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炳,字彦明,董俊长子。父亲去世时他才十六岁。拜侍其轴先生为师,天性敏慧,善记诵,年幼就如同成人。 太宗七年(1235),因父亲是功臣而任他为藁城县令,同僚都与其父同辈,轻视他年少,下属胥吏也不怕他。文炳善于决断诉讼,施恩不施威。不久,同僚们听他指使,胥吏们拿文书求他签字时不敢仰视,百姓听他的教导。该县本来贫困,又加www.slkj.ORg上旱灾蝗灾,上级又苛征暴敛,真是民不聊生。文炳将自己的粮食拿出数千石交给本县,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前任县令因军费不足,曾向有钱人家借贷,年息为本金一倍,计划用百姓的蚕丝麦粟偿还。文炳接任后,自己卖田若干亩以还债,又将县境内的闲田分给贫民耕种,因此流离外县的人相继还乡,数年之内家给人足。朝廷来清查户口,敢于隐瞒者诛杀并没收家产。文炳使百姓合家而居,这样可使户数减少。大家认为不可,查出来县令吃罪不起。文炳说:“为民获罪,我甘心情愿。”因而赋税额大减。邻县百姓有冤不能申,来求文炳决断。文炳去拜谒知府时,别县人都来看他,有人说:“吾多次听说董令,董令也同我们一样是人,但他为何明若神灵?”府衙向县索取无厌,文炳就是不给。有人到府里去告他的状,府衙想陷害他,文炳说“:我决不能剥削百姓来为自己谋利。”便弃官而去。 宪宗三年(1253)秋,世祖奉命征南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骑随行,人马在途中几乎死尽,到吐蕃时,随他而来的只剩下两人。这两人扶着文炳徒步前进,十分艰难,取死马肉为食,每天走不到三二十里,但其志更坚,决心按时赶上部队。有使臣路过,遇见文炳,回去向世祖报告了文炳艰苦跋涉的情形。当时文炳之弟文忠早已随从世祖在军中,世祖立即命他带领五匹马载着粮食去迎接。文炳到了军中,世祖奖励其忠毅,念其穷苦,厚加赏赐。 宪宗九年(1259)秋,世祖伐宋,至淮西,命文炳夺取台山寨。文炳至寨下,对守寨军讲明祸福,守军不理,文炳高声喊道“:我之所以不挥兵进攻,是想让你们不遭兵刃之灾,若坚持不降,那就要发动进攻,把你们杀个干净。”守军惧怕,开寨投降。九月,大军进至阳罗堡。宋军筑堡于江岸,列船于江中,显示出军势很盛的样子。文炳请示世祖:“长江天险,以此作为捍卫国家的屏障,势必死守。非攻下这地方以杀其气焰不可,臣请去试攻。”经世祖同意,便率敢死队数十百人为先锋,其弟文用、文忠率艨艟战船随后擂鼓呐喊以助威势。两军交锋,文炳挥众登岸战斗,宋军大败。文用轻舟报捷,世祖驻香炉峰,策马上山问战胜的具体情况,听罢,命其他军队兵不解甲,准备明日攻城。大军渡江后,闻宪宗崩,于闰十一月班师北还。 第二年世祖即位于上都,是为中统元年(1260),命文炳至燕南抚慰诸道。文炳去了解一些情形回来奏报“:那里的人久已随意惯了,若立即以法来约束他们是不行的,会引起他们的疑虑,最好大赦天下,除旧立新。”世祖采行,那些不愿顺从朝廷的人安静下来了。中统二年,提升文炳为山东东路宣抚使。刚刚起程赴任,朝廷建立侍卫亲军,世祖认为亲军非由董文炳领导不可,于是立即遥授他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带金虎符。 中统三年,李王在济南起兵反叛。李王善于用兵,文炳约会诸军重重包围济南城,使李王不得逃跑。围困日久,李王的势力日弱,这时文炳认为“穷寇可以计擒”了,进抵城下,喊王将田都帅答话:“反抗朝廷者只李王一人,其余的只要来投顺都是自己人,不要自取灭亡。”田都帅弃城而下,交械投降。田是李王的爱将,他投降,守城官兵大乱,生擒李王,开城投降。 