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立夏》南宋 陆游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夏之“夏”本意为“大”,意指作物都开始长高长大了)。 立夏,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今日立夏。 实际上按气候学的标准,“立夏”前后,我国只有南方一些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 《逸周书*时训解》曰:“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一候,蝼蝈鸣 | 田间穴土中的蝼蛄开始鸣叫 二候,蚯蚓出 | 蚯蚓感受到阳气而爬出地面 三候,王瓜生 | 王瓜的藤蔓开始迅速攀爬生长 明《莲生八戕》有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杨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居,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我国古来就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派官员到各地勉励农耕。 陌上青青 紫阳花湿 槐香沁脾 樱桃压枝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卢居雨落无声,鸟鸣啾啾 苍藓盈阶,门无剥啄 焚香煮茗 此时夕阳脉脉,玄月挂梢头 梨花飞絮满地,稍稍春愁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着。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即水煮蛋,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或元麦、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或梅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或鲳鱼、黄鱼、银鱼)。 旧时,人们用赤豆、绿豆、黑豆、黄豆、青豆等五色豆和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称“立夏饭”。 驱风又养血的桑葚酒,立夏后喝非常好。 立夏这天开始,天气变暖,雷雨渐多,万物生长便更加肆意。街边的老槐树开始渐渐茂密,早早为人们留出一方阴凉的小天地。 此时,乡野里,夏早已替代了春:布谷鸟开始不知疲倦地日夜鸣叫,油菜安心等待着自己成熟的日子,五月的微风将蒲公英的种子悄悄带走,一颗颗灵动的青梅,是时候拿来泡上一壶陪伴夏日时光的青梅酒。心心念念的夏天,终于开始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