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常常闭着眼睛,走向眼前的失败?|湖畔大学

 投资博弈论 2017-05-04

内容来源:湖畔大学出品,喜马拉雅FM播出的《湖畔三板斧》音频节目。笔记侠经授权整理笔记版。

今日笔记侠客| 潇妮湘  责编 | Even

第1395篇深度好文:2809字 | 4分钟阅读

—每周三,在笔记侠遇见湖畔大学—

笔记君说——

侠客们,晚上好!新商业路上,笔记侠与你守望相助。

心理学和经济管理或者生活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创业者会失败呢?

带着以下的问题,一起来学习:

什么是无意视盲?

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

自我赋予价值对一个领导者的影响会有哪些?

一、你会“无意视盲”?

我们很多的时间关注的是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任务、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工作,所以家里的事情就有点忽视。有一次,我太太因此就批评我:

她:“你怎么不帮忙做点家务事?”

我:“我不是拿着衣筐,一直跟着你到处洗衣服吗?”

她:“你拿着这个衣筐,你想的是自己的事情。”

我:“那又怎么了?”

她:“刚才地上有两双袜子,你怎么不捡起来?”

我:“我没看见。”

她:“你怎么会没看见?你都跨过去了,怎么会没看见?”

我一下就愣了:对呀,我要是没看见,我怎么知道跨过去?我肯定是看见了,但是我要真的看见了,我拿着衣筐又怎么不捡起来呢?所以肯定是没看见。

这就叫做“视而不见”,用心理学的术语叫作“无意视盲”。在心理学研究里将近有50%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无意视盲”现象出现。

“无意视盲”是什么意思?不是我们不想知道它,不是我们不想关注它,而是因为当我们关注别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就不经意地被我们忽视掉了,这就叫作“无意视盲”。

主要是因为当你把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心理能量关注在你认为特别重要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会做出了很多的牺牲,心理学叫做“无意视盲”。

从统计学的概率来讲,任何事情是50%,其实就是随机的,一半人看得见,一半人看不见,就是一个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说明它不反映我们的人品,不反映我们的智力,不反映我们的情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一定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其实不是比别人如何的不同,我们也是普通人。

这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我们成功者必须超越的一个陷阱。

【笔记侠注:心理学家丹尼尔·J·西蒙斯(Daniel J. Simons)设计了一个无意盲视现象的经典例子:

他和同在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弗·F·沙布里艾(Christopher F. Chabris),要求受试者只为某个三人篮球队队员间的传球计数,而忽略其他球队队员间的传球。当这些受试者专心数数的时候,半数受试者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人走过球场(这个“大猩猩”甚至在场中央停了一会儿拍他的胸脯)。造成这种“盲视”,不需要突然中断视线,也不需要分散观察者的注意力。有意思的是,许多受试者虽然直接看着“大猩猩”,却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意视盲”的问题不是真的看不见;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要在猩猩和篮球之间做取舍,在何者更重要、何者可以被无视之间做出决定。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自己集中精力的能力,而又不犯这么多“视而不见”错误呢?

我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那些出错的事情,就是说那些人们做得蠢透了的事情。我读到的这些失败的故事,从个人犯的到集体或者公司犯的,从坠机到背包客失联,从企业破产到政府计划落败,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是,虽然各种错误的具体情况非常不同,但是在这些惨遭失败的故事中,有一件事是相同的:主人公们不但犯了错误,还坚持错误,死不回头。

这有点像在电影镜头中看着一列火车正驶向悬崖,从远处看,你能清楚地看到峡谷正张着大嘴,但火车正引擎全开,径直冲向万劫不复之地。你想,司机总会在某个时间踩下刹车吧,但不管这段视频你看上多少遍,他都不可能这么做。每一次,司机都和他的乘客们一起毫不犹豫地奔向深渊。

很多失败都始于一些小错误——选择了一条通向悬崖深渊的死路。但是如果人们早点认识到前进方向出现了错误,那么绝大多数失败都很容易避免。悲剧在于,如果犯错的人能勇于承认错误,那么他们的错误就可以就此止损;可是这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容易接受的好主意。恰恰相反,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闭着眼走向眼前的深渊。或者更糟的是,他们还想加大油门,飞跃峡谷。