李王伏诛,然山东并未平定,于是任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率亲军去弹压。还给他金银符五十个,由他颁给有功之人。闰九月,文炳至益都,留兵于城外,只带数骑入城。住在城内也不设警卫,召王的故将训话:“王是狂贼,你们是受牵连。现王已死,你们都是朝廷臣民,天子是圣人,心怀仁爱,遣经略使来安抚你们,你们应当相安勿惧。本经略使有权任免将吏,只要你们勉力为朝廷效忠,就可得到金银符,本经略使决不敢违背朝命不给有功之人。”人心大喜,山东安然无事。 至元三年(1266),为防止像李王这样的不义人叛乱,世祖想暗中消除各地区军事长官的兵权,便以文炳取代史氏两万户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河南等路统军副使。他到任后,造战舰五百艘,军队练习水战,准备取宋。凡要塞之处,皆列栅筑堡,加强防御。世祖召文炳秘密商议,准备大量征调河北民丁。文炳建议“:河南紧连宋境,人民习于江淮地利,最好使河北人种田收粮以供军需,河南以战争开辟疆土。待平宋之后,河北人民长期籍为兵,河南则改兵为民,这样为便。将校素无俸禄,连年用兵,以致有官为大校而出无马可乘。臣所部千户私役兵士四人,百户私役兵士二人,听从他们役使劳动,以自食其力。”帝皆听从,从此将校按军阶发给俸钱。 至元七年,改任文炳为山东路统军副使,首府设于沂州。沂州与宋接界,其镇守军队给养靠内郡供应。朝廷命就地购粮,文炳命收回发给州县的购粮文书。大家认为这是违背圣旨,文炳说:“暂不征购。”立即派人入奏皇上“:敌人与我接壤,这样做会让敌人知我虚实,此一不可;边民供应军需已很劳苦,若再向他们征购,是增加其负担,此二不可;把我区的百姓弄得贫困不堪,别处的百姓就不敢来了,此三不可。”世祖顿时觉悟,停止向该地区征粮。至元九年,调任枢密院判官,负责枢密院的军务。文炳在正阳夹淮河构建两城,连接襄阳以扰乱宋朝腹心之地。 至元十年,拜参知政事。是年夏季大雨连绵,淮水猛涨。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率水军十万来攻,箭如雨下,文炳登城指挥抵御。有天夜间,贵去复来,文炳左臂中箭。他拔出箭交给左右,自己射出四十余箭。自带的箭射完了,向左右索取,又射发十余箭,箭用完了,力量也用尽了,不能拉开弓。第二天,河水漫入正阳外城,文炳指挥士卒退避,夏贵乘势迫近守城。文炳箭创甚重,子士选请代父指挥战斗。文炳鼓励他,让他去出战,他自己起来包扎好创口,挥剑督战。士选以戈击倒夏贵,夏贵未死,撤兵而去,不敢再来。 这年,元军大举伐宋,丞相伯颜自襄阳东下,与宋军战于阳罗堡。文炳九月从正阳出发,次年正月伯颜于安庆会师,安庆宋守将范文虎开城投降。文炳请示伯颜“:大军在阳罗堡战斗,十分疲劳,让我军前行。”伯颜同意。宋都督贾似道率军抵御,但到了芜湖就逃跑了。元军至当涂,文炳对伯颜说:“采石在长江南岸,与北岸和州对峙,若不攻取必有后顾之忧。”于是进攻和州,知州事王喜降。 三月,朝廷考虑到南方天气渐热,暂停进军,命伯颜军驻扎建康,文炳军驻扎镇江。当时扬州、真州宋军坚守不下,常州、苏州又降而复叛。宋将张世杰、孙虎臣约真、扬两州兵誓死战斗,而真、扬兵每战必败。张世杰等将大舰万艘停泊于焦山下江中。文炳乘轮船,树大将旗,其子士选、侄士表领战舰为两翼,大呼冲锋陷阵,诸将随后前进,飞箭蔽日。两军短兵相接,宋兵亦殊死战斗,声震天地,横尸弃仗,江水为之不流。自寅时战到午时,宋军大败,世杰退走,文炳追到夹滩。世杰收纳溃兵再战,又败,东退入海。文炳因船小不能入海,至夜回师。这次战役,俘宋军万余人,都释放不杀,缴获战船七百艘。宋军力量从此削弱。 十月,元军分三路前进,文炳居左,出大江沿海直趋临安。