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221季 【青春语文】“礼物“——《老王》课堂实录

 昵称37088996 2017-05-04


卷首语

文文老师把“礼物”作为《老王》课堂的关键词,重点品读了礼物的深刻意蕴,通过解读礼物本身的含义、送礼之人与受礼之人的不幸与幸,敬意与愧怍,“一词立骨”,设计别具匠心。语言品味、师生朗读,配乐选择,无不精心。细细品味这节课,我们能深深体会到这份礼物所承载的人间真情和隐含的时代之殇。文文老师用深情引领我们在杨绛先生平和又深邃的文字中穿行并感悟:卑微生命也高贵,同时,对卑微生命的悲悯情怀,以及能常常反思对卑微生命的态度和认识则显得更为高贵,这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最珍贵的礼物呢?


“礼物”



 ——《老王》课堂实录


文/刘文文


一、导入

师:在《老王》一文中,杨绛先生回忆了诸多与老王相关的几件往事,其中最打动我们的是哪件事?

学生齐说:老王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

师:香油和鸡蛋,是病入膏肓老王送给杨绛的最后的“礼物”,礼物是爱的表达,世界上有多少种爱,就有多少种礼物,今天我们就从这份“最后的礼物”着手,品读探究礼物所蕴含的丰富意蕴。(板书课题:“礼物”——《老王》

导入环节从学情出发,体现了生本理念。受晓东老师《故乡》“一字立骨”的教法启发,尝试以“礼物”为关键词,一词立骨,明确了授课重点。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在文中着墨最多,作为读者很容易被这份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来自心灵最真实的馈赠所感动,它最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也让杨绛沐浴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师:如何品读呢?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今天我们就用深情的目光,沉静的心灵去发现和抚摩这些文字。

教给学生文本研习的角度——品味语言,文本研习的方法——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二、研习活动一:品味最后的“礼物”

师:找出直接描写礼物的文字,概括礼物的特点,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品味。

生:第10节——“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的数不完。”

第11节——“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第12节——“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第13节——“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了还给他。”

师:请你品味一下其中的词语。

生:第10节“多”,结合当时的背景,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所以这份礼物对他来说显得很丰厚。

师:仅仅用“多”来写数量吗,还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生:数不完。

师:也就十个啊,为什么夸张地说“数不完”?

生:用这种夸张更能表现鸡蛋对他们来说很珍贵。

师:“记忆里”呢?

生:给作者的印象深刻。

师: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破”字表现包装很简朴。

师:“破”是形容词,表示没有经过精心的包装。这里还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老王的生活很艰苦。

师:这么珍贵的礼物,还在乎花费点包装费吗?

生:没有刻意包装,可以看出老王的简朴。

师:“简朴”吗?请换个更恰当的词。

生:“朴实”。

师:对,那么其他地方呢?

生:“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师: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

生:“好”、“大”。

师:还有一个“新鲜”,这三个形容词写出了这份礼物的品质怎么样?

生:很高。

师:同学们刚刚说到了几点:包装朴素,品质上层,丰厚贵重。这里我需要补充:作者提到了那个年代,经济条件较差的一个年代,中国在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的年代,凭着粮油票限量供应的年代,据说在某些地区每季度每人只有四两油。可以看出礼物除了品质好,也确实很贵重,一般人都不一定舍得拿出来。

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了形容词“多”、“好”、“大”,动词“数不完”,还顺带补充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充分品味到了礼物的贵重,以及礼物承载的情谊。“破”字的解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老王的艰辛与朴实。

三、研习活动二:品味送礼人的“不幸”

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老王送香油与鸡蛋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第8节——“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第9节——“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他只说:‘我不吃。’”

第16节——“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师:你概括一下这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生:外貌、动作、语言。

师:那你先从外貌来分析一下吧。

生:第8节写出了他病重时的神情,像骷髅一样的状态。相关的内容是: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其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

生:直僵僵。

师:“直僵僵”,在文中出现三次。请你品读这个词。

生:反复强调,表现老王病入膏肓,毫无生气。

师:对,请坐。刚刚我还听到有同学说到了“镶嵌”。

生:表现老王当时病情严重。后来还给作者送了香油和大鸡蛋,更突出老王的心地善良。

师:人镶嵌在门框里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呢?

