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明连谷雨,谷雨三朝看牡丹。 江南牡丹美名扬,娇美不逊洛阳花。 江南牡丹是中国牡丹花四大品种群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朝诗人张蠙在《观江南牡丹》中,曾有“群芳尽怯千般态,几醉能消一番红”的描述。北宋诗人苏轼在常州观牡丹后,写下了“自笑眼花红绿眩,还将白首看鞓红”的诗句。 上海素有种植牡丹花的传统,江南牡丹娇美秀丽,多姿多彩,民国时期曾有400多个品种。近年来各大公园不仅种植江南牡丹,还从中原及日本引种了新品种。 2017年谷雨时节,笔者先后游览了上海长风公园、中山公园、上海植物园、古漪园、天山公园和漕溪公园,一睹江南牡丹的芳容。 上海植物园是申城看牡丹花的最佳之处,园内建有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牡丹园,种植牡丹及芍药一百多个品种、二万多株。花开时节,姹紫嫣红,芳香满园。牡丹仙子在花丛中笑迎四方游客。 牡丹园里绚丽多姿,不乏精品。 北地花开南地风,寄根还与客心同。 群芳尽怯千般态,几醉能消一番红。 举世只将华胜实,真禅元喻色为空。 近年明主思王道,不许新栽满六宫。 ——唐·张蠙《观江南牡丹》 武林千叶照观空,别后湖山几信风。 自笑眼花红绿眩,还将白首看鞓红。 ——宋·苏轼《常州太平寺观牡丹》  牡丹原是手自栽,十度春风九不开。 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 ——明·卞元享《枯枝牡丹》 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潜心创作。 上海植物园牡丹园内建有牡丹亭、牡丹厅、长廊、水池,仿明清建筑,古色古香。 镇园之宝“牡丹花王”种植在牡丹厅院内,院门紧锁,人们只能从院墙窗孔中窥视“花王”模样。这株“牡丹花王”存活已达百年,花开仍然茂盛。 花亦有情,大家闺秀。 两名少女模仿“牡丹仙子”池边戏水,背景是盛开的牡丹花,摄影家调整镜头,不停地拍摄。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影像意境,就是这么创作出来的。 曾被唐朝诗人刘禹锡称为“妖无格”的芍药,其实誉为“花仙”,又称“花相”,常与“花王”牡丹比邻而居。 江南名园古漪园,位于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园林,栽种牡丹已有多年历史。 古漪园每年举办以会友为主旨的牡丹花友会,倡导牡丹文化,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文艺式赏花游。 通过地栽或盆栽,古漪园种植牡丹200多株,拥有八大色系50多个品种。另外还种植芍药500多株。 “玉楼春”系江南牡丹名品。古漪园的这株“玉楼春”花龄已近百年。 这株“玉楼春”呈台阁型,重瓣,粉色基部偏紫,花枝繁茂,芳香袭人。 云横水绕芳尘陌,一万重花春拍拍。 蓝桥他路不崎岖,醉舞狂歌容倦客。 真番解悟人倾国,知是紫云谁敢觅。 满眼桃李不能言,分付仙家君莫惜。 ——南宋·范成大《玉楼春·牡丹》 上海中山公园过去是法华镇的地域。法华镇得名于北宋建立的法华禅寺。这里是上海最早栽培牡丹的地方。南宋初年,洛阳花工来南方避难,把洛阳牡丹带到了法华镇。 为了延续法华牡丹的文化脉络,中山公园将一个中国式凉亭改名为牡丹亭,新建了15个牡丹花坛,重振清代驰名的“殿春花墅”遗风。 法华牡丹久负盛名。 据《上海县志》记载:法华寺牡丹始于明,盛于清,“品类极繁,甲于东海,有小洛阳之称”。 牡丹现已成为中山公园的当家花卉,种植面积2千多平方米,牡丹及芍药品种近70个,700多株。 灿若云锦,仪态万方。 牡丹园是画家写生的好地方。 芍药配牡丹,花相陪花王。中山公园种植芍药100多株,花开妩媚动人。 上海长风公园建有牡丹苑,每年举办牡丹展。 2017年长风公园牡丹展展出了30多个品种、300多盆盆栽牡丹、1000多株地栽牡丹。 花开艳丽,春色撩人。 红情绿意,春意盎然。 花有雍容华贵之貌、绰而不群之姿。 含苞欲放,花蕊储香 荷包牡丹,花朵玲珑,色彩绚丽。 上海天山公园经改造后新建了牡丹亭,种植牡丹面积2000多平方米。 天山公园引进河南及日本牡丹品种20多个、芍药品种10多个,目前种植牡丹800多株、芍药400多株。 绿牡丹是天山公园的珍稀品种。 千娇万态破朝霞。 上海漕溪公园原为1935年落成的曹家花园,拥有上海种植年代最久的牡丹园。 漕溪公园牡丹花繁叶茂,品种丰富,栽种了江南及曹县(菏泽)牡丹品种60多种、600多株。 百年牡丹尤为珍贵,花龄最长者120年,是上海存活时间最长的古牡丹之一。 谷雨既过,夏日将至,牡丹园花开花落,已是一片青绿。待到明年春暖时,还来申城看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