——梅根·麦克阿德《逆转:接受失败,做一个上行的人》】

二、警惕过多“自我赋予价值”

领导、聪明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是大家关注的对象,你是人们崇拜的一个目标。所以众目睽睽之下,万众瞩目之中,你就会产生了一个心理学的效应,叫作“聚光灯效应”。

其实心理学发现:人们关注的不是你,关注的是你对他的意义。

康乃尔大学的一个著名心理学的教授做了一个很有趣的研究:

他请很多人去参加一个晚会,其中有成功的人士,也有一般的人士,他请每个人穿上特别稀奇古怪的衣服。最后问这些人,你觉得今天这个晚会上有多少人注意到你穿的奇装异服,结果这些有社会地位的人就说:90%的人都在关注我。最后结果调查是只有不到30%的人观察到:有一个成功人士穿得特别奇怪。

这就是巨大的落差,你认为谁都在关注你,其实并不是。设身处地,换位思维,你是领导,群众关注的也不是你,是你对他的意义,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叫作自我参照效应。

很多时候人关注的是你对他的意义,尤其是当领导,一定要有这种平常之心才能够想清楚,如果太把自己当回事,就容易出判断性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领导会出现的一个“自我中心效应”,就是喜欢给自己熟悉的事情、关注的事情、了解的事情赋予过多的价值。

在这里给大家一个提醒,不是说这种事情不现实,不是说这种事情不发生,大家一定要警觉,这种东西会让我们产生过度的偏爱。

三、警惕“经验定势”的心理

最优秀的人也会产生另外一种心理的资本,叫做“经验定势”,经济学上叫作“路径依赖”。

什么是路径依赖?就是我们特别熟悉的道路,我们自己走过的路,它既是我们的资本,也是我们成功的证据,但是也可能对我们带来一些伤害,让我们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性。

【 笔记侠注: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最大的经验定势,心理学发现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受到了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想一想,你在妈妈的怀里,听得最多的是母亲的语言,而这个语言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所有人首先是文化的人,然后才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那么如何了解文化的影响?

你一定要超越自己文化的局限,睁开眼睛看世界,有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一种跨文化比较的习惯,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不然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四、要讲逻辑、证据,不能光听故事

你打开微信、微博,就会发现我们中国的公司,我们中国的大V有一个特别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编段子、讲故事、讲历史,从来不讲证据、从来不讲分析、从来不讲科学的反驳、不论辨论。反证、证伪都不做,就是讲一个故事,很多人居然相信这样的事情。

大家一定要有一种习惯:要讲逻辑,要讲证据,要想证明,要讲证伪,而不能光听故事,听故事是一个低级的认识。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教授(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做了大量的研究,思考:为什么智商超群的人、情商卓越的人、事业成功的人,居然有的时候也会有这些不经意的错误?

这个错误他提出来叫做“有限理性”,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觉,没有一个人是先知先觉,我们都是有限理性。

【 笔记侠注:人的理性是在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这是由于人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其价值取向和多元目标并非始终如一,而是经常相互抵触,而现实决策环境则是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

由于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也只能尽量了解各种备择方案的情况,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因而决策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是相对的。】

换句话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其实需要提升,需要学习,需要反省,需要修行,这种“有限理性”理论让他获得了诺贝尔的经济学奖。

五、不要成为直觉的俘虏

我们人天生下来就有一种智慧和能力,叫做直觉。还有一套思维叫做科学思维,而这个科学思维,它需要学习,它需要反省,它需要努力。

一般情况下,人是有直觉的,但是修行的人,学习的人,他才有理性,光有直觉,你就永远是直觉的俘虏。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了人类的直觉思维,有的时候真的容易让我们上当。

为什么科学思维很难,因为它是反证,它是证伪,它是不确认,但是我们人习惯上其实是想确认。别人告诉我一个东西,我们第一个冲动就是要认识它是对的,要理解它,相信它,这是人的善良的本性,但你们一定要用科学的这种态度。

大家可能觉得我说的这些只是心理学的游戏或者技巧,和经济管理或者生活没什么关系。但是,它不光是心理学基本的实验室,它和我们的经济决策,经济判断,股市投资等都有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