生:照片镶嵌在相框里。行将就木了。

师:那你接下来尝试从动作来分析一下。

生: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表现他的动作机械、不灵活。

师:运用动作描写,“直着脚”出现两次,如果你不能体会老王机械、不灵活的神态,你就与孩子的蹦蹦跳跳比较,有比较就有鉴别。

生:“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表现出他身体的虚弱。

师: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啰嗦?

生:不,强调用两只手分别提东西,写出了他当时很虚弱,而且就等着我来拿了,差点提不住了。

师:解读得很细致啊。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表现他对这份情谊的珍惜。

师:最有表现力的词呢?

生:“攥”,就是紧紧握住的意思。

师:对,紧紧握住的不是钱,而是杨绛的情谊啊。

师:语言描写呢?

生:“我不吃”体现他朴素的性格。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没有直接回答杨绛的问题。

师:如果我们尝试着补全不吃的原因:“我不喜欢吃”“我不能吃”“我不舍得吃”,效果会怎样?

生:“我不喜欢吃”“我不能吃”,感觉不是很诚心的,我们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舍得吃”,让收礼的人会很过意不去。

师:所以说来说去只有原文中的话最合适。

此环节看似鉴赏描写人物的方法,实际上仍然从品味语言入手,抓住外貌“直僵僵”、动作“直着脚”、语言“我不吃”进行咬文嚼字,不仅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且品读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字都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正如朱光潜先生说过: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一个将死之人在生命最后的关头,拖着直僵僵的身体艰难地把最贵重的礼物亲手送给杨绛,这份虔诚的态度、这份深厚的情谊、这份朴实的本心让我们动容。带着这份感动,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诵下面的文字: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他只说:“我不吃。”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学生朗诵。

朗诵环节第一段文字借鉴了君姐的设计,但我为了增强朗诵者情感演绎的效果,又增加了一段文字,配乐采用《天空之城》吟唱版,截取了后2分钟,其中前1分钟是纯音乐,后1分钟是女生吟唱,如此节奏正好与朗诵内容相吻合。学生缓慢而低沉的朗诵应和着凄怆的音乐,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感动之情,以及对老王命运的同情,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老王一级一级下楼去,每走一步都让我们揪心不已,让我们揪心的何止是他病入膏肓的状态啊。在杨绛的眼里他出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之外,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不幸的人”。

师: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生:“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如果改成: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改文显得平淡一些,原文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突出他的身世之苦。

生:身体上不幸,“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生:职业上不幸: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只是”写出他的无依无靠,生活拮据。

师:“活命”呢,是什么状态?

生:“活命”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生:居住条件的不幸,他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没有家。

师: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前方》(不少同学也回忆起来了),没有家人的地方只能是房子而不是家!这些都是他自身的不幸,那别人对他怎么样呢?

生:“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说明老王被人瞧不起。

师:最值得品味的是哪个词?

生回答不上来。

师:还记得我们学习《语言的演变》这篇课文时,《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强调“这”)“这”可见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嘲笑、嘲讽。

师:人们对他冷漠,甚至去嘲讽他的眼疾,对害病的缘由作恶意的揣测。社会带给他更大的不幸。我们也由此可见当时世态之炎凉,人情之冷漠。

用朗诵营造悲凉的情境,自然过渡到对老王“不幸”命运的解读,而且,越是不幸的人,越懂得感恩,更让学生认识到底层人物的高贵品质,进而产生敬佩。上述环节还有一处亮点: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前方》和《语言的演变》里的相关内容,恰到好处地“温故”,抓住了新知识的“引爆点”,给了学生“知新”的机会。

师:老王是不幸的,老王只有一只眼,只是一个人生活,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我觉得最令我们感叹的是“只”字,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请大家朗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每个“只”都要重读。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眼。 