在此以前,宋江阴军佥判李世修想降,但未成功,文炳传令晓谕利害,世修归附,令他暂为本军安抚使。文炳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地,民不知兵,凡俘虏百姓,一律释放,无人敢隐藏,颇有威信,人们望旗而服。张王宣拥众数人,横行海上,文炳命招讨使王世强及子士选去劝降。士选单舟到张王宣处,谕以威德,王宣降,得海船五百艘。 至元十三年春正月,文炳军至盐官。盐官是临安的重要县城,正等待救兵。文炳两次派人去招降,都不肯从。将佐们要求攻下后大肆屠杀,文炳不许,对将佐说:“该县距离临安不远,声势相通。临安约降不杀人,已有言在先,我若轻杀一人就有害于大局,何况屠杀一县之人。”再派人入城去劝说,表明诚意,该县终降。文炳与伯颜会师于临安城北。张世杰欲拥宋皇帝逃入海中,文炳绕到临安城南,戍守浙江亭,使世杰的逃跑计划不能实行。世杰又私自将宋恭宗的兄长吉王赵曰正、弟广王赵籨带往南方,宋恭宗赵投降。 伯颜命文炳入临安城,废除宋朝官府,解散宋军,封锁库藏,没收礼乐器及各类图册。文炳将宋皇帝玉玺送交伯颜。伯颜要亲自送宋皇帝到京师大都去觐见世祖,诏令文炳留守临安,一切事务委董文炳办理。文炳禁止豪强横行,抚慰百姓,以致宋民还不知道国家已换了皇帝。当时,翰林学士李奉诏招宋朝的读书人到临安,文炳对他们说:“国可灭,但史不可埋没无闻。宋朝历经十六个皇帝,统治天下三百余年,其历史由太史官所记载的都在史馆,应都收集起来,以便考察其制度和礼仪。”经收集,得宋史及各种注记共五千余册,都送存于国史院,宋宗室福王赵与芮赴京师,将其珍宝馈赠给元朝廷诸贵人,只有文炳拒不接受。官府登记与芮的家产,籍册所记载接受他馈赠珍宝的人,唯独没有董文炳的名字。伯颜入朝奏报“: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平定,招引和安抚百姓之功,董文炳居多。”世祖说:“文炳是我朝旧臣,其忠勤朕所素知。”于是拜为资德大夫、中书左丞。 张世杰奉吉王曰正占据台州,福建也为宋人所有。文炳奉敕进兵,明令:所过兵马不得践踏田麦。他对将士说“:仓库的粮食我们吃了,在田野的禾苗被你们践踏,新区百姓如何生存下去?”因此,人民无不感激,不忍以武力对抗。文炳军进抵台州,世杰又逃走了。诸将俘虏台州百姓,文炳下令:“台州人民首先效顺于我军,只是我军来不及到此,故世杰占有,其民何罪。敢有不释放所俘平民者,将以军法论处。”因此,幸免为奴者数万口。蒙军至温州,温州尚未攻下,文炳下令不准取民子女,不准掳掠民财。众皆愿遵行。宋温州守将烧城逃走,文炳急命灭火,追擒其将,列举其害民之罪,斩首示众。进入福建,百姓扶老携幼来迎,漳州、建宁、邵武诸郡都诚心投顺,得州、县、户口各若干。福建人民对文炳感恩戴德最深,建生祠祭祀。 至元十四年,北边有警,帝在上都准备御驾亲征。正月,急召文炳回朝。四月,文炳从临安来到京师,帝立即召见。文炳拜见后请求道:“今南方已平,臣无处效力,请领兵北征。”帝曰:“朕召你回来不是这个意思。那些小子造反,朕自己去平息。山以南是国家根本所在,都托付给你了。若有什么意外事情发生,你先自行处置后再奏报我。中书省、枢院,事无大小都要先问你而后行,已敕令各主持人照办,望卿勉力为之。”文炳辞谢,不准,他又进一步奏道:“臣在临安时,阿里伯奉诏清查宋朝所藏货宝时追索无遗,人们苦不敢言,宋人未沾到我朝恩德,反而因财货而受苦,恐非安抚怀柔之道。”世祖立即诏令停止追索。又奏道“:昔日泉州蒲寿庚开城投降。寿庚素来主持市舶事务,我以为应重用他,使他为我朝捍御海寇,引导海滨诸蛮臣服,所以把我所佩的金虎符给他佩戴,望陛下恕臣擅自做主之罪。”世祖对此大为嘉奖,再赐金虎符。设宴慰劳之后,文炳即辞别皇帝,又求见皇太子,太子恳切慰劳。