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待父母的晚年,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墨菊香 2017-05-04

甜蜜的大枣650

文/琴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有读者留言,对于衰老这个话题,还可以写得更深刻一点。

她给我发了好几张图片,一个叫做长安社区养老院的地方,一些老人呆坐在廊檐下的椅子上。其中一张,一个穿着红衣服的老人,面无表情的盯着镜头。读者告诉我,这个老人是她的妈妈,脑梗后遗症住进养老院,上胃管之前,她给妈妈拍了这张照片:“以后,再也拍不出这样利利索索的照片了。”

看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老人远还没有老到再也不能利利索索的年纪,可是,身体不行了,要下胃管、下尿管、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管子,要一直霸占那个衰老的躯体,直到离开那一天。

“因为妈妈,我经常想到自己的老年,很恐惧。”

最近这几年,我也经常感到对于衰老的巨大恐惧。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老了,看到这句话,忽然明白,对于衰老的强烈恐惧不是因为我老了,而是因为,我近在咫尺的看到了亲人的暮年。

婆婆和母亲,现在都独居。她们身体健康,有房子,有养老金,身边有随时可以传唤的儿女,理论上来讲,一个人的暮年有这些指标,算得上幸福了。

可是,我依然恐惧。

很多夜半,喊小宝起夜,从卫生间跑回来的孩子用热乎乎的小手攥住我的手,有那么一刻,会想到母亲和婆婆。老去的她们,在自己孤单的大床上,再也摸不到这样一双热乎乎的手了。

那是一份怎样的荒凉。

更致命的是,这份荒凉,无可替代。

长大的儿女再也不可能变回襁褓中的婴儿,故去的老伴儿再也不可能重新陪伴在身旁。到了一定年纪,老人们就成为一只只孤独的飞燕,缓慢而孤单的,飞向自己的终点。

儿女再亲近、再孝顺,也抚慰不了刻进空巢老人骨头里的那份孤独。

02

婆婆就住在和我仅有一碗汤距离的地方,随时随地的,我们都能看到她。

母亲住在城北,要见一面,得特意绕过半个城。

父亲在时,好多天不见面,也没什么惦记的。父亲没了,只要想到母亲一个人住在城北,我的心就总是提着。

每到周末,只要没事,母亲总会来我这边。来了,她在外面的沙发上躺着看电视,我在卧室里写稿子,一上午也聊不了两句,但听着外面电视的嘈杂声,我的心会特别安定。

父亲去世前,女儿高考成绩放榜选择志愿,他一直嘱咐一句话:“一定不要让孩子离开身边,记住一定不要让孩子离开身边啊。”

那个时候觉得父亲不够高瞻远瞩,天高任鸟飞,这不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荣耀吗。

父亲没了,看到母亲一个人的状态,我忽然理解了父亲的那句话。

天高任鸟飞是父母的无私奉献,儿女幸福自由了,可父母的孤独凄凉呢?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热议事件:一位父亲殚精竭虑供养女儿去国外留学,女儿学成嫁给外国人定居国外,这位父亲满心悲凉的吐槽女儿无情。

很多人指责这个父亲自私。大众的常识中,父母为了儿女春蚕到死丝方尽再正常不过了,至于儿女,如何回报,全凭良心。

说这些话的人,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也有老去的那一天。

当他们老到哪儿都去不了,哪怕一杯水都没有人递到手边时,再去想曾经的“高风亮节”“豪言壮语”,是不是自觉深深打脸?

我们生下儿女来,的确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任劳任怨,可父母也是人,养儿一场,我们也要防老。

现在的儿女,又有多少可以真正让老人安心无虞防老的呢?

老去之后,父母和儿女最好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

可这个距离,需要钱。

房价飞涨的今天,对于众多平头百姓来说,自己买一套房子已经举步维艰了,再给父母准备一套近在咫尺的房子,不容易。

没法拥有一碗汤距离的老人,如何安置自己的晚年?

03

最近一期《奇葩说》,探讨了一个话题,父母老了之后如果想去养老院,你会支持吗?

现场嘉宾都是年轻人,他们一套套的理论说的都是养老院的好。如果没有亲历过对养老院的考察,我可能也会和这些人有相同发声,但是,当我真的进入过一所养老院后,观点完全不同了。

公公去世之后,婆婆从农村搬进了城里。刚开始,自己租房住,后来,又在三个儿子家轮值。各种形式尝试一遍之后,她都不开心。这时候,听到老伙伴提及某某在养老院过得很不错,婆婆动了心。

婆婆有工资,每个月三千多块,我们本地的养老院,最高的收费不过两千多块。如果去养老院,做儿女的不用有经济负担,还能耳根清静,真有那么好的话,绝对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我们动了心,决定提前去考察一下

