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土:美国人这样上语文课

 郁土 2021-01-16

喜欢请点标题下方蓝字“郁土”关注

因了彭淮栋先生这位大媒人,我才找到【美】爱德华·W.萨义德(19352003)。缘由是近来突然对以赛亚·伯林的著作大感兴趣,于是从网上购得他的十几本著作读,其中台湾翻译家彭淮栋先生译的《俄国思想家》译笔最为引人入胜。这些思想史著作,有些读来难免枯燥,可读彭先生的译作,却惟恐看完。于是上网搜索,发现他的译著还真不少,先后又买来了他译的《美的历史》《丑的历史》【意大利】翁贝托·艾柯著)《普希金私人日记》,还有就是萨义德的《音乐的极境》与《格格不入》。萨义德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东方学》《巴勒斯坦问题》《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等。此外,他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鉴赏家与钢琴家,《音乐的极境》便是他的音乐随笔。我对音乐本是门外汉,但读萨义德的文章,却了解到音乐世界里的不少有趣东西。依然是惟恐读完的心情,所以,这本音乐随笔读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先放下,又开始捧读其自传《格格不入》。萨义德出生于耶路撒冷,青少年岁月大多在埃及开罗与黎巴嫩度过,他以阿拉伯人而为基督徒,身为巴勒斯坦人却持美国护照,后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他始终搞不清楚自己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还是英语,所以他无论置身何处,均有格格不入之感。这一点与伯林颇有相似之处,伯林出生在俄罗斯,十三岁随父母移居英国,却是名犹太人。如此多样的身份,就令他们与众不同,正因如此,其思想也就格外敏感、深刻,看待问题的视角自然与常人不同。

他于一九五一年来到美国的赫蒙山私立学校读书,其中就写道了他的英文学习情况。鄙人曾做过四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前不久有感而作《“语文课”扼杀了我阅读严肃作品的兴趣》,在微信公众号里推出后引起争论不小。我深恶痛绝于国内中学语文课上的碎片化阅读,而无比向往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整本书阅读。为了解美国等国家上英文课之具体情景,我曾请教过小留学生的陪读父母与在美国呆过半年的老师,但就还如雾中看花,不得要领。所以当读到萨义德笔下的英文课学习情况时,不觉眼前一亮:

我们循循善诱、表达能力很强的英文老师(兼高尔夫球教练)波德文先生,花一个月带我们阅读、分析《麦克白》,细究角色性格、动机、遣词用字、象征比喻,情节模式,所有大题下分子题、步骤,逐阶而进,累计下来的笔记簿里全是一篇篇短文,每篇都有一两段讨论全剧意义的提要。这套系统比我从前见识过的所有教学法都更理性、更启人思考,令我精神百倍,而且向我提出挑战。盎格鲁-埃及式研习文学作品的方式,以要求我们说出定义狭隘的“正确”答案为要,差异尤巨。

用一个月时间,深究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全剧,而非像我们课本里的那样仅仅节选莎翁《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小节来做蜻蜓点水式之学习,且有标准答案。后者虽然涉及文章繁多,但伤其十指,不如前者的断其一指是也。一个月,仅分析莎翁一部剧本,举凡剧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动机,及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统统进行详细深入之探讨。写作此书时作者已六十岁,却对四十三年前自己读中学时英文课上之情景记忆犹新,可见这种教学方法给他留下印象之深刻,“这套系统比我从前见识过的所有教学法都更理性、更启人思考,令我精神百倍,而且向我提出挑战”。我曾在中学任教四年,任我有再大本事(更何况还没有),面对碎片化的语文教材与标准化考试,也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更理性、更启人思考,令我精神百倍,而且向我提出挑战”的深刻印象吧。

再来看作文:

上课最初几星期,波德文派给我们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论文题目:“论点燃一根火柴”。我尽责尽力,上图书馆翻遍百科全书、工业史、化学手册,研究火柴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尽量有系统地作摘要,抄录搜寻所得,以相当自豪的心情,将汇编的成品交上去。波德文几乎马上叫我在他办公时间去见他……波德文的办公室气氛令人愉快,地方很小,墙上贴满明信片。我们并坐两张安乐椅,他恭维我的研究工夫。“不过,我们检视一个人点火柴,这是不是最有意思的方法呢?如果他是想放火烧一片森林,或者要在一个洞穴里点燃蜡烛,或者,打个比方,如果他是想照亮一件神秘未明的事情,像牛顿处理万有引力,那将怎么写?”生平第一次,一位老师以迅即并且兴奋回应的方式为我开启一个题目的境界。我先前(指此前在埃及开罗的英国学校读书时)受压抑、受窒扼,必须写出完全正确的答案去满足标准化的要览和例行化的考试,那些要览和考试的基本目的是夸示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表彰批判明辨的能力或想象力。我先前被压抑的东西现在被唤醒,思想发现(与自我发现)的复杂过程此后未曾稍辍。我想到什么地方都没有家的感觉,至少在赫蒙山没有,几乎一切都格格不入,这给了我诱因,要寻找我的领土——不是社会领土,而是思想领土。(《格格不入》第九章)

作者刚开始是从火柴的性质与功能入手去检索资料,而老师并没有否定他所做之一切,只是进一步启发他,一根火柴可点燃什么,如放火烧一片森林,如点燃洞穴中的蜡烛,或者想照亮一件神秘未明的事情等。如果说前者是今日之谷歌即可完成之事,那么后者,非想象、思考不可,只有人才能做。就这么个论文题目,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居然能够开启作者思想之眼睛,令他“思想发现(与自我发现)的复杂过程此后未曾少辍”,进而让十六岁的作者去“寻找他的思想领土”。作者后来被哈佛与普林斯顿同时录取,他选择了后者。后又进哈佛大学读博士。

我不知道,我当年所教学生,当他们六十岁了,还有没有人能够如此生动地回忆其中学时上语文课的情景?

整本阅读与引导与启发学生想象与思考的论文写作,这便是萨义德当年所受之英文教育。虽说萨义德之成为后来名满世界的萨义德,与其出身、性格、成长之社会环境及个人的天赋、努力分不开,但你也不能否认,其读中学时波德文老师所上之英文课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O一七年四月廿八日下午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郁土:“语文课扼杀了我阅读严肃作品的兴趣”

郁土:“火坑”里的老师

郁土:伪造论据“罪”

郁土:我的学生

精神引力定律

精神过敏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