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扎根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台州日报

 窗前有树905 2017-05-05
扎根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台州方言中竹器的读写法

    余喜华文/摄

    在工业化之前的很长时间,人们日常家具和生产生活用品,除了木制的,就是瓷陶器具和竹制器具。铜、铁、锡等金属制品,因为材料稀少,价格昂贵,平民之家,只用在刀具和锄头、犁耙等农具的关键部位上。比起木制和陶瓷制品,竹制品取材更方便,价格更低廉,用途更广泛。

    台州地处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带,盛产竹子,有毛竹、金竹、胆竹、淡竹等十几个品种,就地取材,竹制品非常丰富。

    最常用的竹制品有菜篮、谷箩(脚箩)、蒸笼、箬帽、竹席、竹椅、竹筷等。如今,这些竹制品被大量的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所取代,但在农村地区仍被广泛使用。其中使用群体最广的当属竹筷,无论城市、乡村,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竹筷的地位,至今无物可取代。

    比较精致、细密的竹制品,通常用毛竹制作,因为毛竹竹体高大、厚实、韧性好、质地细腻,利用率高,像竹席、蒸笼、谷箩、畚斗等均用毛竹制成。一些相对粗糙、简陋的竹制品,常用胆竹、金竹等制成。

    小时候家里见过的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竹制器具不少。

    脚箩是最常用的生产用具,每家至少有三四头,用以挑谷。脚箩呈椭圆形,上下端略小,中间部位略大,口径比大人的身体略宽,能装六七十斤稻谷。

    蒸笼是生活用具,用于蒸饭、蒸菜,通常在办酒席,或者年终时做年糕、麻糍时用到。它并不是家家户户必备,村里一般也就少数几户有,互相借用。我爷爷在解放前办过酿酒作坊,因此家里有几个大蒸笼,常被村人借来借去。

    脚箩和蒸笼,是毛竹制成的,对于农村人家来说,是相对贵重的器物。现在已经不种水稻的人家,看不见脚箩了,蒸笼在早餐店里可以见着。许多低廉简陋的竹制品,现在已经被塑料制品取代。

    其他常用的竹制器物还有很多。比如,簸箕[bò ji],方言读作畚箕[běn jī],胆竹制成,口子有成年人肩膀那么宽,前端低,后端高,成楔形,用于洗菜或搬运泥土砂石;

    筲箕[shāo jī],方言读作扫箕[sào jī],也是胆竹制成,比簸箕小,后端中间位置安着一木柄,便于使用时单手提起。筲箕的功能与簸箕相同,西南地区称之为“撮箕[cuō jī]”,现在已被塑料垃圾斗取代;

    篰篮,方言也读部篮[bù lán],“篰”字我以前并不知道怎么写,估计农村人大多不会写,但方言却与其本音完全一致。篰篮也是胆竹制成,底部圆形网状结构,简单粗糙,中间安装一个弓形的提手,约半人高,用于挑猪栏肥或者稻草、柴火等长条形物体,无需捆扎;

    箳[píng],由较宽的毛竹蔑制成,如竹席。台州人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将箳做成宽两米左右、长三四米的大席子样子,又在两端镶嵌硬朗的竹竿,使之可以卷成筒状。箳铺摊开来是晒稻谷的工具,因为过去的晒场都是夯土晒场,铺上簈,稻谷不至于粘上泥沙;

    团箕[tuán jī],“团”是圆的意思,因此团箕为圆形竹制品,它有大有小,大的直径有一米五左右,两手完全张开才能抱起。团箕是宽阔的毛竹蔑制成,边沿约一指来高,用于晒稻米或米粉、面粉之类;

    还有一种与团箕相似的容器,叫“笪[dá]”,其边沿高约二三十厘米。这个“笪”,词义解释与簈相似,古时是挂在马车上如竹席的帘子,台州人创造性的发挥了新的功能,并加以改良;

    筛子[shāi zi],有大有小,大筛子与团箕相似,用粗毛竹丝制成,有比米粒略小的网眼,抖动筛子,米粒不会漏下,而碎米、糠和其他粉状物会漏下。经过筛子筛过的大米,更干净;

    “砻笪[lóng dá]”,台州方言又叫沙筛,与筛子相似,顾名思义,它是可以筛沙子的,当然也可以晒红薯丝、萝卜丝等物;

    小筛子是由非常细小的毛竹丝编成,网眼也十分细小,只能筛下米粉状物,稍微的颗粒就砻在上面了;

    筅帚[xiǎn zhǒu],其制作过程是将二三十厘米长、手臂大小的毛竹筒,保留竹节的一端,把竹身部分劈开,一刀刀劈成无数根细条状。制成的筅帚用以刷锅、刷瓶、刷酒坛等容器。这个东西现在基本被不锈钢清洁球、塑料刷子代替了;

    笊篱[zhào lí],竹子制成的能漏水的用具,在汤水里捞东西,如今多用金属漏勺;

    筢[pá],粗竹片用火烤成弯曲状,四五个弯曲的竹片捆扎成钉耙形状,装上长竹柄,用于收搂柴草、稻秆等。隋唐演义里程咬金卖“柴扒”,卖的就是这种竹筢;

    竹笼,捕鱼用具,由粗竹丝制成,长圆筒形,一端有喇叭形的进口,有倒刺,鱼进去出不来。另一个口子用木塞堵住,拔出木塞,可以倒出捕获物。小时候春夏时节,我们用铁丝穿上蚯蚓,放在竹笼里,傍晚时分将竹笼埋进田沟或河边的草丛中,第二天早上去检查,必有小鱼、小虾、泥鳅、黄鳝等收获;

    ……

    竹子还可以经过匠人的手,制成高雅的工艺品,如毛笔、笔筒、扇子等,既是实用器物,又是工艺品。在黄岩,有一种叫翻簧竹雕的工艺品,经过大师们的演绎,成为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齐名的浙江三雕之一。

    台州,自唐宋以后,中原移民大量拥入,带来了先进的手工技艺,繁荣地方文化。从我们民间使用的这些竹制品形状和方言叫法看,可以发现其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这些竹制品的形状看,与中原古代先民所使用的器物形状十分相似。从方言的叫法看,大多数竹制品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老百姓可能写不出它们的名称,但口口相传的叫法,却几乎是与古音完全相符。从名称的写法看,大多是竹字头的形声词。

    日渐消逝的竹制品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①笪 ②笪(小号)

    ③砻笪,台州方言又叫沙筛 ④团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