  他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说:我不吃。(生读)

对老王的“不幸”的描写,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只”。此处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再次通过朗读来体悟,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开启下文教学环节蓄势。

师:杨绛问老王那是不是他的家的时候,老王回答:“住那儿多年了。”如果老王的回答改成:“我只是住在那儿。”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如果这样说,听得人会很容易知道他过得很不好,老王明显是在诉苦了。

师:对,老王不想让自己像祥林嫂一样哭诉自己的不幸。

:很好,他没有哭诉自己的不幸,接下来,我们再深入地探讨下:老王有没有认为自己不幸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巧妙地改写了原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对老王的“不幸”作更深入地解读。

生:文中: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其实他自己也缺钱,他反而关心别人有没有钱。

师:“不大放心”,说明他非常在意别人的困难。

生:文中:送冰车费减半;“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如果他觉得自己不幸,肯定觉得需要别人的同情,肯定不会减半车费的。

师:对,另外,他没看透我们好欺负,说明他没有算计之心。

生: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他不要回报,也说明

师:文中还有一句话,我们品读看看:“人老了,没用了”。

生: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真老了,没用了,是被别人排挤,被社会抛弃,但他没有抱怨别人和社会。

师:没有算计,没有埋怨,内心不安,不要回报,老王并没有在意自己的不幸,甚至在意的是别人的不幸。越是不幸,越懂感恩;越被伤害,越懂悲悯;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啊!

对“老王有没有认为自己不幸”的探讨,让学生增加了对老王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敬仰之情。

四、研习活动三:品味收礼人的“愧怍”

师:作为收礼的人杨绛先生的感受如何呢?

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让我们从三个小问题入手。

她幸运吗?为什么愧怍?你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愧怍”?


生:老王是残疾人,但作者不是;生活条件上,作者一家比老王条件好。老王没有家人,但作者不是。

师:所以杨绛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的不幸来说的。

师:那杨绛真的幸运吗?下面的文字是杨绛回顾文革岁月,请读一读,或许能给我们新的认识。

[投影展示]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师:同学们,幸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杨绛也是不幸的人。杨绛是不幸中的万幸而已。那她为什么愧怍呢?

生:“因为他来表示感谢的,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师:文中明明否定了这个原因啊,虽然作者处理的方式欠妥,但肯定不是想侮辱他。你阅读不仔细,再思考。

生继续:“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作者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生:“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其实作者完全可以送他回家,但她没有送。

师:从这些地方,我们概括一下,是对老王没有足够的关心。那么在文中还有哪些体现呢?

生:“我也不懂,没多问。”其实她是可以问的,而且是过了好多天才问,对老王关心不够。

师:这里的“没多问”是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为什么“我”居然不问?你认为是没怎么多问?鲁迅的《风筝》也写过类似的话:“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结合鲁迅的文章,课后作进一步思考。

师:作者没请、没送、没问,这些没有做的事就是一个个遗憾,这一个遗憾烙印在作者的心里,一直让杨绛很不安,很愧怍。

师:回到先前的那句“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用钱回报,把原本真诚的馈赠变成了一种交易,这不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如果你的亲人来学校看你,给你送了礼物,你会给他钱吗?(同学们笑了笑,都说不会)。孤苦无依的老王把杨绛一家当亲人,甚至以和他们这个书香世家,留学英法德作家学者交往为骄傲,但是杨绛却没有把老王当作亲人,没有给他足够的亲近,有时亲近远比同情更可贵。她即使关心了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关心。

师:你如何看待杨绛的“愧怍”之心呢?

生:我觉得她的“愧怍”,体现了对老王的同情,体现了她是一个善良的人。

师:善良的人才会常常反思自己做的不够多,做的不够好。所以她还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生:我想到鲁迅的《一件小事》,从车夫的行为看到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所以,作者是不是也从老王身上看到自己的品格上的不足呢?

