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尹汤液经》第十一 ,病不可下证

 乐山有大佛 2017-05-05
伊尹汤液经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简介
       伤寒不可下,温病不可发汗。
伊尹汤液经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上篇
       此篇论中风表证不可下。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脉浮大。应发其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便坚耶?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伊尹汤液经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中篇
       此篇论伤寒里证不可下。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辛温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微寒 白术四两,苦温 芍药三两,苦平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少阴病,脉沉者,急当温之,宜四逆汤。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伊尹汤液经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上
       诸外实,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则厥,当脐发热。“发热”,一本作“握热”。
       诸虚不可下,下之则渴引水者,自愈。恶水者剧。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踡,身体急痛,复下利日十数行。
       病欲吐者,不可下之。
伊尹汤液经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千金》本无之。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食不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反欲踡。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浮热,冷汗自泄,欲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则心下痞坚。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微则为咳,咳则吐涎沫,下之咳则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项相牵,臂则不仁。极寒反出汗,躯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谷气多入则为中满,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
       浮则为虚,数则生热。浮则为虚,自汗恶热。“恶热”当是“发热”之讹。一本作“恶寒”,与下文义复,且失韵,非。数则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满汗流,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此处为‘搏’不为‘抟’),其形如疟。医反下之,令脉急数,发热狂走,见鬼恍惚,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少腹甚坚,小便血出。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气实为孤阳。当小便难,胸中虚。
       今以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虚烦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以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数者,久数不止,不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下之必烦利不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