伯国王,决心培育马种。在他之前,阿拉伯马来自何地,原种为何种,已无从查考。
牧民从一块绿洲到另一块绿洲都要骑马长程行进,中间没有水草可用;更为主要的是皇室参与育马。可以从国内、外集中优秀的马为皇室所有,请名家育马。 群众性的育马需求,在阿拉伯王国建立以后强化了。育成阿拉伯马成为建国后的阿拉伯王国的一种强烈的需求。这种社会需求的机遇是很少出现的。一旦出现以后,就有着强大的作用。
这种要求是长期逐步在缓慢的过程中实现的。阿拉伯人也不知道他们所塑造的是一个影响世界的名马——阿拉伯马。
四、始于1300年前 在汗血马出现700年后,阿拉伯马开始形成。与其他马种一样,阿拉伯马的形成有赖于当时社会的需求,即需要一种持久力强、速力快的马种。阿拉伯国王领导这一伟大的育种创业,经漫长岁月的民间育种,制造和完善了这一举世无双的优良马种。 阿拉伯马的育成,经历了五大阶段: a. 创业者 b. 育种者 c. 从皇室到民间保种 d. 由产地流入外地 e. 由地方马种到现代马种 这五大阶段,共经过了1300年的过程。它来自名血,创立核心,世代相传,按同一目标选种。这一优秀种源,又流入外地、流向世界,影响及其他马种。阿拉伯马种的育成,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
五、来源 据俄罗斯维特院士介绍,纪元1~3世纪巴尔芬王朝时(即阿拉伯马出现之前),阿拉伯半岛养马已较发达,所产巴尔芬马质量优良,但半岛深部马匹出现较迟。古罗马学家认为,在4世纪以前,当地没有马匹记载。有一说法认为,4世纪时约旦王接受君士坦丁王赠送的礼品——马匹,后者可能为阿拉伯马的先代。到7世纪穆罕默德王时代,从国外掠夺良马的可能也是存在的。至于良马来源自何处,尚难以作定。 据近年发现,阿拉伯马也可能来自伊朗。在伊朗北部,靠近里海的山地中,发现一种体高仅110厘米的矮马。此马头小、颈细、酷似缩小了的阿拉伯马。这可能是阿拉伯马的原种。此马被视为珍稀马种资源,引入英国专门保种。因而,阿拉伯马来自中东独立马系,具体说来自阿拉伯半岛以东的伊朗甚至中亚的可能增加了。笔者认为,即使半岛内很早便有马,这种马很早以前来自半岛以外的地方,也是合乎情理的。 六、原产地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阿拉伯半岛三面临海,但由于周边的高山阻挡了湿润气流,半岛内部干旱少雨。海拔60~1000米,年降水量100~200毫米,温度:夏40~45℃,冬5~10℃。 由于同亚洲大陆分离,海洋气流及干热气候影响,呈生态特异性。沿红海有一条高原地带,挡住海风,形成大大小小的沙漠,沙丘高达300米。全年干旱少雨,冬季有雪,雪降后溶化流入海洋。沿红海之滨有红海山脉,这是一条生态分界线,一侧是干旱内陆,是阿拉伯马原产地;另一侧是湿润多雨的农业区。
干旱少雨的沙漠,不适合人、马生存,但沙漠内分布有小块的绿洲,也就是沙漠中有水有树有人有马的地方。阿拉伯马形成地就是在这样的绿洲中,面积不大。马数也不多。
七、育种的起步 7世纪时,即1300年前,阿拉伯存在许多部落,他们势均力敌,争战不停。穆罕默德王(571~627年)是阿拉伯王国的创始人。他打过很多胜仗,也打过败仗。穆罕默德王在征战宗教名称麦加时,只带了两匹马,而敌方骑兵占有优势。像历史上许多国王一样,由于战败而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为适应以骑兵取代步兵的转变,他决意发展养马,采用各种奖励和扶植的政策。 穆罕默德王时代的阿拉伯王国,势力很大,经济、文化发达,所占版图很大。当时,阿拉伯原种马来自何地,始终是一个谜,很可能来自半岛以外的地方,特别是来自邻近额伊朗及土耳其。穆罕默德王时代,版图很大,从他地引入优秀马匹并无困难。马匹是自行移动的动物,从甲地到乙地,走性千里并无困难,阿拉伯原种马来自半岛以东可能最大。
八、培育阿拉伯马的国王 当时的阿拉伯王国虽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是松散的联盟,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其中索罗门王对培育阿拉伯马有突出贡献。他经过多种渠道收集良马,养在皇家马场。他本人是一个马迷,爱马如狂,每天看马不止,迷恋马匹胜过美人。为了看马,他有时竟忘记去做宗教上的祈祷。可以推知,当时的马是外形相当优秀的名马,是体型轻快的马。此时,阿拉伯所拥有的马匹已为数不少,并成为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阿拉伯马的核心。 然而,世上的事物是多变的,有时甚至是奇特的。当人的感情向某一方面发展的时候,有可能发生逆转。由于国王过分爱马,见到马养在一起不够自由,产生了“放生”的念头。有一天,国王命令下人将马放掉。名马无主走出皇家牧场,四处飘流。阿拉伯马人民借此机遇得到盖世良马,如获至宝。阿拉伯马从此进入民间保种阶段。 九、育马族——贝得芬人(即“贝都因人”,编者注) 从王室走出的良马,落入贝得芬民族的手中。贝得芬内部又分为不同的两个种族:佳玛人和叶尼塞人。佳玛人,很早便来沙特定居。叶尼塞人过着跨国界的游牧生活。早春开始沿河岸流动,冬天在沙特定居。这种全年季节性迁移的游牧生活,带阿拉伯马而行,使马匹流入沙特周边的地区——米索博塔尼亚及叙利亚。这里气候及农业条件更为优越。是阿拉伯马产区的边缘。 世界上有不少养马及育马的民族;但贝得芬人却是育马高手。他们看一匹马,一定要弄清系谱,对外貌作非常详细严格的鉴定。如果血统不清,外貌再好,宁可放弃此马,也不作鉴定。我国古人意识到马匹系谱的重要,如“看马不问先代本,信似盲人行”,但是未成为实践。从伯乐开始,过分相信外形鉴定的作用,实践中忽视血统,这是一大失误。贝得芬人,重视血统,用于阿拉伯马育种实践,始于千余年之前。真正高贵的阿拉伯马,有血统证书。该证书以羊皮代纸,上用阿拉伯文工整书写,盖有树脂胶印,任何人无法更改。现代家畜的育种仍以血统记录为基础,而这一记录最早创造者是贝得芬族,它是一个原始的民族,而非始于某一科学家。这在马匹育种史上是值得特书的。 (未完持续) 关于作者王铁权先生—— 出生于1928年的王铁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养马学家。1953年,受国家公派,王铁权先生前往苏联莫斯科基米里亚杰夫农学院留学,攻读养马专业,其导师是世界著名养马学家维特教授,1957年获苏联农学副博士学位。
王铁权先生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参加工作以来,王铁权先生一直从事马科学研究工作,曾对马的杂交改良、选育、马种分类、马种资源调查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对骑乘赛等现代马业的初步形成也进行了有益的推动工作。
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位无私奉献的现代马人,并为此竭尽全力。
王铁权先生辞世于2008年4月1日,享年80岁。 END |
|
来自: 孤凤 > 《经济、管理与历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