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韵书情抒性灵——写在世界读书日之后

 陈士同 2017-05-04
毫无疑问,在世界读书日的帷幕徐徐落下的前几日,占据各种媒体头版头条显要位置的肯定是讨论关于读书的话题。上自国家最高层的主席、总理,他们在日理万机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公众读书作出语重心长的规训;下至一般的公众,他们也会从自我的角度对读书投注一定的关注。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凡是与文字无法剥离关系者,无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性盛大节日的策应。形式有雅俗高下之别,但从对文字亲近的层面审视,这也不失为一种文明的进步。

爬梳古往今来圣哲先贤关于读书的阐释,愚以为只有张元济先生所言的“天下一等一的好事,还是读书”切中肯綮。粗解此语,似有夸大其词之嫌,但仔细品味,再把作为高级别生物的人投放到庞大的生物谱系中观照,此语还是具有振聋发聩的穿射力。就整个世界的组成而言,以现有条件下可以认知的对象看,大体上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范畴。而从其存在的形式看,总体上是各自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有的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统一。作为高级别的动物,人类则是把两者融于一体的生物之一。从浅层意义上说,维持生存的本能支配,解决衣食住行的物质所需是进行其他高别活动的前提。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类只有没有了生存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温饱问题,然后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不过,既然是有别于一般生物种群,处于灵长的首席,人类更需要精神的滴灌和思想的引领。只有这样,才是人之为人本性的彰显。如果人类仅仅满足于物质的自适,及对物质无节制地攫取而忽视自我精神的涵养与历练,人之为人的丰富多彩就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质感。

而情性的陶冶和品格的提升,除了通过现代高科技声光电以尽视听之娱,更多还需要借助纸质的媒介。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世界思接千载、视通八极,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徜徉,才会收到“言击于思而形于色,情动于衷而溢于辞”的审美体验。浩繁的书海稂莠不齐,因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如何取舍,需要选择者要有辨别力。书有必读之书、可读之书和不能读之书;如何在精粹、鸦片和姨太太之间做出选择,更取决于阅读者的眼界和格调。与大师对话交流,因站的起点高,观瞻宇宙人生,感受世事苍生时就少却了井底之蛙因目光短浅所产生的隐忧。不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还是下里巴人通俗,能够从自我成长的角度进行展阅,就能够品鉴到各自蕴藏的不同况味。

不同的书籍,因创作者人生际遇的框定,其被附加的思想和情感也就不同。品鉴文字,步入文字的深层,曲径通幽处会别有洞天。得意时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喜悦时的白日放歌须纵酒,自负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愁苦时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苦闷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感喟时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失意感伤时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然,也有拉娜的毅然决然的出走,杨绛对老王的惭怍……也正是一幅幅画面的拼接,一种种情感的交织,阅读中才能够真正体味到开卷有益的真谛。而正是通过与不同作家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契合,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漫溯时,才会产生自失于文中的真切体验。文字是沉寂冰冷的,一旦成为作家书写的对象,变成思想情感的承载体时,阅读者才能在展卷中收获如饮仙露琼浆之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到深处意气平。”文字的客观存在,情思的主观外化,两者有机融合,构筑的精神世界才呈现出多元立体。而正是通过一篇篇、一部部作品的精读、泛读和浏览,人类才从蒙昧中一步步走向开化,人类的文明才得以一点点延续,文化才能一脉脉传承。阅读的过程是信息内化的过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文字世界中放飞,经过文字的浸润,才有可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心性,才有可能不断地完善自我。相对于当下,文字、文章都属于过往。面对历史,只有善待,人类才能精进——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人生天地间,得失寸心知,而要想真正的“知”,只有在心中立起多面镜子以自照,并时时对自我进行检省,我们才能够明确接下来需要前行的方向。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当是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诌”的宏观性注解。而从该警语的本意看,它其实在说明多读、广读的价值和意义。对识得文字,以书为伴者来说,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从事的职业有别,其在阅读中投注的精力和情感也不同,这样其对文本内蕴的取舍也不一样,不可能用千篇一律的标准去要求或估定阅读应该达到的目的。因此,目的现成的书籍世界,每一个阅读者在戒除功利心、敬畏膜拜心的前提下,放下姿态,平视阅读的对象,才会有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体验和收获。不同的文字,不同的韵致,对每个阅读者思想情感和心境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汲取的同时,并适时地外化,这样才能体现阅读的价值。一味地吸纳,而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与吸尘器毫无二致;同样,没有汲取的广纳博取,而招摇过市,也只能扮演起“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的角色。读书的过程是慢慢行走的过程。抛开速度的加持,在文字的世界中袒露纯粹的自我,就有可能收获太多意外的惊喜。

随着年轮的增长,我们在进行物质财富的积累时,如果能够给人生的时空留下一定的位置用于精神的培植和灵魂的安放,此生就不会变得太枯燥乏味。当然,阅读是个人的自觉行为。如果把阅读当做一种迎合外界的哗众取宠的工具,阅读原有的精义与韵味就被大大消解。任何事情由自发走向自觉,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与飞跃。随着时代的发展,当阅读成为全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书籍承载的意蕴也就会被公众慢慢体认,其价值就会日渐彰显出来。如果真正能够摆脱“今之学者为人”的狭隘,阅读成为“今之读者为己”的自觉行为,世风就会变得澄澈清爽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