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张氏祖根与祖庭
木有本,水有源,本固则根深叶茂;源清则源远流长。家族的繁衍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中国,国有国史,郡县有志,家族有谱,国史、方志、族谱组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族谱不仅记述了这个家族的昌盛、兴衰和发展的状况,而且更详细地载明了所有支系的世代传承,使其后人知晓源流支脉、门支别派的概貌。 张姓的得姓起源和传承播迁的大致脉络是清楚的。张姓始祖挥公因发明弓箭被颛顼帝赐姓为张,这是不争的事实。到舜禹时代遍地洪水泛滥,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就迁移到了山西、陕西等地势高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夏代这段历史没有张姓名人的记载。到西周出现了张仲,他是周宣王的大臣,其后裔事晋为大夫。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姓原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为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 据族谱记载,张良是张挥的73代孙。正因为张良的功德和影响,被汉高祖称为帝师、国师,被称为汉初三杰之首,被西汉及后人称为谋圣、人文楷模和千秋完人。由于张良不恋权势,不贪富贵,急流勇退,清白一生,全家及其后代平安无忧,荣耀万代。所以张姓族人视他为开创基业的祖先。由于张良之后人丁兴旺,很快繁衍发展起来,播迁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了唐代,张氏郡望处于首位。唐高祖永徽六年正式考订全国姓氏,张氏位列前5姓之中。后来,唐高宗下诏甄别全国十大姓氏,成为“十柱国”。其中,张氏被排在“十柱国”的首位。唐代张氏名人辈出,据统计,唐代张姓宰相多达17人。张良的12代孙张岱从河内(今河南沁阳)迁到河北清河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记载“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张歆、张协是张良的十一代孙,张岱为张良的十二代孙。张岱的第11世孙张文瓘 任宰相12年之久。文瓘有4子,张潜任魏州刺史,张沛任同州刺史,张洽为卫尉卿,张涉任殿中监。父子5人均官居三品以上,俸禄合超万石,被世人称为“万石张家”。文瓘之弟文琮任吏部侍郎。文琮有三子:张戬任江州刺史,张挹任兵部侍郎,张锡在武后、韦后时两次拜相。在唐代清河县的张氏确实是张氏家族中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一支。 到了宋代,有人编写《百家姓》,为尊国姓,故以“赵”居首。明代又有人编写《皇明千家姓》,改以“朱”姓居首。清代康熙年间又有《御制百家姓》问世,又以“孔”居首位。但世人不媚皇权,而是从实际出发,总结说“张王李赵陈,天下一半人”,还有的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这些说法被大家认可,并很快流行起来。世人排序是“张王李赵”,而不是“赵钱孙李”。20世纪80年代以前,张姓一直是人口最多的姓氏,被公认为名门望族。宋代张姓郡望多达43个,居所有姓氏的首位。每个郡望也都有自己的堂号,张姓最著名的堂号有百忍堂、清河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敬宜堂等。 谈到张氏源流,自古以来,流传一句老话:天下张氏出清河。清河,在这里是指清河这条水系,即清河流域。清河发源于河南修武县的北黑山,流经今天的获嘉、卫辉、浚县、内黄、濮阳、魏县、清河县、沧州,然后从天津入海。内黄至修武的一段叫白沟水,也叫清河。清河流到濮阳班家、店当村一带向北流去。由此可知,濮阳县在古清河的上游。后来黄河改道,清河水流入黄河,致使内黄、濮阳一直干涸无水。但是清河故道仍然存在。班家村一带的村民仍把村北的清河故道称为北清河,村南的清河故道称为南清河。 关于张姓起源,史书、方志、和张氏族谱都有详细记载。《世本》(秦嘉谟辑补本)云:“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孤星,因姓张氏。”汉代应昭所撰写的《风俗通·姓氏篇》中说:“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实职,后因氏焉。”