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瓷艺系列讲座之二——瓷器与玉器文明的延续关系
2017-05-04 | 阅:  转:  |  分享 
  
瓷艺系列讲座之二瓷器与玉器文明的延续关系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同时又是玉器文明的延续与发展。玉器与陶器同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我国先民在磨制石器的时候,发现玉料并加工成玉器,把它制成生产和生活用具。他们认识到玉高于石,便把它作为艺术装饰品,后来又发展为贷币——璧,以至把它作为帝王权力的最高象征——玉玺,影响所及,百姓也把玉印作为信用的根据。世俗的权力象征,又转化为最高的神权象征。这一切,使玉器文明在古代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最积极的成果,就是导致陶器发展为瓷器。

一、瓷器是玉器文明的产物

陶器不是由一个地方首先发明而后再传往世界各地的,它是各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各自独立地创造出来的。世界各国的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各国先民之所以都能独立地创造出陶器,是因为先民掌握了火以后,几乎各地都有烧制陶器的泥料,而陶器工艺简单,烧成温度底,便于普遍掌握。当世界各地先民长期使用陶器时,中国先民则率先发明了瓷器,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首先,瓷器是玉器文明的产物。中国先民在8000年前,几乎同时制造了玉器和陶器。玉器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是玉器时代意识形态的核心,中华民族形成爱玉的民族心理。”(牟永抗,吴汝祚等《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个玉器时代》《光明日报》1990年7月4日)玉器受天然玉料的局限,不可能大量制作,于是先民致力于人工制造类似玉器的器皿,而把这种追求放在提高陶器工艺的基础上,则是最现实的了。这样,受玉器文明的长期熏陶,在不断提高制陶技艺的基础上,追求陶器的玉器效果,以满足人们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需要。这种执着的追求,从釉陶,硬质陶得到启示,在先进技艺和一定的物质(如找到瓷土)条件下,逐渐达到理想的瓷器目标。·

第二、瓷器是先进科技的产物。古代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在商代,我国制造和冶炼青铜器的技艺,达到非常精谌的程度。这种先进的工艺和冶炼技术(高温技术),转移到制陶上,就产生了一种飞跃,陶发展为瓷。陶向瓷的转变,经历了长期的渐进过程。“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远在3500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的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中国陶瓷史》第76页)再经历1700多年的长期探索,在东汉时候(距今1800余年)终于烧制成功了成熟的青瓷器。原始瓷器和青瓷器一直在向玉器效果逼近,而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终于达到了“越瓷类王”的效果。可是,先民并不就止停步,而是继续向新的高度攀登。到了唐、宋,瓷器比较普遍地达到了玉的意境。元、明、清以来,烧制的瓷器更是巧夺天工,在瓷质的细密和晶莹光泽等方面,达到了精美绝伦的高峰。

二、瓷器的玉器效应

中国瓷器从它的发明,发展全过程来看,瓷器的玉器效应是纵贯古今;从横向来看,南北诸窑尽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而玉器效应则是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是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决定的。

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发展到东汉青瓷,是向玉器效应逼近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就出现了“越瓷类玉”的意境。北朝山东省淄.博寨里窑青瓷“明亮润泽”,精美的莲花办尊”胎骨坚致,釉色莹润,造型优美,纹饰华缛”。河南省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首次发现了北齐的白瓷。这批早期白瓷具有明显的特点:“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色,没有上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唐代,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当时,“白瓷精品已达到了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地步。”杜甫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扣如哀玉”,说明经高温烧成以后,胎体烧结得很好。唐代越瓷,顾况《茶赋》说它是“越泥似玉之瓯”。唐代晚期,越瓷“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景德镇陶录》卷五记载:“唐武德中镇名陶玉者载瓷人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景德镇古名)瓷名天下。“霍窑”佳者莹缜如玉广…·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

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五代时的柴窑瓷器“其色正碧,流光四照。”

