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窑之瓷 南驿之义

 漫步人生路1988 2017-05-04
磁窑之瓷

  磁窑,系汉高祖时设置的钜平县,属泰山郡。后汉为侯国,晋仍为县,北齐并入博县后,便再无历史沿革可考。在其他有史可据的记录中,关于钜平的文字极少。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再加上磁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但值得让我们思考的是,这样的历史重镇,如何在时代的推演中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而记录与文字的缺失,也反证着政治角色的错位,到底是什么原因?从我们现有的史料中已经无法考证钜平以及之后的历史湮没,但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证磁窑曾经的历史繁华,那就是磁窑之瓷。

  堡头陶器是磁窑瓷的发端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把“陶瓷”分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黏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称为“硬陶”,施釉的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制、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黏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从某种意义上说,瓷器比陶器烧制技术要更高。

  大汶口文化堡头遗址位于磁窑镇堡头村,是大汶口文化的最早发掘地,最初曾被称为“堡头文化”,后经专家反复论证,将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统一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在堡头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中,反映出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纹饰、器形都略有变化。陶色早期以红陶为主,兼有一些灰陶与黑灰陶。中期红陶减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为增多,并有少量红陶、灰陶和白陶。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在堡头遗址发掘出马蹄形的陶窑,窑底前低后高,呈斜坡形,正中三条火道,中间一条直通总火道,左右两条回曲为弓形,窑堂前有一燃火洞,高近一米。从堡头遗址可以清晰地判断出,三千年前的堡头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陶器烧制技术,这应是磁窑瓷的技术和历史发端。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商代我国出现了原始青瓷,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到了唐朝,制瓷业有了长足发展,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而此时也正是磁窑瓷最鼎盛的历史阶段。

  在磁窑镇境内,已经发现30多处较大的古瓷窑址,从数量和规模看,在国内罕见。从出土的瓷器看,磁窑瓷窑初于隋代,多建于唐代,兴于宋代,式微于元代。1985年秋,山东大学与宁阳县文化馆在西太平村东、北和海子河以西,进行联合钻探、发掘。掘出半地穴式烧柴窑炉3座,其中晚唐五代2座,北宋1座。北宋窑炉结构完整,为我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古瓷窑址。而规模最大的窑址当属西磁窑瓷窑址,该遗址为宋代陶瓷手工业生产的中心区域。窑址内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出土了大量的窑具、生活用具,以及白瓷斜腹璧足形碗和多种动物瓷具,反映出磁窑瓷在宋代已具备了相当的工艺水准和技术含量。

  从现有的发掘不难发现,在宋代,磁窑已是江北规模较大的民间瓷窑之一,它在周边已经具备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又是什么使磁窑瓷渐渐走向衰微呢?

  研究瓷器的发展史,则必然要弄清官窑和民窑。官窑自唐代至元代,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这种瓷器叫做贡瓷和官窑。而正式的“官窑”名称则始于北宋,宋代五大名窑均是皇室的御用瓷窑。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在产量上所占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发展。

  那么磁窑瓷为何没有占据应有历史地位并长久生存下来?原因大概有几个方面:一是钜平县作为政治中心的裁撤,使磁窑瓷带动力减弱。二是先天不足。磁窑瓷是真正意义上的民窑,民间兴办,与官无涉。三是产品低端。从挖掘出土的瓷器看,大多是生活用品,极少有能反映瓷器顶尖制作技术和工艺的艺术品。四是技术粗放。磁窑瓷作为民间的生活艺术,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被历史湮没以至淘汰便成为一种必然。但从另一方面讲,在经历过近千年的世事变迁后,极易破碎的百姓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磁窑瓷的一大幸事。

  

  立于汉代钜平的古城墙上,猜想着这个不足两万平方米的小城,在当时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富丽景象,以及其后又经历过怎样的沉浮兴衰。再近视今日的磁窑,镇域面积已经数千倍于汉时的钜平,政治经济文化的繁盛更不可同日而语。还原磁窑的历史位置,于历史的过往,于将来的腾达,都是一个地域的荣耀。