宋代欧阳修在《新唐书,卒朽世系表》中说:“张姓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宋人邓铭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邵思的《姓解》、罗泌的《路史》、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等基本上遵循挥公为张姓始祖说,而在内容上更加充实。 上述史书总的观点就是黄帝的第五子青阳氏的儿子挥,因发明弓箭赐为张姓。黄帝的儿子玄嚣封邑青阳,古代“青”、“清”通用,水北为阳,水南为阴。青阳就是青河以北,也就是说玄嚣的封地在清河以北。挥是帝颛顼的弓正官,相当于国防部长。因为他发明弓箭被颛顼赐为张姓。颛顼以帝丘为都城,帝丘就是今濮阳,濮阳就是张姓的祖根地。由此可见“天下张姓出清河”是指的清河水系,具体讲是指的清河源头濮阳,决不是指的清河下游的清河县,因为清河县的建制比张挥的封姓时间要晚的很多。西汉高祖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始建清河郡,以后又改为清河县等,比起挥公赐姓为张要晚2500多年。濮阳作为张姓祖根地不仅在史书、方志和宗谱上有详细记载,而且有不少名胜、文物、遗址、遗迹。如颛顼城遗址,明代《嘉靖开州志》在“城丘”栏目首先介绍了颛顼城,志云“在东郭里,去州二十里,所谓帝丘者”;明代所建濮阳县城中心牌楼上面镌刻“颛顼遗都”至今历历在目。明代《嘉靖开州志》在“陵墓”栏目第一个介绍了“颛顼陵”。志曰“(颛顼陵)在东郭里,高二丈,广数亩。”位于内黄县城南30公里处。另有挥公的亲侄,颛顼的堂侄——帝喾的陵墓,两座陵墓并排而立,间距57米,东为颛顼陵,西为帝喾陵。冢高26米。陵园青砖围墙,前墙嵌有“颛顼帝陵”石碑(1320年立)、“帝喾陵”石碑(明嘉靖年间立),现已成为著名人文景点。 濮阳县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雷泽是中华人文初祖伏羲故里,该部落的图腾为龙。这在《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海内东经》、《淮南子·坠形训》、《诗含神雾》等文献有类似的记载。上古时代,颛顼就在此居住建都。挥公在此生活、成长、建功立业。帝喾开始也以帝丘为都,后因水患迁居到亳邑(今偃师),后又迁回,并葬于此。史实说明,上古时代,帝丘地区为黄帝华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轰动国内外,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验证了当时的部落就是以龙为图腾。同时也说明弓箭的发明作为上古高科技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帝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颛顼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在黄河流域,在中原地带。清河县当时处于荒凉偏僻之地。颛顼的都城建在帝丘(今濮阳),他的弓正官掌管着先进的军事武器,肯定不会远离都城,远离颛顼帝。那时发布命令或信息都是口口相传,交通工具也很落后。在清河县根本不可能找到和挥公有关的名胜、文物和遗址遗迹。 求真求实是史学研究、姓氏学研究的灵魂和准则,只有尊重历史事实,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姓氏都有一个如同水之源流、木之根枝的关系。不能把张氏的祖根地和郡望、堂号混为一谈。始祖只能是一个人,祖根地也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目前,在世界张氏总会,把濮阳定为祖根地、是绝对正确的,但把清河县定为中华张氏祖庭,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又造成了混乱!祖庭顾名思义就是祖宗的庭院,前面冠以中华张氏祖庭也就是张氏祖根地,这和濮阳县张氏祖根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张氏祖根地有两个,显然是不合乎逻辑。根就是根,枝就是枝;源就是源,流就是流,二者是不能颠倒和混淆的。如果说清河县是迁居始祖张岱的祖庭还能说得过去,要说是张挥的祖庭就大错特错了。清河县张氏在唐代虽然非常显赫和荣耀,在以后的历史时期播迁四海,誉满八方。清河堂的堂号也远扬国外。但它毕竟是流不是源,是枝不是根,只是中华张氏这个大家庭的一个枝脉而已。对于张氏祖根地我们应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我们要为列祖列宗负责,要为子孙后代负责,要为历史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