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火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让我感动了很久,这篇文章的真实感能够直击人的心灵,会让人不能平静,但后来再看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删除了…… 非常不希望范雨素又只是一个热点而已,很快被遗忘,所以想捕捉下来一些东西,让这种“不能平静”的心情沉淀为思考和行动。 我相信不同的人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其中,最触动我的那部分是范雨素描写的自己的母亲,看到她的描述,我的内心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一个伟大的母亲不是必须有高学历、不是必须很富有、更不是必须掌握多少科学育儿知识,一个伟大的母亲其实只需要有无条件爱的能力。 可惜很多母亲并没有这种能力。 在我的生活中,非常另我敬佩的另一位母亲是我的婆婆,我的婆婆一直是我膜拜的对象。之前是听先生说,母亲对他们几个孩子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厉声厉气的话,任何时候他们做错了事情,母亲总是会站在他们身边来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语气永远都是温和的。后来我们有了孩子,我开始体会到想当一个永远都温和的母亲其实比登天还难。单凭这一点,我就已经对婆婆肃然起敬。 公公婆婆有时也会和我们住在一起帮忙照顾孩子,我很喜欢和婆婆一起聊关于孩子的话题,但在她面前我基本不会聊我所学习和研究的各种儿童教育知识和理论,在我看来,那些知识、理论和无条件的爱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我最喜欢和她一起聊的是孩子们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她会怎么办,婆婆最常说的话是:
非常朴素的话,非常真切的爱。 我从来都不会称自己为教育专家,“教育专家”这几个字都是别人给我扣的帽子,在我看来,教育专家不应该只是懂得多少教育理论的人,也不是能讲出多少大道理的人,能够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教育专家。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在修行的路上。 很多人其实都不理解什么叫“无条件的爱”,也总有人会把这种爱与“惯”孩子相混淆,有一次与一位老师交流,她谈起“无条件的爱”时,只说了特别简单的三件事:
这三件事成为了我后来检视自己行为的标尺,其实,每一位母亲都值得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和体会这三件事,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始终如一的做到?
我们心里可能觉得一直都很爱孩子,可是孩子只是通过我们的表情、语言、行为来感受我们的爱。很多时候,无意识中我们其实是在用爱作为一种条件来交换我们期待的行为,也就是用爱来要挟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表现。想想那些我们对着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拳脚相加的时刻,孩子感受到的是爱还是威胁?弱小的孩子太需要爱,也太需要安全感,在那些充满恐惧的时刻,他会努力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来换取那份爱,如果母亲的要求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整个世界对他来说都是坍塌的状态,他除了自暴自弃几乎没有出路了。 我一直都认为影响孩子未来的更多的是他的家庭。同样的学校、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家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面对,因此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了非常不同的影响。
正是在每个家庭中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不同态度、不同手段让孩子和孩子之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那些在家庭中感受到爱、理解和支持的孩子最终会拾起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学校的压力,而那些在家庭中被指责、批评和谩骂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港湾,可能选择任由自己一败涂地。 如果用成功学的标准衡量,范雨素非常不优秀,因为她几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如果从她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才华来看,她却又优秀的一塌糊涂,不然这篇文章不会瞬间吸引了那么多人的眼球,让那么多人产生共鸣。优秀原本就不应该用一种维度去定义,在我看来,优秀就像一种光芒,应该有无穷多种颜色,无论哪一种颜色的光芒都能照亮你的心灵。我看得到范雨素的优秀和那种对待生活坚韧不拔的信心来自于她身后那位伟大母亲的爱的支撑。这位母亲会让很多所谓的“高知”母亲羞愧,因为很多用科学育儿书籍武装自己的母亲其实都做不到始终如一坚定地站在孩子身旁捍卫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对于优秀的孩子和母亲之间的相关性,我有这样的理解:
写这篇文章想颂扬那些有能力无条件爱孩子的母亲,也想与修行路上的母亲们共勉。 无论家境如何、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全职兼职,学会无条件的爱是每一位母亲必修的功课。 5 月 18 日(星期四)晚上 21:30,本年度的第五场讲座《如何让孩子不厌学》,将详解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以及能够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