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正式发布。 今天早上,有这么一段话比较火爆: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书坛中的金鸡百花奖。第一二三届入展名额达600人,四届入展260人,五届入展名额198人,本届区区55人,除去刻字、篆刻名额,连30件都不到,也就是说,一个省不到1人。还综合考量,真正的万人争过独木桥! 我觉得吧,这么搞活动就有点不严肃了。尽管这是号称中国书法最权威的奖项,原来第一届叫获奖、获奖提名;第二届到第五届,叫一二三等奖;到了第六届又叫金银铜奖!就一个获奖名称,都不能固定下来?你让书法界之外的人咋理解兰亭奖的奖项啊?一二三等奖跟金银铜奖有啥区别?那人家第一届获奖的连个等级都没有?入展叫创作奖,这也很模糊,入展的也叫获奖?难怪现在很多人写简历的时候都说自己获得某届兰亭奖创作奖,概念上乱七八糟的。 比如,一至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初不评奖,第五届开始评奖,叫获奖,后来又叫优秀奖,而后到了第九届又开始设立一二三等奖,到了第十届又不分等级了,叫获奖,十一届也叫获奖,想咋整就咋整?不觉得乱?这么整好玩?跟大家玩游戏呢? 我不知道别的行业、圈子评奖是不是也这么整。但是一个评奖,想严密了,然后坚持下去,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有啥不好呢。我们有些部门和单位,不仅喜欢创造名词,更喜欢创造模式。 再说兰亭奖。从1—3届入展名额的600人减到260人,再减到198人,最后到了现在55人,诚如大家说的,除去刻字、篆刻名额,连30件都不到,也就是说,一个省不到1人。首先,名额少了就真的体现含金量?一个省不到一个人,那除了该省的书协主席还能是谁?你会说,我们要严格评审,可这一个名额咋产生?比如浙江、江苏、河南、北京这些大省就只能有一个?如果有的省有两三个,别的省可能就没有,你们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零蛋的省书协如何向该省的文联和宣传部解释和交待? 再说了,评选就真的那么公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越是名额少越容易出现问题。这是资源与需求巨大差额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便是评选非常公平,那么评委是啥?他们真的能够评选出来禁得住推敲的人选和作品?这些评选出来的作品,势必会成为下一轮乃至今后书法创作的风向标,因为目标少、集中! 不管是限制入展人数,还是仅限“中国书协会员”参与。这么一个大型活动,如果排斥了更多的人参与,并非好事,很多高手会望而生畏。不是说名额少了就值钱,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会出现惯性思维,觉得这么好的好事轮不到他,于是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放弃。于是,本来可以让大多数人参加的的书法评选变成了极少数精英玩的小活动。从大家喜闻乐见的小吃一条街变成了高档会所。 我个人觉得,要想让书法在当代更加繁荣的发展,首先是要拥有群众基础,做好做大基座,而不是可劲儿拔高金字塔的塔尖儿。当书法成为少数人玩的东西的时候,这玩意距离抢救就不远了。 |
|
来自: 会吃会喝 > 《6.书法教育写字书法汉字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