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瓷器的器型名称—— 盘
2017-05-04 | 阅:  转:  |  分享 
  
瓷器的器型名称——盘

盘简介:

皿、碟或盘是浅而小的食用器具,用来盛载食物或其他饮食器具,一般是圆形的,大型碟皿较常称作盘。但在粤语等部分汉语方言,这类器皿则通称作“碟”。

花口盘——:花口盘自唐代中晚期开始流行,其造型受同时期金银器影响,至五代时最为盛行。此时的瓷器受金银器造型的影响较大,不仅盘多做成花口,瓶也多作成瓜棱形。五代时期的花口盘与唐代相比,口沿变化更为丰富,有五瓣、六瓣甚至十



仿成化款青花兔纹花口盘



仿成化款青花兔纹花口盘

仿成化款青花兔纹菱花口盘,明天启。

盘口呈菱花式,内壁一周饰花鸟、竹石等16处开光图案。盘心装饰几何形纹样,中间勾勒出白兔回首远望的图案。外壁以青花菊瓣纹勾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造”六字双行款,款字笔画粗率。

从款识书写方式和青花发色判断,此盘与成化本朝器物特征相去甚远,当为后世伪托款。而其圈足处理粗糙、酱口、釉色青灰等特征,与晚明天启、崇祯时期民窑日用器风格相符。特别是盘心以几何形窗格纹做装饰,更是万历后期至天启朝民窑瓷器上所常见的。综合以上因素,可将其年代断为明天启时期。

晚明以来,官窑生产较之前代渐趋衰落,民窑得以蓬勃发展。此件小盘装饰图案丰富,不拘泥于官窑样式,所绘兔纹只寥寥数笔,却有来自民间的灵动鲜活气息。



越窑青釉菱花口盘



越窑青釉菱花口盘盘心

越窑青釉菱花口盘,五代,高2.1cm,口径10.7cm,底径5.3cm。

盘口呈菱花状,斜壁,平底。里外施青釉,釉色莹润纯正,外底有支钉痕。

这件菱花口盘,口沿线条流畅,盘壁浅薄,给人以轻巧玲珑之感。釉面有明显经使用而留下的磨痕,说明是一件令人喜爱的传世珍品。

花口盘自唐代中晚期开始流行,其造型受同时期金银器影响,至五代时最为盛行。此时的瓷器受金银器造型的影响较大,不仅盘多做成花口,瓶也多作成瓜棱形。五代时期的花口盘与唐代相比,口沿变化更为丰富,有五瓣、六瓣甚至十瓣口的器物。



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

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明天启,高2.3cm,口径18.2×11.7cm,底径14.8×8cm。

盘呈海棠式,敞口,浅腹,圈足。口沿施酱釉。内底画红彩海棠式开光,开光内以五彩描绘江中泛舟图,江面上一位船夫正在划桨,船上坐有二人正在交谈,岸边衬以松树、山石。外底署青花花押款。

此盘造型别致,釉面洁白,器足圆润,画面主要以红彩为主,绿彩点缀其间,整体色彩淡雅,笔意粗率奔放,虽寥寥数笔,人物姿态却极为生动。据考证,此种海棠式盘系当时为适应日本市场需求而专门烧造的外销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彩印花海棠式盘

三彩印花海棠式盘,辽,高2.5cm,口径30—17cm,足径26—12cm。



清道光松石绿地粉彩福寿海棠形盘



高足盘——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的器物。从考古发掘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墓葬中即出土青釉高足盘。这种器物在隋代比较流行,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有所见。目前发现隋代烧造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上述瓷窑主要烧造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造三彩高足盘。



青釉印花高足盘

青釉印花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

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5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内外施青釉,外壁仅施半截釉。

此件高足盘釉色偏黄,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安徽淮南窑制品。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的器物。从考古发掘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墓葬中即出土青釉高足盘。这种器物在隋代比较流行,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有所见。目前发现隋代烧造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上述瓷窑主要烧造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造三彩高足盘。



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盘

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盘,通高13cm,口径17.3cm,足径8.7cm。

盘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盘内及高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盘外壁为珊瑚红釉地描金彩绘圈点及勾莲纹。盘内摆放与盘连烧在一起的粉彩绘雕塑果品,中间为一蜜柑式盒,周围有核桃仁、桑椹、樱桃、荸荠、石榴、桔子、枣、白果等。蜜柑式盒内亦施松石绿釉。足内沿一长方形留白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边六字款。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此盘内的像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乾隆时御窑像生瓷尚有海螺、蚌、蝦、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绿地墨彩花鸟纹高足盘



