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一语文期末试题详细版
2017-05-04 | 阅:  转:  |  分享 
  
2015秋寒初一期末语文考试一、语基【考题1】下列词语中,括号内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攫】取jǘe精神矍【铄】
lè应【和】hè风【和】日丽héB.涟【漪】jī风光【绮】丽qǐ凶【恶】è深【恶】痛
疾wùC.【匍】匐pú相【辅】相成fǔ【拗】口ào性格执【拗】niùD.【豁】免huò【浴】血奋
战yù肖【像】xiāo惟妙惟【肖】xiào【答案】:C【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A.攫读音为jué,铄的读音
为shuò。B.涟【漪】yī。D.肖【像】xiào。【考题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障酥软
宽宏大量自相茅盾B.纳罕笼罩不可救要混为一谈C.真谛妇孺语无伦次迫不及待D.孪生暗
哑情不自禁疲倦不堪【答案】C【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A自相矛盾B不可救药D喑哑【考题3】【考题19】下列字
形和方括号内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勾】当(gòu)恻隐忍俊不【禁】(jīn)妇儒
皆知C.【藩】篱(fān)瑟缩【锲】而不舍(qiè)月明风清B.归【省】(xǐnɡ)愧作
【戛】然而止(jiá)销声匿迹D.枯【涸】(hé)技俩顶礼【膜】拜(mó)不容质
疑【答案】B【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A.“妇儒皆知”的“儒”改为“孺”。C.“愧作”改为“愧怍”。D.“技俩”改为“伎俩”
。“不容质疑”改为“不容置疑”。【考题4】下面标点符号有错误的一项是()A.因为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我
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B.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C.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来也有个靠。”D.
连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答案】D【模块】语基【分值】2分【
解析】D项去掉“好强”后边的顿号或者去掉“又”。即“好强”后面的顿号和“又”只留一个,因为这里的“又”就是“和”的意思。【考题5】
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C.
北京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答案】C【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A选项
二对一,不能说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事情的关键,B选项搭配不当。D选项搭配不当。【考题6】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不要【】,也不要说自己没有才能,是你自己荒废了你的天赋。正确地【】自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坚持不懈地往下走,它必然会有荆棘,【】同样也会开出鲜花。A.怨声载道审视而B.怨天尤人
审查但C.怨声载道审查而D.怨天尤人审视但【答案】D【模块
】语基【分值】2分【解析】“怨声载道”形容的是民众对国家政府的不满,“怨天尤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归咎于客观,而不自我反省;根据
句意应该选“怨声载道”。“审视”指的是仔细看,“审查”指的是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多指计划、提案等);根据句意应该选“审视”。最后一句
表示转折应该选“但”。【考题7】下列加方括号内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经发现了猛犸化石,
这可谓考古事业里的一块【里程碑】。B.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
地流下辛酸的眼泪。D.国外大面积爆发流感疫情,这消息真是【骇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答案】A【模块】语基【分值】2
分【解析】“里程碑”比喻历史中作为标志的大事,A项用法正确。B项“随声附和”形容没有主见,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对。C项“忍俊不禁”的
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文的“流下辛酸的眼泪”不合。D项“骇人听闻”指的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的事,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含贬义。应该改
为“耸人听闻”。【考题8】下列括号内的词语内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
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B.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C.本刊将
【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D.西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綴绿,群山围翠,真是【赏心悦目
】。【答案】:D【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A.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文采鲜明。这个成语形容新
屋高大美观,也形容布置装饰等美好漂亮。此词只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B.汗牛充栋:形容
书籍极多,(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它与前面的主语“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无从搭配,属于用错
对象。C.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它所述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本句用来指刊物不恰当,属于用错对象。D.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
情景而心情舒畅【考题9】在下列文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
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绕葫芦,隔壁就是四牌楼。”年逾古稀的“老北
京”常人春至今还记得儿时和伙伴们传唱的歌谣。这些歌谣中的建筑,________________。歌谣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记录城市的
标志性建筑,体现了“老北京”的大智慧和独特的文化风俗。①有一些则已经改头换面或被历史淹没②而“朝天官”已经在明朝天启年间烧毁
③其中有一些是人们至今熟悉的④如儿歌中的“平则门”是元代称谓,即今天的阜成门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答案】D【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根据提示的句子“这些歌谣里的建筑”,建筑需要在下一句
中总的说明。只有①③选项句子的主语能够代指“歌谣中的建筑”。我们又发现①③项是一个顺承关系,所以应该是③在前,①在后。后面还剩下②
④两句,我们能够看到第④句是对第②句的一个补充说明,所以④在②后面。最终我们确定的顺序就是③①④②。【考题10】请你从下面几副对联
中选取一副帖在小明的书房门上。()A.苟有恒,何必要三眠起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横批:持之以恒B.五更分两年
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恭贺新春C.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D.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横批:喜
气盈门【答案】A【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A项对联出自明代胡居仁书房的自勉联,用于勉励自己用心读书。【考题11】名著中的人物
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羽——单刀赴会(《三国演义》)B.孙悟空——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C.武松——倒拔垂杨柳(《水浒传》)D.鲁滨逊——烧制陶器(《鲁滨逊漂流记》)【答案】C【模块】语基【分值
】2分【解析】C项倒拔垂杨柳是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的情节,并非武松所为。A、B、D均无问题。【考题12】下面作品和作者搭配有误的一
项是()A.《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B.《论语》——孔子——春秋时鲁国陬邑人。C.《卖油翁》——欧阳修—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D.《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答案】B【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A、C
、D选项都是著作+作者+作者介绍的搭配。《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并非孔子所著。所以B项是错误的。【考题13】出色的
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下面哪位人物被称为“七绝圣手”A.苏轼B.王昌
