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理解西方文明的源头,可能还是得看点希腊神话

 昵称535749 2017-05-04

宇宙、诸神与人

宇宙、诸神与人

  • 作者:[法] 让-皮埃尔·韦尔南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 出版时间:2017 年 3 月
  • 作者韦尔南以古希腊文化为背景和依托,向读者讲述宇宙、神和人的故事,讲述诸神的传说和英雄的史诗。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希腊神话、希腊文化乃至对人类和世界的理解都融入他的讲述中。这些经典的神话故事也因此...

    本书简介

    作者韦尔南以古希腊文化为背景和依托,向读者讲述宇宙、神和人的故事,讲述诸神的传说和英雄的史诗。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希腊神话、希腊文化乃至对人类和世界的理解都融入他的讲述中。这些经典的神话故事也因此显露出更深的内涵,隐藏在诸神争战、人神博弈传说背后的人类社会关系百态被韦尔南提到幕前,读者得以看到世代更迭中的权力游戏,介于神性与兽性之间的人性省察,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哲学思辨,以及个体对命运的抗争与求和。同时,本书也为读者打开了理解希腊民族精神及西方文明源头的窗口。

城市

想理解西方文明的源头,可能还是得看点希腊神话

曾梦龙昨天

“神话也是如此,它们必须被讲述,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否则,它们就只是一篇篇僵死的文字,被弃置在图书馆的书架深处,只有专门研究神话学的专家学者才会去翻阅。”

作者简介:

让-皮埃尔·韦尔南(Jean-Pierre Vernant):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享誉世界的古希腊文化研究权威,精通古希腊神话、哲学、历史及宗教,对比较人类学和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实践使他成为古希腊研究领域的专家。韦尔南已有二十多本相关著作出版,如《希腊思想的起源》《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神话与政治之间》,不仅在法国受到一致好评,还被译为多种文字,对整个古典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书籍摘录:

前言

《很久很久以前……》,这是我原先想好的书名。虽然后来我改变主意选了另一个较明确的标题,但在进入本书正文之前,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一件多年前的往事。这段回忆可说是本书的缘起,而我原本想用的那个书名,正是它所留下的回声。

已经是四分之一世纪以前的事了。那时,我的孙子朱利安还是个小孩,和我们一起在小岛上度假。我们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像每天早上我要小朱利安洗脸刷牙一样,晚上到了他上床睡觉的时间,他会在卧室里迫不及待地朝我喊:“爷爷!讲故事!讲故事!”我就到他房里,搬张椅子坐在床边,为他讲一个希腊神话故事。从我浸淫多年的神话宝库中信手拈来一个故事,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毕竟,为研究这些神话,我下了不少分析、解读、比较与诠释的功夫。只不过,我对朱利安用的方式不太一样,我就像在说童话故事一样,不必顾虑研究考证,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跟着我的故事走,从头到尾、随着情节去感受其中的戏剧张力。“很久很久以前……”朱利安在听故事的时候,脸上总是充满快乐;而我,当然也是满心欢喜。我很高兴能够用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让他认识我所热爱的古希腊世界。我认为古希腊带给我们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显得更加重要,我很高兴能通过柏拉图所谓寓言的方式,借助我的口述把古希腊的珍贵遗产传递给我的小孙子,用那从古到今、代代相传的老方法,教导孩子们学会那些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事”:从待人处世、风俗习惯到种种身体技能,诸如走路或跑步、游泳、登山、骑单车等。

来自:维基百科

当然,若说每晚对小孩讲故事就是在维持一个传统,借此使那些古老传说得以不死,那这种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但当时正是神话风靡一时的年代,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杜梅泽尔与列维-斯特劳斯掀起的神话学热潮促使一群研究古希腊的学生跟着我投入对希腊神话的探索。而随着研究的进展与发现,我们越来越感到疑惑:“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神话思维是否存在?”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神话?”或者再精确一点,就我们的研究领域来说:“什么是希腊神话?”一则神话就是一个故事,没错,但我们还想知道:“这些故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如何被记录、传述与保存?”

然而,今日我们所见的希腊神话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其中最古老的是各种文学作品——史诗、诗歌、悲剧,历史甚至哲学著作。除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与赫西俄德的《神谱》之外,一般的记载多半是零散的片段,或只是暗示性地提及这些故事。直到公元一世纪左右,才有博学之士开始搜集各种传说与文献,将那些版本不一的故事分门别类,有系统地汇编成册。阿波罗多洛斯的《书库》(Bibliothēkē)正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名便已指出其功能。而这本巨著也已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为古希腊的神话学研究扎下根基。

神话(mythe)也好,神话学(mythologie)也好,这些词全起源于希腊文,也跟古希腊的历史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是不是说,希腊以外的人就与希腊神话毫不相干?神话与神话学仅仅只以希腊的形式与意义而存在?当然不是,事实恰好相反。要真正了解希腊神话,必须对照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民间传说,例如中国、印度、中东、哥伦布之前的美洲,以及非洲大陆。加以比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各个民族的叙事传统虽互有差异,但在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古希腊之间却有许多的共同点。

列维-斯特劳斯断言,一则神话就像一个证据,无论它来自何处,我们都可以一眼辨认出来,不会将它与其他叙事形式混淆。事实上,神话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差别就很明显。在古希腊,历史文献甚至是以一种“反神话”的方式来书写的。史书写作的年代必须与事件发生的年代相近,因为这样才能找到经历这些事件的人,提供可靠的见证。至于文学作品,则是作者虚构的故事,而作品的好坏,也就取决于作者的才能与写作技巧。历史与文学这两种叙事形式都是由某个作者负责写作,以作者的名义,通过文字的呈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来自:维基百科