绿地墨彩花鸟纹高足盘心

绿地墨彩花鸟纹高足盘,清光绪,高11.3cm,口径25cm,足径9.7cm。

盘四瓣花口,斜壁,下承高足,足内中空。盘内施低温绿釉,釉上以墨彩绘花鸟图。口沿下以红彩自右向左书“大雅斋”3字楷书横款,右侧有椭圆形印章款,内书“天地一家春”5字红彩篆款。外壁粉彩绘缠枝花纹。高足上部凸起处描金,下部粉彩绘海水江崖图。

此盘制作精巧,纹饰生动细腻,色彩浓淡相宜,清新雅致。



粉彩福禄寿四方倭角盘

盘心采用博古图案装饰,用一些表示种种美好的希望象征物,如寿字、铜钱、鹿、蝙蝠、蝴蝶等等构成画面。盘沿部分以织锦纹用为装饰图案,在其装饰的徽章纹里有句拉丁格言:“FortiteretCeleriter”(译:处事坚强,待人温和)。盘的底部则用红彩书“AliceochJamesKeillerCanton1913”以及ChineseMinGuoNianBaoXingZao(音译:中华民国年宝兴造)和汉字“民国年宝兴造”六字款。葵瓣口盘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盘心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底部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宋紫金釉葵瓣口盘定窑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

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盘造型规整,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折角线清晰,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窑以烧白釉瓷器为主,而酱釉器和黑釉器的数量则较少。酱釉器又称作“紫定”,黑釉器又称作“黑定”。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黄色,所以这种酱釉器又称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窑烧制酱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鲁山窑、宝丰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介修窑,甘肃安口窑等也有烧制。



三足盘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盘心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底部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唐,高6.6cm,口径22.2cm,足距13.3cm。

盘口为九瓣花口式,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底下以三足相承。盘心刻划莲花纹饰,内外壁以黄、绿、白、褐等色釉装饰。盘底及三足内侧无釉,无釉处露灰白色胎骨。

此盘以捏塑法成型,九瓣花口厚薄均匀,形状规整。釉面采用图案装饰法,令人耳目一新。

唐三彩陶器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在于突破了以往单色釉的局限,而运用多种釉色装饰器物,从而取得华丽动人的效果。唐三彩釉面装饰图案主要有网状、散点、彩带等。这些图案的表现手法不一,或利用釉彩的自然流动,或用毛笔沾釉汁描绘图案,或模仿唐代丝织品中的蜡染工艺等。这件花瓣式三足盘就是以模仿唐代丝织品中的蜡染工艺为装饰特色,这是唐三彩釉面装饰中最独特的一种工艺。它在制作时以蜡封住器物上欲装饰的部位,然后通体罩釉,蜡封处便不沾釉,这样就能保留原有的白色胎体,形成形状各异的图案。杯盘

唐三彩杯盘

三彩杯盘,承盘:高3.1cm,口径21.8cm,足距14.2cm。杯:高3.3cm,口径6.5cm,足径3.3cm。

杯盘由承盘、六个小杯和一个小罐组成。承盘为敞口,坦底,下承以三短足。盘内置小杯环绕中心小罐。盘外壁及杯、罐器身施黄、白、绿等色釉,釉色鲜亮亮丽,盘内无釉。

此套杯盘应为饮具,是用来随葬的明器,是唐代现实生活细节的一个再现。

这种样式的饮具在唐代颇为流行,承盘上的小杯五至七个数目不等。它的出现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艺的水平。由于唐三彩的胎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其成型方法较为丰富,主要有粘结法(捏塑法)、轮制法和模制法等。一些方形或长方形器物多是用泥片粘结而成,如陶枕之类。圆器常采用轮制法。人物塑像则采用模制法。此套杯盘即以轮制法制成。轮制法在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出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后期曾普遍采用。其作法是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其快速转动力,用手提拉,使之成型。轮制陶器的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表和内部一般留有平行螺旋纹(使用筑模法则没有螺旋纹)。























6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