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山与古琴

 聽雨軒sjh 2017-05-04

   黄山与古琴——丽田生琴台考——王丹 <wbr>周雯雯

    黄山是中国最负盛名的风景胜地,因其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清凉”于一身,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原名“黟山”,因传说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而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由玄宗亲自改名为“黄山”。1990年12月12日,黄山作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先生这样评价说:“黄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最独特、最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自然遗产。毫无疑问,在我所见过的世界遗产中,黄山是最杰出的。”“黄山——中国的名片!”诚如斯言,黄山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杰出的世界遗产,不仅仅在于她拥有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在于她拥有极为厚重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通过对黄山有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黄山所作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在丰富多彩的黄山文化中,古琴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以往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宣传,黄山古琴文化至今仍然鲜为人知。本文即是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初步研究与探索。

  古琴,在古代称为“琴”,即“琴棋书画”所特指,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之一。传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诸神演奏而得“瑶琴”之美名。因其古老而有七根弦,现代习称古琴、七弦琴。本文多沿用古称,即:琴。黄山琴文化非常丰富,遗迹很多,其中“丽田生弹琴处”和“清音”等处最为重要。

一、始信峰琴台 --—— 丽田生弹琴处

  始信峰位于黄山北海之东,挺立于悬崖绝壁之上,三面临空,松奇石巧,云蒸霞蔚,风姿独秀。相传明朝万历年间,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梦幻仙境,方信黄山风景天下奇绝,于是挥笔题名“始信峰”。始信峰风景优美,游人多至,人文古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石刻即为“丽田生弹琴处”。

  “丽田生弹琴处”因江嗣玨而得名。江嗣玨,字兼如,号丽田,著名抗清烈士、民族英雄江天一的后裔,清雍正至乾隆年间隐士,歙县江村人。江丽田生而颖异,性幽静,工诗书,擅于审音,“尤精于琴,得古人不传之秘。”,“疏越之传,韵旨冲淡,古怀昔乐,庶几上世。”,“尝客燕京、山左、江右诸郡,一时称为绝调。”为“中州正派”代表性琴家,有“琴仙”之誉,著有《丽田琴谱》。中州派是清朝著名琴学流派,以“高古端严,宽宏苍老”(清人王坦《琴旨》中语)为其主要艺术特色,时有“以常熟派为雅,以中州派为正”之说。“乾隆乙卯”时,丽田生曾客居扬州“桃花庵半年”,与扬州吴仕柏、金陵吴官心、蠙山吴重光和曲江沈江门等各地琴家日夜“讲求研习”、切磋交流,“操缦三更弗缀”,对广陵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后来,吴仕柏率众弟子引商刻羽,荟萃成编《自远堂琴谱》。该书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正式面世,成为琴学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丽田生素怀异志,童年时即有出尘之意,崇尚道家思想,深受道教名家抱扑子葛洪、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影响。一生孤傲自洁,不婚娶、不蓄奴仆、不爱钱财、不逐鹿功名。其从叔在扬州从事盐业,积资巨万,没有儿女。丽田生按序当为其后,继承家产。然而他坚辞不受,说“吾将从葛稚川、陶通明游,安用阿堵物?”遂挟琴幞被,遨游于山水之间,“北走燕蓟,东瞻泰岱,南浮江淮,至则弹琴赋诗,以写其旷逸之趣。”中年云游归来,隐居黄山云谷寺,构室于丞相源。琴、书之外,别无长物,安贫乐道,淡泊而居。西江海大中臣“屡辟不起,作《却聘书》以见志。……性喜流水,每素波横川,清泉映沼,依林列蹬,竟日忘返。”常月夜登临始信峰,面对先人“寒江子独坐”处,慨然弹奏《塞上鸿》、《潇湘水云》等曲,其声苍凉而悲怆。

  寒江子即江天一,“寒江子独坐”为其隐居黄山,在始信峰顶独坐时所刻。明末清兵南下,江天一出山辅佐其师金声奋起抗清,兵败被执不屈,就义于南京。江天一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在他身上却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操与气节。他的事迹广为流传,深为世人所景仰。明末清初两大散文家汪琬和魏禧均为之作传,即著名的《江天一传》和《江文石传》。如今江天一手迹已不复存在,我们现在始信峰巅看到的石刻是前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书法家李一氓先生一九五七年所书。

