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贾兆霞9 2017-05-05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孤山子镇明德小学:贾兆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校教育束缚、扼杀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课堂上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统一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具备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改造及创新的能力,难以面对未来社会中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的挑战。

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人人都想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注意师生关系的转变。要优化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唤起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友好的态度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是从对问题惊讶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出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因此,课堂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不拘泥于常规的教学程序,有意设置问题情境。因此,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层层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索和创新。 另外,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所提问题的难易度。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无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追求。只有那些“高而可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了解新旧知识、纵横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电灯特点。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做到繁简得当、难易适度。既紧扣教学任务,又适合学生情趣口味,使学生既有所的,又“乐在其中”,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小学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是灌输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集体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课程改革要求变教师的讲解为中心为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形成,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讨、归纳和总结。教师要少讲一些,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发思维动机,让学生自主、积极地思维,为学生地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师生关系顺利成章的成为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显然,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只有在课堂上创设宽松、和谐、民主、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甚至与别人辩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知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学会创新。 1)精心设计问题,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在合作讨论中表现自己得创新才能。 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思维异常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讨论也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她能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特别有时小组之间的讨论变成了全班的大讨论、甚至互相争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3)精心设计练习,在练习中培养思维能力。

(4)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卢梭认为,儿童通过自身活动得来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回产生很多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能不能这样做”,这些疑问的提出,促使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就能深化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四、倡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重视过程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征。教学活动过程是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联系,体会探索知识之间前后联系、相互衔接的内在规律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注重概念、法则、公式的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的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探索性学习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科学的创新每日每时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在改变着教育,改变着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动脑,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更好的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