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文选摘』从《祭鳄鱼文》看韩愈的文学创新思想

 劍鳴軒 2017-05-04
关键词:潮州文化            
   

   

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主管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国家图书馆馆藏期刊



  

潮州文化博大精深。“潮州学”的兴起应该追溯到历代的贤人志士对潮州历史文化的长期探讨、文献积累与整理研究。饶宗颐教授1993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学积极推动而举办了首届“国际潮州学研讨会”,此后,以“潮州学”为总揽的潮州文化研究更受海内外学术界的瞩目,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本栏目将精选文化研究角度,以《潮州文化研究》期刊已刊发文章为主体推出,让读者领略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周


精选

从《祭鳄鱼文》

看韩愈的文学创新思想


内容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事,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贬潮不久,因闻当地恶溪常有鳄鱼出没,危及民畜,遂写下有名的《祭鳄鱼文》,为民驱鳄。                                

韩愈在潮州仅八个月,却为当地人民办了很多的实事。他兴办乡学,赎放奴婢,修堤筑渠,发展生产。潮州人民在他去世后,通过修建韩文公祠,来表达对他的纪念。在潮州人民的心目中,韩愈驱鳄的壮举,是他在潮州政绩的一部分。不少学者认为:韩愈是借驱除鳄鱼,来团结人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作者观点:《祭鳄鱼文》是韩愈维护社会安定和向黑暗势力挑战的宣言                                

韩愈因为是处在“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的情况,工作环境十分劣恶。所以在如何保护百姓的利益,怎样与官场上的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问题上,不得不采取比较策略的方式,以《祭鳄鱼文》为名,实际上是一篇讨伐黑暗势力的檄文。                                

对于鳄鱼的危害,韩愈的态度怎样?《祭鳄鱼文》这么说:“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耶?”韩愈的态度是要誓与鳄鱼抗争到底,决不让其为害人民,所以韩愈在《祭鳄鱼文》中对鳄鱼发出自行出境回归大海的严正声明:“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帅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韩愈为维护百姓安危而要把鳄鱼驱逐出境的同时,读到了他的弦外之音。                                

观点一:《祭鳄鱼文》中“鳄鱼”是有所影射的                                

对于《祭鳄鱼文》所指的:“鳄鱼”,学术界中有韩愈是在喻指“不受羁糜的本地土著”之说。                                

黄挺在《潮汕史》对如何看待《祭鳄鱼文》这么说:“《祭鳄鱼文》真为韩江上食民畜的鳄鱼而作吗?用‘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这样的言辞,真的是在谴责鳄鱼吗?”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送潮州吕使君》诗中说:“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韩愈写文章,喜欢用一种奇奇怪怪的崭新文风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是“诡怪”。王安石知道韩愈声讨的,是那些冥顽不服王化者,所以他对吕使君说,宣扬皇权官威,声讨目无王法者,应该堂堂正正,不必假托《祭鳄鱼文》这种诡怪文字,使人疑惑。                                

南宋陈余庆在《韩山亭记》中把知州曾汪的政绩与韩愈相比拟,说“禁暴奸,如清潭鳄;修学持士,如立师训”,把暴徒人比作鳄鱼。清代《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吴调侯评点《祭鳄鱼文》说:“全篇只是不许鳄鱼杂处此土,处处提出天子二字、刺史二字压服他。如问罪之师,正正堂堂之阵,能令反侧子心寒胆。”认为鳄鱼是指反复无常、桀骜不驯的“反侧子”。他们都读懂了《祭鳄鱼文》。                                

韩愈在《祭鳄鱼文》所声讨的“反侧子”又是什么人呢?联系《送郑尚书序》,《祭鳄鱼文》声讨的对象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好则人,怒则兽”的蛮夷!那么,韩愈的驱鳄,实际上反映了他对不受羁縻的本地土著的态度:驱之于化外,划界而治。可见,就是到了中唐,此地的汉族人和土著的关系仍是疏远的。                                

观点二:“鳄鱼”不可能是指不受羁縻的本地土著                                

潮州本地土著、蛮獠的情况,我们可以从陈政、陈元光父子平息“蛮獠啸乱”的历史了解到。陈政、陈元光父子平息“蛮獠啸乱”(669715)到韩愈治潮(819)这段时间相差已近100年。汉族人和土著的关系在这近100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融合,民族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的原因。                                

陈元光父子三代从唐总章二年(669)至开元三年(715)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平息“蛮獠啸乱”,以至陈元光之子“陈珦率领勇士夜袭僚峒,杀了蓝奉高,降伏蛮僚余众,为父亲报了仇”。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陈政、陈元光父子虽然在对待 “蛮獠啸乱”的策略上是采用招抚与镇压的手段,但实际上陈元光父子平息“蛮獠啸乱”后,在漳、潮一带长期实行“徙民落籍,和集百越”政策,设社学“教化”蛮獠,名叫“唐化里”,并对聚居在一起的“蛮獠”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强制迁徙。陈元光采取以屯兵政策进行管理与镇压,“奏立行台于四境,四时亲自巡逻,命将分戍”,并把所属军队分四支驻守于四境各堡要地:“一在泉之游仙乡,松州堡(今浦南松州村)上游,直抵苦草镇(今龙岩);一在漳之安仁乡南诏堡(今诏安)下游,直抵潮之揭阳县,一在长乐里佛潭桥(今漳浦县佛昙镇),直抵沙澳里太母山(今漳浦县前亨镇)而止;一在新安里太峰山,回清宁里芦溪堡(今平和县芦溪)上游,直抵太平岭(今诏安太平镇)而止。由是东拒泉建,西逾潮广,南接岛屿,北抵虔抚,方数千里,威望凛然,无桴鼓之惊,号称治平。”行台之下,另在重要隘口设36堡,命将分戍防守。我们从这一兵力布置的格局来看,位置在闽南和闽西到潮州揭阳之间的“蛮獠”,一方面被强制迁出接受统治教化编户落籍被汉化,另一方面“时顺时反”的“蛮獠”即向深山发展或向外迁移。陈元光的这些措施,在当时为朝廷的统一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对待“蛮獠”的强制性“迁徙”和“归化”,我们认为陈元光父子也不会排除对本地土著的归化的。                                

观点三:“鳄鱼”指的是地方的贪官污吏                                

根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819年、己亥、黄少卿自贞元以来屡次反复,岭南发兵镇压,土兵疫病死者不计其数。”又:“820年、庚子,国子祭酒韩愈言岭南黄少卿事,谓均由地方官侵欺虏缚,以致怨恨激变,请派官抚慰,不听。”韩愈由于到了潮州,真正了解到当地百姓疾苦的原因是“地方官侵欺虏缚”,在如何对待“地方官侵欺虏缚”的问题上,韩愈因为是处在“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的情况,工作环境十分劣恶。所以在如何保护百姓的利益,怎样与官场上的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问题上,不得不采取比较策略的方式,以“祭鳄鱼”为名,实际上是一篇讨伐黑暗势力的檄文。                                

长庆三年(823),礼部尚书郑权就任岭南节度使,韩愈为他写了《送郑尚书序》,虽然韩愈认为 “蛮獠”是“蛮夷悍轻,易怨以变。……好则人,怒则兽。”这是他对潮地土著民俗的了解,但他认为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还是以“常薄其征入,简节而疏目,时有遗漏,不究切之,长养以儿子。……”的治政方略。

(陈耿之  林泽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