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牙·精致育儿从此开启 和70万妈妈一块科学的育儿 Alike《相似》,短短8分钟,没有一句对白。 但在Daniel Martínez Lara和Rafa Cano Méndez 导演的手中,却通过人物表情和音乐节奏将“社会如何扼杀人的创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映不久就获117个奖项提名,揽获64项大奖。 视频播放次数超过1200万次,刷爆了父母的朋友圈,引发了人们对体制、对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的一片热议。 先看视频吧~ Alike《相似》| 08'01'' 每个普通家庭的清晨, 爸爸为孩子准备上学, 一本本书装进小小的书包。 儿子张开双臂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跑来跑去, 却被沉重的书包压倒在地。 虽然被书包压得东倒西歪, 但和爸爸在一起, 他还是很开心。 外面是一个灰暗的世界, 人们如幽灵般穿梭于城市的没个角落。 整个城市像是没有感情的机器,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毫无个性的螺丝钉。 在这灰暗的世界中, 还残留一块有色彩的“绿洲” 一个沉浸在音乐世界的拉琴人。 虽然无人欣赏, 仍坚持演奏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乐章。 这个拉琴人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 他兴奋地冲到拉琴人的面前, 瞪大双眼, 模仿拉琴人的姿态,也表演起来。 这时,爸爸一把将书包放在儿子的面前, 阻止了他的“即兴演奏”, “学校才是你该去的地方!” 虽然不情愿, 孩子还是乖乖去了学校。 他在纸上画下路上偶遇的拉琴人, 满怀期待老师的夸奖。 老师却指着纸上的ABCD, “这才是你该学习的东西。” 在学校, 孩子是无差别的学习“机器”; 在公司, 爸爸同样也只是千万颗螺丝钉中的一个。 在我们学会融入社会, 学会满足这个世界的需求时, 个性已经离我们远去。 爸爸在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 忘记了自我, 褪去了原本的鲜活颜色。 只有下班之后, 儿子扑进怀里的那一刻, 能让他暂时恢复元气。 但是当他看到儿子 “不务正业”的画, 皱起了眉头。 满心等待表扬的儿子, 察觉到爸爸的皱眉, 脸上堆满了委屈和失落。 儿子依然对那个拉拉琴人充满好奇, 但一次次被爸爸无情拉走, 送往“理所当然”的学校。 终于, 儿子接受了、习惯了, 主动张开双臂迎接沉重的书包; 一遍遍抄写着“ABCD”。 终于,爸爸觉察到儿子的不快乐, 当他翻开孩子的作业本, 恍然大悟···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和孩子变得不开心的原因。 于是, 爸爸领着儿子去看他最感兴趣的事物。 谁知, 那个苦苦坚守梦想的拉琴人, 早已离开。 也许,他终于和别人一样。 孩子万分失落, 扭头要走。 这时候, 爸爸来到“绿洲”的树下, 拉着了小提琴。 丝毫不在意路人异样的眼光。 爸爸的“伟大”举动触动了儿子, 得到了他的认可和崇拜。 爸爸和儿子的故事 就这样在平淡中结束。 明天呢?明天的明天呢? 这位爸爸还有坚持他的选择, 为孩子留住那片色彩? 还是和那位拉琴人一样, 最终屈服于体制的压力、社会的需要? 没人知道。 《肖申克的救赎》中 有段这样关于体制的思考: 刚开始的时候,你痛恨它; 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 最终你会发现你不得不依靠它生存, 这就是体制化。 当作为父母的我们, 已经被部分或完全“体制化”, 是否还有勇气和意识 为孩子保留一片“绿洲”, 让他能够释放个性、发挥创造力? 还是屈服于社会的一般规则, 磨掉他的棱角, 最后又怪他太普通? 回复“见面礼”,领取福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