  丽田生“偿与缁流为物外之交,族友中有方雅之士,或招致,则为欣然出山,兴尽亦飘然而返。与同里巴廷梅交最善。” 因丽田生常到始信峰弹琴,巴廷梅便在峰巅为他垒石为琴台,并手书“丽田生弹琴处”刻于石上(见图一)。从此以后,丽田生更常来这里弹琴赋诗。“每风和月霁,抚弦动操,岩谷响答,烟馡气馥中,如有灵迹往来,在其指顾。山有白猿虝虎,寿千年矣,闻琴声,辄俯身贴耳驯于侧。素蓄一鵾鸡,闻其声,即舞蹈若赴节者。”琴台之旁,四棵松树岸然挺立,名曰“聚音松”。民间传说,每当丽田生在山巅弹琴,天地都会为之感动,寒风呜咽,松涛和鸣,山谷响应,鸟兽也会为之倾听。而聚音松则是很有灵性的神树,他们可以将琴声凝聚起来,然后让它随风飘散。在寂静的夜里,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山巅传来缥缈的琴声,忽隐忽现。所以这四棵松树就被称为“聚音松”了。峰上刻有“聚音松”三字,古朴典雅,不知何人所书。聚音松现存一棵,依然挺立。

  清代大诗人袁枚曾经拜访过丽田生。他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癸卯(即公元1783年,诗人67岁时,笔者按)春,余游黄山,见绝壁之上,刻有‘江丽田先生弹琴处'。疑是古之仙家者流,不复往访。今辛亥(即公元1791年,诗人75岁时,笔者按)三月间,宣州参戎杨公大壮同一琴客江某来,道其姓氏,盖即丽田先生。余惊喜,往访。见骨格清整,白须飘然,隐天都峰下五十余年,终身不娶。有贵客过者,必逾垣而避。洵异人哉!杨诵其《咏古梅》云:‘托根幽谷不知年,雾锁云封得自全',盖自况也。杨与之过陵阳,作绝句云:‘山城重驻有前缘,再到陵阳二月天。笑指宦囊无别物,一船书画一神仙'”。

  丽田生晚年自营墓穴于云谷寺旁,时常偃卧其中。墓在眉毛峰古道左侧,与“月岩读书处”隔径相望。此处草封木拱,林深路隘,人迹罕至。一日,丽田生作客好友巴廷梅家,见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就急急辞行归来。次日沐浴更衣,与山僧别,趺坐于墓穴之中,悄然而逝,享年80有余。所著《丽田琴谱》、《龙峰剩稿》、《黄海纪游诗》等书籍在临终之前尽皆焚弃,世无所传。芜湖甘铭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表之曰“诗人江丽田之墓”。清嘉庆年间著名学者程瑶田在其墓碑旁题刻四字:“此移我情”。

  文人雅士仰慕丽田生仙风道骨,常登临始信峰,吟诗作画,弹琴相和。所以,始信峰又有“琴台”之称。清朝乾隆庚子进士江德量有一首长诗《题黄山始信峰丽田老人琴台》至今流传:“世间奇境乃有此,云海涛头一峰峙。高削千仞中忽分,隔断尘迹三万里。奥府天开清净门,危桥支石惊心魂。是中止可往仙佛,云连雾断愁猱猿。松花香覆石屏护,翠微深处清音度。空山无人云乱飞,寂寂弹琴几朝暮。君不见,上方僧,倚筇瘦影临青冥。又不见,寒江子,断墨何年蚀风雨。定空禅室独坐处,静与琴台共千古。”

二、云谷寺琴台——清音

  云谷寺位于罗汉峰和香炉峰之间,是丽田生居住生活的地方。在云谷寺下方、溪流之滨的巨石之上,篆书“清音”二字蔚为大观。下面刻有一行小字:“丽田生相羊于此”(见图二)。这也是巴廷梅的手笔。丽田生常在这里临溪抚琴。据有关资料记载,溪中石上还有“丽田先生琴台嘉庆乙丑(即公元1805年,笔者按)仲族孙江璠题”等石刻,我们在黄山考察时没有发现。