宋代,瓷器发展到了辉煌时期。如果说唐人称赞越瓷是修辞学上的譬喻,那么,宋人烧造龙泉青瓷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宋瓷“是我国陶瓷历史画廊中的杰作与瑰宝。”宋代南北方各个名窑的共同本质特征,追求玉器效应更为强烈。官窑釉色莹澈,哥(含章生兄弟)窑纯粹如美玉,汝窑莹润如堆脂,定窑色白而滋润,“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美的极致,黑瓷烧出了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润釉。苏东坡赞美“定州花瓷琢红玉”。北宋耀州窑,元丰七年德应侯碑记:“巧如范金,精比琢玉。……馨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以上写的声,色正是玉的特征。史学界认为,如果把唐人对浮梁瓷誉为“假玉器”和“佳者莹缜如玉”的评语,用于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是更符合实际的。宋代景德年间,这里因生产的瓷器“光致茂美,四方则效”而得名景德镇。《格古要论净说:文天祥经过永和,窑内瓷器变为玉。这个记载带有神话色彩,但吉州窑的瓷器达到了玉的效果却为考古实物所证实。宋代龙泉窑“出现了不少模仿古代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广…。·仿玉器的有琮。”龙泉青瓷“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所倾倒。”龙泉窑模仿古代铜器和玉器的造型,是对商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陶瓷史》认为:“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

三、彩釉强化了玉器效果

元代以后,中国瓷器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它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其主要特征是,各种彩釉把瓷器装饰得更加绚丽多彩。但彩釉不是淡化了瓷器的玉器效果,而是使玉器效果更加强烈,更加异彩纷呈,某些精品甚至超越了玉器,使“泥土变金玉”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元代,青花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青花瓷器的明净素雅正是玉的意境,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元代的釉更红·和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都是具有强烈玉感的新创造。

明代,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斗彩“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这正如《陶说》序言所说:“瓷器与金玉同珍者,有其过之,无不及也。”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则表明了当时制瓷艺人的高度技艺水平。永乐宣德年间造的祭红,为色调庄严肃穆,深沉安定的深红色,也有象红宝色一样艳丽的。宣德时期的瓷器“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王”。斗彩,铜红釉,单色釉等彩瓷,使瓷器的玉器效果更加绚丽夺目。成化朝青瓷“胎薄釉白而青色淡雅”,“玲珑、精巧”的造型,配上“柔和淡雅而又透澈的蓝花”;嘉靖朝青花“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使人感到“幽菁可爱”。

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进入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进入瓷器的黄金时代。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这一时期,又创制了很多新的彩釉和品种,例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和鸟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录釉,以及采用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康熙五彩一般都是彩色鲜艳,光泽透澈明亮。康熙寸人许谨齐写诗赞誉郎廷捆督造的瓷器“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郎窑红因宝光艳色而鲜艳夺目。美人醉则兼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以意境深远的美感。雍正粉彩比五彩更为娇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于世。乾隆朝,把许多玉雕品都做成粉彩瓷器。唐英窑“至此集大成矣……龙缸、均窑追绝业,复古制,翡翠,玫瑰更出新色。”

鸦片战争后,洋瓷充斥我国市场,加上国内反动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瓷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但我国瓷业在与洋瓷的竞争中,也出现了新工艺、新材料、新装饰。民国初,从国外引进了新彩颜料,贴花纸、金水、电光水等。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瓷器的玉质风彩始终一脉相承。

新中国建立以来,各大瓷区在继承玉器文明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蓬勃发展。酸陵的釉下彩晶莹润泽,淄博的鲁玉瓷,唐山的白玉瓷,德化乳白釉做成的瓷雕,简直就是一座玉雕。北京李鸿仓发明陶玉,用于生产工艺美术品及建筑装饰砖板,产品远看似玉,近看是陶,通体自然花纹,色彩变幻奔放。作者介绍,陶玉是受中国南京雨花石、青海丹麻玉等的启发,经过多年研究发明的。白如玉一直是瓷都景德镇的特色,它清秀淡雅的青花瓷,万紫千红的粉彩瓷,巧夺天工的薄胎瓷,五光十色的颜色釉,晶莹剔透的玲珑瓷等,都具有玉的本质特征。

“瓷器之源,与国齐名。”李政道先生的题词,说出了中华民族玉器文明的特征。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它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身,它作为玉器文明的结晶,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高度赞誉,至迟从九世纪下半期起我国陶瓷已输出到国外。陆上丝绸之路所到的西亚,海上我国唐代东西洋航路所及之处,都发现有唐瓷碎片。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称为“瓷器之路”。正是不朽的瓷器记录了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踪迹。瓷器不仅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瓷器文明对人类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日用瓷和艺术瓷在未来社会也必将长期作出新的贡献;建筑、卫生陶瓷的普遍使用给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光彩;而特种工业陶瓷则在工业、科研和航天技术设备等方面,显示这种新材料的无比优越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探讨瓷器是玉器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有助于深刻地认识瓷器的丰富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瓷器的胎质细密和色泽莹润则是玉器本质的再现。

























1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