  磁窑是历史重镇。从千年前的钜平走到如今的磁窑,可以看清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显示出磁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坊间传曰,“钜平城小官大”,由此可见钜平在政治经济版图中的不同寻常。“先有天齐庙,后有宁阳城”,建城时间的先后仅仅是一个表象,但由此却可以揭开历史的另一个侧影。磁窑因瓷得名,而东磁、西磁这些村名在历史上不是村落的代表,而是不同的工业产品的别称。

  磁窑是交通要道。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磁窑都是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枢纽。南驿是地道的官道。北靠的大汶河,是中国唯一一条自东而西的河流,这条通连着黄河、大运河的黄金水道,在历史上好多时期都是北方水路运输的重要通道。磁窑镇有一个村叫茶棚,村名由乾隆亲赐,为其下江南之时歇脚喝茶的地方。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落,折射出磁窑的历史荣耀。

  磁窑是商贾福地。磁窑历史上手工业的发达,农业上的汶阳田,都是商贾云集的重要缘由。在大汶河的北岸,至今保留着近乎完整的山西会馆,并且有一条专门的山西街。这些历史建筑,在记录晋商的繁荣之外,更记录着磁窑曾经的经济繁荣。

  磁窑是忠义之城。“抛弃己子,仅是我自身悲痛;而保全兄长的骨肉,却是举族的大义。当事难两全,我不能因为爱而舍弃公义。”春秋时期的鲁义姑,其故乡即为今磁窑镇的南驿村,鲁义姑的义行,至今仍为后世所称颂,更成为磁窑的忠义代言。汉代刘向将鲁义姑事迹采入《列女传》中,古本《列国志》中也有《鲁村姑秉义全社稷》的回目。宋代曾在南驿创建鲁义姑庙,明天顺年间重修,宁阳学者许彬为其撰写碑记。巍峨庙堂,足见历代百姓对这位贤妇的崇尚之情。

  任何文字的记录只能叙其万一,而磁窑的历史和明天,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文字,因为在宁阳发展的版图上,磁窑的地位正日渐彰显,已显露出蓬勃向上的活力和生机。我们寄希望于磁窑的未来,更坚信磁窑的明天会更好!

  南驿之义

  南驿早先被称作南驿公社,后来是南驿镇,现在是磁窑镇南驿村。这个曾经在我人生履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政区域名称,是我身份居住地的证明和象征。但我对“南驿”地名的由来却知之甚少。最笼统的字面解释是,古时此地曾经是驿站,故名南驿。此种解释颇也说得过去,史料也确实有如此的记载。但我一念即逝的疑惑是,既名为南驿,当是指在某某之南的驿站,那么,为什么偏偏独有南驿,而没有北驿或其它什么的“驿”呢?

  近日读史,读到鲁义姑姊抱侄弃子的故事,胸间块垒才豁然冰释,才知道南驿地名是由义得来,是因为鲁义姑姊抱侄弃子的义举而彪炳史册。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据西汉经学家刘向《列女传·节义传》记载:“鲁义姑姊者,鲁野妇人也。”事情大略是这样的:齐国攻打鲁国时,一妇女丢下怀中的亲子而抱着侄子逃生为齐军所获,后感动齐军而止战。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乡野妇女,不肯背公义而向私爱,因此义举感动齐军将领而熄灭了一场眉睫之际的战火。后鲁国君主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大圣人孔子登泰山过义姑梓,慨曰:“公正诚信果行义夫。义其大哉。虽在匹妇,国犹赖之。况以礼仪治国乎。惜姓名不传,不能无憾于后也。”

  合上书籍,闭目刍思之际,耳边是义姑姊掷地有声地言词。“己之子,亲爱也;兄之子,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列女传·节义传》)”

  好一个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义姑姊的胸怀和见识是何等的宽阔高远!她定是把举国上下的公义而视为己任,把国家的名望放在心头,舍亲而取义,她是把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发展建立在以“义”为基点上去认知,并作为自己为民处世的准绳。放眼古今,又有几人能做到?“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师。’齐君许之。(同上)”

  读至此,心下释然。义姑姊不以私害公的义举而却敌于郊野,使鲁境国民免于一场浩劫,这是人格的力量,更是持节行义的感召。自孔子赞义姑姊之后,因其家乡居住村位于泰山之南,故名“南义”;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在此开设驿站,“南义”逐渐因“义”与“驿”谐音而名“南驿”。这就是南驿地名的更易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