神话就不一样了,神话故事总是口耳相传几个世代之后,才有人将它写下来;也就是说,当有人开始写的时候,这些故事早已存在很久了。就这点而言,神话并不是个人的创意发明,也不是捏造的幻想,而是由记忆与传诵而来。这种依靠记忆才能延续的内在联系,也突显出神话与诗歌的相似之处。诗歌的起源,也就是它最早出现的形式,其实与神话产生的过程十分类似,荷马史诗就是一个例子。为了编织那些英雄冒险故事,史诗首先以诗歌吟唱的方式呈现,由受记忆女神启发的吟游诗人与其后代在听众面前编曲与吟唱。一直到后来,这些诗歌才被采集,并且书写成正式的版本。

即使在今天也是一样,一首诗如果没有人吟诵,就等于不存在。诗必须被人熟记在心,而为了赋予诗以生命,我们必须在心中反复诵读它们。神话也是如此,它们必须被讲述,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否则,它们就只是一篇篇僵死的文字,被弃置在图书馆的书架深处,只有专门研究神话学的专家学者才会去翻阅。

记忆、口述、传统,这三者是神话得以存在与延续的前提,它们提供了神话之所以为神话的特征。关于这点,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去探讨神话与诗歌间的异同,就会更为清楚。话语在神话与诗歌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使两者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异。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开始,诗歌即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一方面,诗歌的内容逐渐脱离神话中的传奇故事;另一方面,从十四世纪开始,诗歌的呈现也渐渐不须伴随音乐曲调,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语言表现。

从此以后,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即便内容复杂且涵义丰富,结构却非常严谨,每个细节之间都相互呼应,与整首诗的各个层面紧紧契合,使它在被背诵或转述的时候,绝不能有一丁点的添加或删改。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一首诗的呈现方式总是固定的。在大庭广众下朗诵也好,私下独自玩味也罢,赋予诗文生命的话语都必须丝毫不差。多了一字、跳过一行、韵脚发生小小改变,都会破坏整首诗的结构。

来自:亚马逊

神话的叙述就不同了,它像诗歌一样具有多重意义结构,但是却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一个故事总是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讲故事的人可以依照情境、听众或个人喜好选择需要的版本。他甚至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增删或修改故事内容,这样等于又提供了一种新的版本。只要口述的传统不死,还能够影响人的思考与社会风俗,那么神话就会持续发展,永远有创新的可能。然而,当口述传统消失,神话就如我刚才所说的,变成了一堆文字化石。神话学者若想正确解读一则神话,就必须层层考究、不断扩张他的研究版图: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各种不同版本的对照,接着探讨早期与近期的相关传说,以及隶属于同一文化内不同领域,如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文献,最后还必须去研究其他文明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神话。

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兴趣点在于,什么样的时空背景孕育出神话?又是什么样的心智结构发展出这样的叙事脉络?唯有通过神话间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与相异之处,才能揭开谜底。雅克· 鲁波曾如此评论荷马史诗:“这些诗句绝不只是单纯的叙述,更蕴含了思想的宝藏、语言的形式、宇宙的想象、道德的箴言……它们已成为前古典时期希腊人的共同遗产。”事实上,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各种神话学的研究。

想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挖掘古希腊人遗留下来的“宝藏”,研究者有时可能会感到烦闷、受挫与沮丧。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一种乐趣,那种拉封丹说寓言故事时所怀有的“极致的喜悦”。而我自己,如果不是在二十五年后,同样在我跟朱利安共享假期与神话故事的那个美丽小岛上,有人要求我讲故事给他们听的话,也很可能早已放弃当年那种说故事的乐趣而毫不惋惜。那一天,几个朋友忽然提议要我讲一些希腊神话故事,我照做了。接着,他们就鼓励我,积极说服我把讲的故事写下来。这其实是很困难的,把讲的话写成文字实在是件吃力的工作。不仅是因为书写无法表达那些赋予口语血肉的东西:声音、语调、节奏及手势;更是因为在“说”与“写”这两种表达形式背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如果我们想要在纸上复制一个口头讲述过的东西,那么记下来的文字必然不忍卒读。

来自:亚马逊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我们事先写好稿子,再将稿子高声朗读出来,那也骗不了别人。因为书写的文字原本就不是要用来念给别人听的,书写与口语根本就是两回事。要写的跟说的一样,这是第一个难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问题。首先,每个故事我都必须先选定一个版本,不能用学术研究那种杂列百家的方式,也就是说,要忽略其他的版本,不让它们出声。而即使是在叙述一个选定版本时,说故事的人仍须亲身投入与诠释那个神话剧本,因为每个故事都没有最终固定的模式。况且,一旦研究者以说书人的身份讲故事,他不会忘记自己同时也在探索那建构神话的心智基础也不会忘记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注入其中。

我从来不敢轻视这些困难与险阻,然而,我还是跨出了这一步。我努力诉说这些故事,期望希腊神话的传统能延续下去。那曾在古希腊流传数百年而后逐渐消逝的声音,我希望今天它能重新被聆听。如果我真的做到了,那么,读者将在这本书里听见那古老的声音,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回响。

题图来自:维基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