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收看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宝藏》栏目 ——『宝藏·现象』《敦煌画派》的画里画外 首播:2017年4月30日(周日)22:30—23:00 重播:2017年5月1日(周一)12:40—13:10 同步在线直播地址:v.baidu.com/live/zjjy 更多《宝藏》专题可浏览:tv.baozang.com
▼ 敦煌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5座。“敦煌文化”积淀厚重,兼容并蓄,成为近年来影视文化的重要选题。这十几年来,央视曾播出过不少关于敦煌的记录片,其中有一个系列的片子很特别,那就是由秦川导演所拍摄的有关敦煌文化艺术的一系列纪录片。从2006年第一部《大河西流》到2016年的《敦煌画派》,我们都能看到秦川对敦煌艺术执着追求。
▼ 近日,《宝藏》栏目组因何鸿老师的邀请,有幸能够亲临秦川关于《敦煌画派》的访谈,听他讲述他十多年来辛苦奔波于敦煌的大漠戈壁上,追寻遗落在古老河床里那些文明碎片的传奇经历。
▼ 秦川一直怀揣着作纪录片的梦,他孤独地扛着一面纪录片的旗,在敦煌大戈壁的大漠中独行。圈子里都知道,他手里出活快,一部七八集的片子用时不会超过一年,可就是这部仅仅六集长的纪录片——《敦煌画派》,他却整整拍了三年。当《敦煌画派》在央视首播的时候,有人认为,它在为一个传承千年的古老画派立言立论;有人认为,它呈现了千年流变的技法掩映下的敦煌艺术精神。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秦川接下《敦煌画派》这个选题后,业内不少专业人士都不是很看好,秦川本人也是内心忐忑。 ▼ 秦川表示,“敦煌画派的概念,不是一个普通的纪录片工作者能够承担的,它是学术的汪洋大海。我第一次把选题申报给央视的时候,一个著名纪录片大腕说‘这么可怕的题目你都敢拍’。因为他认为,没有人能把美术这种固定的画面拍摄成生动有趣故事。但就是面对这样的一个难题,我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拍摄。” ▼ 多年来反映敦煌艺术的影视节目层出不穷,其实,给秦川留下的发挥余地已经不多。但秦川仍一意孤行,他想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敦煌美术。他发现,大多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只是从现存的美术遗存中精选一部分进行平面地解读展示,没有多少人从中外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解读。秦川和他的团队便以打破这种障碍为突破口,尝试站在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寻找敦煌壁画与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的关系,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艺术大师和敦煌联系起来,这种古今中外的串接联系成为贯穿影片的一条主线。 ▼ “我们开始做《敦煌画派》,发现它的内容根本不只是一个画派。这部纪录片一共六集,第一集是《大千面壁》,我把张大千放在第一个,是因为张大千是我们当代画家中第一个走进洞窟,他系统地把敦煌壁画临摹之后完成了他绘画的突破性跳跃。如果张大千没有去敦煌,那他就只是一个传统的国画大师,他从敦煌回来以后,变成一位世界级的一代美术宗师。第四集《花开敦煌》,主要人物是常莎娜先生,她把敦煌图案运用到现代的工艺美术设计当中,人民大会堂的内外装饰就是她设计的。”
▼ 回顾这一段创作历程,秦川连连感叹倍受煎熬。为了采访到有深度的素材,他们甚至把自己也锻炼成了“专家”,通过与真正的研究专家平等对话,碰撞出新鲜观点。正是有了这样扎实的理论准备,才有了对大量美术资料的灵活运用,有了对全片叙事结构的驾轻就熟。为了影片的拍摄,他们还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造道具。 ▼ 秦川说,“为了拍摄《敦煌画派》,雕塑家杜永卫画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按照四十五窟的美人菩萨,一比一地塑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像,所用的材料也全是来自敦煌。” ▼ 十三年了,秦川和他的团队穿行在大漠与古堡之中,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捡拾遗落的文明,复活随风远逝的历史细节。在几乎不具备创作大型纪录片的起码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充满浓郁敦煌文化特色的纪录片作品。他们为此尝尽了艰难拍摄中的苦辣酸甜,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今他又开始一个新片——《全世界找敦煌》的制作。从敦煌藏经洞和莫高窟被发现那日开始,它的宝藏被各国探险队和寻宝者带到世界各处,如今秦川就要带着观众们去寻找那些散落在各国的敦煌艺术。 ▼ “这一百多年来,敦煌藏经洞的文书催生了敦煌学。现在,全世界无数的人在研究敦煌,他们研究的材料主要来自敦煌的文书,它们散落在世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八十多家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掘和寻访,我们找到了不少的线索和它们的踪迹,现在我们就要开拍这部大片了。”
▼ 即便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秦川他绝不会放弃,他曾经说,“敦煌所代表的华夏文明不应该一直掩埋在流沙里,它应该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坚信,只要有这样的一份坚守,即使条件再艰苦,设备再落后,这片文化热土一定会给我们最丰厚的回报——这就是我坚持拍敦煌文化纪录片的理由,也是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甘肃导演存在的理由。”
--最底部有评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
|
来自: 阳关残雪 > 《敦煌文史与古丝绸之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