师:你解读得很深刻,也就说看到别人的伟大,发现自己的渺小。

生:从作者的“愧怍”我们还可以看出她对老王身上的善良和知恩图报的品质的敬佩。

师:仅仅是对老王一个人吗?应该怎么修正答案。

生:是对老王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的高尚人格的崇敬。

[投影展示] 

“愧怍”之心——

对底层不幸的人的悲悯

对高尚人格的崇敬

对卑微生命的敬畏

知识分子的自觉的内省

师:文字是平和温婉的,那种无声的谴责却是深入骨髓。杨绛的愧怍,缘于深深体味不幸滋味后,对人性、平等、命运等命题的终极追问,缘于超越控诉、感动和廉价同情的悲悯情怀,由同情、宽容不幸者的俯视姿态到最后对老王身上人性光辉的仰望姿态。

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是文章的难点,在这里,老师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要,引导学生分解成三个小问题进行剖析,且三个问题层层深入。以前的教法都是在讨论前两个问题结束之后就戛然而止了,但是此处又增加了对“愧怍”之心的深层次追问。前两个问题只是让学生感受到杨绛先生对底层不幸的人的悲悯情怀,只有对第三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才能充分感受到了杨绛先生对底层人物高尚人格的崇敬和对卑微生命的敬畏,以及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个人自觉的内省会唤起更多人的内省。)

五、朗诵诗歌《最后的“礼物”》(配乐《灰色空间》纯音乐版)

师:最后,请允许我为大家朗诵诗歌《最后的“礼物”》,向老王和杨绛致敬。

[投影展示]

最后的“礼物”——致老王和杨绛

你只有一只眼

但你把这世界看得多么明白

你的房屋荒僻塌败

但你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

你的三轮车都拉不动那破破落落的日子了

但你还是伸出双手   捧出了

你的好香油

还有大鸡蛋

你呢     

你不安       一直不安  

他蹬    你坐      你不安 

他只有一只眼   你不安     

他要半价收费    你不安

他送人看病不要钱     你不安

他的香油和鸡蛋让你不安

他的悄悄去世让你不安

……


真的   真的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但你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慷慨

于是在被命运流放的日子里

你又把自己送上了灵魂的祭坛

你们啊   活命的你们啊

在那个时代

一样卑微       一样艰难

但你们的彼此牵挂好像那大瓶的鱼肝油

是疯狂岁月里的  热血和肝胆

而这个世界

也因为一位百岁老人的愧怍

让多少曾被嘲笑遗忘的珍贵

涅槃……

这节课是教师个人展示课,朗诵环节可以展示教者的朗诵特长。诗歌作者是君姐,写的荡气回肠,用在此处正合时宜,只是将原先《老王和杨绛》的题目改成了《最后的“礼物”——致老王和杨绛》。配乐采用《灰色空间》纯音乐版,旋律婉转低回,蕴含着生命的沧桑与无奈。教者深沉而大气的朗诵,赢得了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把这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简洁而深沉的文字,重点品读了“礼物”,读出了这份礼物所承载了深厚情谊的礼物,所体现的卑微生命的高贵品质,这礼物让一个知识分子常常自省,也能让我们芸芸众生时时自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绛先生用心良苦地给我们大家送出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不管我们的生命是处于幸运还是不幸,请永远怀揣着这份礼物,心怀“愧怍”,不断内省,积极向善,走向高贵。

回扣教学重点,再次明确了礼物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七、课后作业:品读“礼物”

请你结合礼物的丰富意蕴,自选角度,以“这一份          的礼物”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紧扣“礼物”关键词,写读后感也不例外,其实还是从“礼物”的意蕴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选角度,写出个性化的感悟,发展了思维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另外,解读出生命和用生命解读的读后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学生成长旅途中的路灯。


作者简介:刘文文,江苏省射阳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市教学能手,县学科带头人,曾获得盐城市高中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从不坐等奇迹的发生,只相信年轻的翅膀需要不断飞翔才能找到平衡的支撑。忠实课堂,热爱教学,孜孜以求,一直努力飞向先进的行列、飞向课改的前沿、飞进学生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