龄C.陆游D.李商隐【答案】B【模块】语基【分值】2分【解析】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
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二、古诗【考题14】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中讲到“学思”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B.《夜雨寄北》中诗人想像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C.《钱塘湖春行》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
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比喻新颖的咏雪名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答
案】D【模块】诗歌【分值】2分【解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比喻新颖传神的诗句应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把“白
雪”比作“梨花”,比喻得非常传神,意境悠远。【考题15】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
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
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
能到达边塞。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答案】A【模块】诗歌【分值】2分【解析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凉州词》应当是唐代边塞名篇。三、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考题16】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C.饭疏食饮【水】热水。D.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答案】C【模块】文言文【分值】2
分【解析】C选项“水”为“冷水”的意思。【考题17】下列各句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味道【鲜美】B.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D.吾日【三】省吾身。【答案】C【模块】文言文【分值】2分【解析】A选项“鲜美”古义为“鲜艳美丽”今义为“食物
的味道好”。B选项“以为”古义为“把...做为...”,今义为“认为”。D选项“三”古义为“多次”,今义为“三次”。【考题18
】下列各句中不是成语出处的一项是()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子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子曰:“见贤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答案】B【模块】文言文【分值】2分【解析】A项成语是“三人行,必有我师”;C项的成语是“不亦乐乎”;D项的
成语是“见贤思齐”。【考题19】下列各句翻译有问题的一项是()A.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B.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C.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D.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答案】B【模块】文言文【分值】2分【解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焉”字是个兼词,是“于
之”的省略,这里没有翻译出来,应该加上该字的意思然后译为:“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四、现代文阅读(一)阅读
《田野上的白发》回答下列问题(16分)田野上的白发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
心痛。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
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
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
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
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
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
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
,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
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⑥那个夜晚,我
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
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
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
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
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
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
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
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
,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⑩母亲离开我们
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啊,母亲的白发
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考题20】结合课文,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至少两点)(4分)【答案】通过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吃苦耐劳的人。通过父亲病倒时,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考题21】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答案】(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
在田中插秧。(意对即可)【考题22】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8分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
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田里嫩绿的秧苗比喻绿色的地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
亲的劳动成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秧苗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考题23】下列对文中语句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
,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D.?段以“母亲
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答案】D【解析】“浓浓的思乡之情”
应改为“思念母亲之情”。(二)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
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考题24
】本段文字的中心句()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D.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答案】A【解析】从“有的像羽毛”到“像奔马”写出“天上的云姿态万千”;从“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到“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写得是“天上的云变化无常”。所以应该是A。【考题2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A.作诠释B.打比方C.下定义D.举例子【答案】B【解析】“招牌”本义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售的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用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五、作文什么是感动?有人这样说,当你夜晚在灯下苦读时,母亲的一杯热牛奶是感动;当你心中寂寞无助时,朋友的探视、问候是感动;当你漂泊而归,站台前家人那痴痴等待的身影是感动……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就这样被你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答案】略【模块】【分值】40分【解析】略。12
献花(0)
+1
(本文系学习资料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