  “清音”琴台也是诗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吟诵诗篇很多。如清代无名氏《咏琴台》:“依然一榻卧云边,入耳清音未绝弦。除却焚香兼洗砚,又烦茶灶煮灵泉。” 近代学者许承尧《登云谷江丽田琴台》:“鸣琴客久去,石床犹在兹。蓊蔚四山静,泠泠水环之……”今人亦有诗写道:“功名窥破隐深山,松石为邻万念删。宦海浮家风浪险,何如云谷抱琴眠。”

  据民国版《歙县志》记载,除了始信峰“丽田生弹琴处”、云谷寺“清音”之外,还有一处丽田生琴几在文殊院,但今已不详。

三、黄山的其它琴文化

  有关黄山的琴文化还有很多,这里再谈四个方面。

  1 、黄帝与琴的传说

  轩辕黄帝擅长弹琴。《梦遊》、《华胥引》和《八极游》等琴曲相传即为轩辕黄帝所作,至今流传。黄山因纪念轩辕黄帝而得名,这里有很多关于他弹琴的传说。举一例。

  桃花峰位于黄山南部,北对紫石峰,西连云门峰。峰上多桃树,人称“十里桃花峰”。相传黄帝在黄山炼丹时,每天都来这里的水帘洞弹琴。那时,黄帝觉得此地树木太少,便亲手植下万株桃树。于是一夜之间,桃花漫山红遍。宋代石应孙《桃花洞》诗云:“桃花五色四时开,片片香随磵水来。况是轩辕曾手植,紫烟深处有楼台。”水帘洞位于桃花峰半山腰,洞顶泉水终年不绝,水帘熠熠发光,直挂洞前。洞右原有轩辕碑,传为黄帝的大臣容成子、浮丘公为纪念轩辕黄帝常到水帘洞弹琴而立。清朝初年的《黄山志定本》中尚有“轩辕碑在洞右”等文字记载。据说,一位药农上山采药时还曾见过,后不知所终。洞内原来还有一灵石,名叫“弹琴石”,是轩辕黄帝弹琴时的琴台。弹琴石“方广,厚薄如琴砖。因听泉久,能发琴声,一室鼓琴,众山皆响。”清初有位老和尚,喜欢听琴,便将它搬到桃源庵里,聊以自乐。再到后来,庵倒僧散,弹琴石从此下落不明。

  2 .李白与鸣弦泉

  唐朝大诗人李白一生爱琴,他的《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而他在游历黄山时也留下了珍贵的手迹:“鸣弦泉”和“洗杯泉”。二者均为行书,刻于鸣弦泉旁石壁之上。

  鸣弦泉位于钓桥庵至温泉途中,为黄山著名的“十七泉”之一。山麓有一巨石,横卧于岩壁之间,中空,状若古琴,亦称“琴台”。其上有鸣弦涧,水落击石,有若抚桐鸣弦,泠泠作响,“如冰弦初调,五音毕俱。春夏瀑布盛时,则以黄钟为宫,其声如天风海涛,或鼓霹雳之引,形声皆肖琴也。”西侧石壁刻有琴曲之名“高山流水”。清代汪家珍在《鸣弦泉》中这样写道:“琴之理,藏于此。敢曰知音,高山流水。”此地留有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明代汪道贯《鸣弦石》:“山头一片石,流水鸣溅溅。薰风忽相激,吹入伯牙弦。”、明代许志古《鸣弦泉》:“有石横卧如横琴,瀑泉激石弹清音。我携焦尾写其调,一曲未终风满林。”、清代释音可《鸣弦泉》:“石崖悬琴琴最寒,五更三点是谁弹?清音流出相思泪,日照风吹竟不干。” 和当代吕秋山《鸣弦泉》:“谁把瑶琴置此间,淙淙流水奏长弦。游人若解高山曲,不负前来听野泉。”