有家口碑还算不错的养老院,紧邻省道,宽阔的大院子,干干净净,方方正正。下了车,往里面走,楼底下一溜散坐着各式老人。

养老院院长是个手脚利落快言快语的中年妇女,爱笑,面善,因为打过电话,所以提前笑语喧哗的迎出来。

我们在楼前寒暄,身边那些老人,仿佛都聋了,头不抬眼不动,定定的望着自己眼前那点地方,不声不响。

这一幕场景,让我特别震惊,这些老人就连最简单的好奇心都没有了,除了眼珠间或一轮,和一个活死人没什么区别。

更可怕的是,不是一个老人如此,七八个老人个个如此。

还没有去里面看,我已经被吓到了。

外面阳光正好,一楼的房间却有点阴沉。一个不太老的老人坐在床头,偎在窗子那边,看我们进去,略带赧然的笑一笑,转身又望向窗外发呆。

另一个房间里,一个瘫痪的老人躺在床上,有个二十来岁的男孩儿大约是探视的家属,正喂他吃水果。看到我们,老人脸上掠过一种说不出的凄凉。我看着他,健康的时候应该是很胖大的高个子,现在,站不起来了,常年不见太阳,面皮上有一种说不出的病态苍白。

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看过去,每个房间都潦草寥落,像极了孩子上学时的宿舍,但是,你又很清楚的知道,这些房间和学生宿舍有根本的区别。

学生宿舍是孩子暂时栖息的一个据点,这里不是,这里的每个房间,收拢的都是一个个老人的残生。

为了学业,孩子不得不接受那份潦草和仓促,老人们呢,他们为什么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他们为什么要离开一分钟也不想远离的儿女,到这个地方来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

只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不招孩子讨厌不给儿女添麻烦?

如果让我这样,我宁可死,也不接受这份苟延残喘的活。

04

此念一生,拒绝了院长热情的邀约,迅速离开了。和婆婆同处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并不愉快,但那份不愉快,相比眼前这份凄凉,可以忍受。

车子发动那一刻,回头看看院子里依然木然的那些老人,我不敢相信,他们都是有儿女的人。我在养老院感受到的,那些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的儿女,肯定也能感受到。

能够感受到为什么还要这样选择?

老人病了,长期护工不好请;家里房子有限,没有老人的立脚之地;老人性格乖戾任性,家庭关系不好处……每条理由都板上钉钉,每个老人都有不得不离开儿女离开家的原因。

儿女权衡所有利弊,唯独忘记了一条:出现在老人身上的这些麻烦,如果到了儿女身上,他会怎么办?

对父母能够做出来的,对儿女,永远都做不出来。

讲父母的时候,一千种理由都是理由。置换到儿女身上,一万种理由都不是理由。

《奇葩说》中,范薇薇说,中国人最爱讲孝顺,实际上,孝顺两个字是由后悔组成的。

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没有了,才想起尽孝心。他们在着时呢,又有多少儿女设身处地的替她们考虑过。

年轻时写文章,说到老人,身体老了,独立性不应该差。如今人到中年,才发现,对于老人来说,独立其实更多是一种没法依靠儿女才有的无奈之举。如果能够和儿孙厮守,谁愿意孤单寂寞冷。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经常提一句话:“你爸没福气啊。”

我以为她是说父亲再也享受不到好吃好喝的东西,谁料,母亲说的却是:“如果还活着,工资越来越高,最起码能给孙子多存点钱。”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每月的各项收入算起来,差不多两千多块。自己吃喝足够了,但是,她依然算算计计的存钱。

存钱干什么?

弟弟买房,她一下子拿出十万块。听说弟弟贷了十几万的款,又感叹:“要是有钱,还可以多替他出点,最起码他压力不那么大啊。”

母亲老了,老到除了钱,再也找不到别的爱儿子的途径。

这一点,婆婆也一样。

前段时间听说我们想买房子,她表决心:我先不能死,一定要好好活着,帮你们攒点钱。

我们不需要老人的钱,但她有这份心,足以让你感动到可以原谅她的所有错。这个世界,除了父母双亲,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对你有这份“赤胆忠心”。

我们不缺钱,但若没了这个人,我们的生命,将永远缺失这种无所保留的“爱”。

你会支持父母去养老院吗?你会选择无视一个老人孤独凄凉的心境吗?

你不知道父母的老年生活怎样度过才算好,那就自问一句:“我将来老了,最希望怎样。”

不用太高深的理论谈什么孝顺,只要问问自己的心,你便知道,父母心中渴念的到底是什么。

孝顺的儿女,会把想要儿女将来做到的,自己提前做到。

不孝顺的儿女,给自己和父母的,从来都是双重标准。

琴台,《读者》《意林》签约作家。

国际惯例

ヽ(·?ω·? )ゝ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