文炳留其子士选于近卫亲军,自己在上都仅三日立即启程往大都。 到大都第二天至中书省和枢密院,但不过问中书省的事。当时平章政事阿合马正恃宠弄权,任意杀生,但只怕文炳,故其不法行为稍有收敛。文炳本为中书左丞,应当过问中书省事,阿合马再三再四请他去,他一直不肯。有人私下问他为什么如此,文炳说:“主上所托付于我的是维护国家根本,而非处理公文这些小事。如果稍徇私情,那就是帮助奸人;不徇私情,就会遭到谗言,谗言行则我必身危,则深失皇上付托之本意,所以我只管大政而不管具体小事。” 至元十五年(1278)夏,文炳因病奏请解除他机要重任。皇帝下诏说“:大都暑热,不适宜养病,卿可来此,病定痊愈。”文炳上书说“:臣有病不能担此机要重任,西北高寒,能使我筋骨舒畅,病会自愈,还可尽力于北边事务。”世祖说:“卿固然忠孝,但不能去西北,枢密事重,卿还是照旧为佥书枢院事和中书左丞。”文炳请求辞职,不准。八月皇帝寿诞之日,行朝贺礼之后,皇帝赐宴,命文炳上座,并对宗室大臣说:“董文炳是我朝功臣,理当上座。”是夜,文炳病复发,皇上令御医诊视。九月十三日,病情加重。召其弟文忠等,叮嘱他们要“勉力报国”,言毕而卒。 帝闻知哀痛良久,命文忠护丧归葬藁城,令所过地方官府都要吊祭,赠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谥忠献。子二人:士元、士选,各有传。 董士元一名不花,字长卿,董文炳之长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去世,数岁从名儒为师,长大善于骑射。宪宗征蜀时,士元二十三岁,随叔父董文蔚率邓州一军西行。蒙古军至钓鱼山,宋军坚守,士元请求代文蔚攻打,率所部先登,奋战许久,因后续部队未到而退。 中统初年(1260),随世祖巡行北方,参与武定山之战。文蔚死,无子,命士元承袭其叔之职为千www.slkj.ORg夫长,随大军南征襄、汉。士元率领禁军奉命戍守淮上,修整武备,号令严明。丞相伯颜进军江南,宋军坚守两淮,士元多次进攻,夺取淮安堡,因功升武节将军。随太师博鲁欢攻扬州,大军屯驻湾头堡。时值盛暑,博鲁欢因病北还京师,由行省阿里代其统帅职务。宋扬州守将姜才乘机进攻,阿里素来不知用兵,率轻骑数百出湾头堡,士元与别将哈剌秃率百骑随从。日落时,宋兵来攻者万余人,阿里逃走了,士元与哈剌秃率部奋力死战,喊杀声震天动地。马落入泥淖不能动,士元率部便弃马步战,直战斗到四更,敌才退走。第二天清晨,阿里来视察阵地,见士元卧于泥中,身受十七枪,衣甲都染红了,把他救回营中,因伤势太重而卒,年四十二岁。哈剌秃也战死沙场。江淮平定后,伯颜向朝廷报告“:淮海之役损失二将。”世祖问是谁。伯颜说是董士元与哈剌秃。世祖说“:士元健捷过人,昼战必能制敌,夜战而死,十分可惜。”至大元年(1308),赠镇国上将军、佥书枢密院事,谥节愍。后加赠推诚效节功臣、资德大夫、中书左丞、护军,追封越郡公,改谥忠愍。 董士选,字舜卿,董文炳之次子,幼随父于军中,白天习武,夜间读书。文炳率军与宋兵战于焦山,士选也参加战斗,而且十分勇猛,大败宋军,追至海滨而还。丞相伯颜临阵观战,称赞其勇敢,遣人询问,才知是文炳之子,奏其功,授佩金符,为管军总管。以后累立战功。宋皇帝降,士选随文炳入宋朝皇宫取降表及清收文书档案。他自己一无所取,受全军称赞。平宋后班师,朝廷设侍卫亲军诸卫,任士选为前卫指挥使。他号令严明,大得人心。不久,将其职务让与弟士秀。世祖嘉奖其用意,命士秀领导前卫,任士选为同佥湖广行枢密院事。以后又召还回京。 宗王乃颜反叛,帝御驾亲征,召士选到皇上驻地,令与李劳山一同率领汉人诸军抵御乃颜。在战斗中士选冒矢进击,大败乃颜军,受帝嘉奖。桑哥违法乱纪事败露,世祖征求正直之士来革除弊政,与士选商议办法,遣他以中书左丞之职与平章政事彻理往浙西去挑选僚属。