  距鸣弦泉不远处,有一巨石斜立,上刻“醉石”二字。相传李太白在此饮酒听泉,乐而忘归,醉卧石旁。此字为明代罗渊章为纪念李白所刻。此处吟诵诗篇佳作也有很多,如:明代潘之恒《倚醉石听鸣弦泉歌》:“乱石巃嵸深涧底,青如含烟白如洗。初来祗觉云门开,洞达那知旁户启。层崖叠作七弦琴,流水潺湲断续音。何必知音才为奏,道旁听者皆清心。我欲倦归眠醉石,静听琴声朝复夕。安得清晖举似人,但娱独往山中客。”;现代沈侗瘘《醉石》:“长安何必酒家眠,洗耳宜凭三叠泉。乞得白鹇山顶放,不妨醉卧梦琴弦。”;现代徐速之《醉石,鸣弦泉,洗杯泉兼怀李白》:“攀登古道树交柯,叠嶂浓荫路坎坷。饮酒百杯堪醉倒,鸣泉一曲伴吟哦。山林应得知音赏,廊庙难容卓识多。铄骨谗言难铄志,佯狂无意逐流波。”;管平《醉石》:“太白仗剑访黟山,囊琴携酒恋群峦。虎头岩上剑刺虎,鸣弦泉畔琴鸣弦。醉倚苍岩自把盏,渴饮清溪伴石眠。多少人间不平事,梦里依稀化诗篇。”。

  3.郑玉与琴

  元代高士郑玉,字子美,号师山,安徽歙县郑村人。“髫龀即异凡儿,稍长颖敏,不治细务,惟嗜读书。”曾载书至黄山祥符寺苦读,博究六经,长于《春秋》,著述颇丰。其性高洁,清淡飘逸,弃举子业,不愿为官,潜心于教学及著书立说。曾在家乡开办师山书院,授业讲学,门人甚众,人称师山先生。“先生讲学之暇,雅好登临,常竹冠野服,一童抱琴,一童持纶,相羊山水间。”黄山名泉桥畔郑公钓台遗址犹存。其代表诗作《游黄山》至今传诵:“江左诸峰罕出群,谁云华岳与平分?几千百涧流苍玉,三十六峰生白云。幽谷高人抱真独,荒崖野草剩芳芬。几回独向风前立,夜半吹箫天上闻。”

  4 、黄山景观与琴

  黄山的许多景观取名也与古琴有关。举二例。

  其一:“空城计”。在石门峰东麓壑谷左上方有一组巧石,高处若一座城墙。墙上一石如人,胸前平铺一石如琴。石人神态自若,状如弹琴。下方又有一巨石,上面并立二石一大一小亦如人,高者背手,矮者侍立,状若静听。于是人们便根据三国故事,将这一组巧石命名为“空城计”。那弹琴之人便是诸葛孔明,听琴之人则是司马懿及其长子司马师。

  其二:“仙女弹琴”与“天狗听琴”。在西海排云亭对面的左高峰上,有两块巧石,一似仙女一似琴,名“仙女弹琴”。远观,仙女身体略前倾,仿佛正在聚精会神地抚琴。其旁又有一石如犬,头朝仙女,意在听琴。这便是西海著名的“天狗听琴”。

  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最古老、深邃、空灵、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千百年来,琴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空灵苍远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优秀的非物质与口述文化遗产之一。而黄山则是世界“最独特、最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自然遗产”。黄山与古琴结合,相得益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黄山因古琴而更具文化品位,古琴因黄山而更添山水灵性。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湖北武汉的琴台就是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所建,但无案可稽。黄山琴台则完全不同,它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有史可查、有迹可寻。而且,黄山琴文化从传说、石刻,到文献及诗篇都极其丰富。因此,黄山与古琴文化这一课题值得发掘。


   后记: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琴家陈长林先生热情促进和参加丽田生琴台的实地考察并对本文写作提了宝贵意见。在调研过程中又得到谢荣武、江进、胡武林和江湧先生以及程亚星、许益群女士的热情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及注释从略。

  :此文节选曾以《黄山,古琴遗韵》为题发表于2004年10月22日《安徽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