他们到浙西后,考察出有害于民的事,按照皇上旨意加以革除,百姓大喜。凡搜括钱财之臣图利为奸者,被查出后判以死刑。被判处死刑人诈称所遣往海外的海商尚未回,要求等待他们回来再处理。士选道“:海商回来则逮捕问罪,不回来就没办法,此人生死存亡与这个海商回来与否无关。如果让此人幸存,则不好向天下人交代。”将这个聚敛之臣处死。浙西多湖泊,可广蓄水以防旱涝灾害,但均为有钱有势的人家霸占种植,无处蓄水,故常闹水旱之灾,士选与彻理极力把这些湖泊开发蓄水。 成宗即位,任士选为建康佥行枢密院事,不久,拜江西行省左丞。赣州刘六十起兵反元,建立国号,拥众万余。朝廷遣兵镇压,主将观望退缩不敢出战,而地方官吏又扰害良民,所以刘六十的势力更加扩大。士选请求自往,即日启程,但不带兵将,只率属吏李霆镇、元明善二人先持文书去,大家不知他去干什么。士选到了赣境,先将那些扰害百姓的官吏逮捕治罪,而后进至兴国县,离刘六十的根据地不到百里,命选派的将校领兵分别驻守待命。他察知煽动造反人,把他们依法惩处,诛杀窝藏反叛分子的奸民。于是百姓争相出来愿为官府效力,不几天擒获叛民的首领,其余解散归农,士选遣使向朝廷报捷。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问使者:“董公是叫你来送呈功劳簿的吗?”使者回答道:“我启程时,左丞嘱咐说‘:朝廷若问起军功,只说镇抚没做出成绩来,能免罪就甚幸了,何功可言!’”拿出士选的奏折,其中只请罢黜赃官数人而已,不提镇压反叛者的事。廷臣们深叹他识大体而不求功名。拜为江南行御史中丞,其廉洁威望素为世人所称道,所以能不严而肃,令人敬畏,有大臣风度。 回朝任佥枢密院事,不久拜御史中丞。当时丞相完泽听信刘深之言,出师征八百媳妇国。士卒远行,经不住瘴气侵害,未战已损失十之七八。驱使百姓运送军饷,溪谷之间不通舟车,只能肩负背驮,一夫运八斗还要几人帮助,经数十天才能运到,民为此而死者数十万。上下骚动,而刘深对皇帝说:“江南之地都是世祖所平定,陛下不征此国,则无功于后世。”成宗听取刘深的话,决意用兵,无人敢谏阻。而士选一人敢于直言极谏:“今刘深出师,以有用之兵而取无用之地。即或当取,也必须先遣使去晓谕其国,若不肯臣服,然后聚粮选兵,视机而动。岂可轻易采取一人之妄言而致百万生灵于死地。”帝有怒色,士选还在辩驳,侍从皆为他战战兢兢。成祖厉声说“:事情已定,卿勿再言!”士选说:“因谏言而得罪,臣是应该的。日后判我不言之罪,就是臣死又有何益!”帝挥手而去。几个月后,帝闻大军征讨失败,深有感慨地说“:董二哥之言成了现实,我只有惭愧。”赐士选上等酒器以表彰其直言。罢兵,诛刘深等。世祖曾直呼文炳为董大哥,所以武宗呼士选为二哥。以后,士选出任江浙行省右丞,调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调陕西行省平章政事。 士选平生以忠义自命,特别讲求廉洁,无论门生部属,无人敢以一丝一毫敬献给他。他治家甚严,尤重孝悌,当时世家之有礼法者,必指董氏而言。好礼贤下士,在江西以部属元明善为朋友,拜吴澄为师,聘请虞汲为家庭教师,教育其子。一些老儒生及西蜀遗士,都请到书院来以其所学来教授学生。调南行御史台后,又请来虞汲之子虞集,后又得范木亨等数人,在当时他们都以文学称著。故世人说到求贤荐士,首先要数董氏。晚年好读《易经》。一生不求名利,每次任官,先卖先祖田庐做路费,故老而益贫,子孙与一般平民无异,做了官也往往被称为廉吏。 摘自:http://www.slkj.org/f/15418.html
|
|
来自: 荷香月暖 > 《董氏历史及各地谱序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