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丁蜀紫砂特色地标

 雪峰读书 2017-05-05

小窑墩遗址


(西晋青瓷古窑址)

 小窑墩遗址,在宜兴市丁蜀镇周家村分洪桥边,创烧于西晋,延烧至唐宋两代。小窑墩窑属我国古代南方的青瓷窑系,文化堆积包含三个不同时期,下层为西晋时期遗存,主要产品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主要有 盏、碟、钵、洗、盘、碗、罐等青瓷器,中层为唐代堆积,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日用器为主,上层为宋代堆积,大都为缸、瓮等日用粗陶。

 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涧众窑遗址

(唐中晚期窑址)

 涧氵众窑遗址,在宜兴市丁蜀镇涧 氵众 自然村,1975年在普查古窑址过程中被发现。1976年5月南京博物院会同宜兴陶瓷公司对遗址进行了发掘。

 龙窑利用土墩自北向南倾斜的地势建筑窑基,窑基尚有空室、挡火墙、窑床等部分保存较好,涧氵众龙窑烧制产品比较简朴,以生产民间日常使用的碗、缽、罐、盘、碟、灯盏为主,兼烧盆、瓶等其他产品,产品胎质断面浅灰或黄灰,施釉方法采用浸釉和荡釉,从产品特征看其时代大体属于唐代中、晚期,是江苏省内最早进行科学发掘的窑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墅龙窑

(近600岁的“活龙窑”)

 前墅龙窑,在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该窑通长 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窑身左右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西侧设装窑用壶口(窑门)5个,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现产品主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龙窑。

 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进龙窑

(宜兴现存最大的龙窑)

 前进窑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解放西路茅庵山南坡,始建于清代晚期,上世纪七十年代进行了扩建,该窑头南尾北,依山而建,窑身两侧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 90对,东侧建有窑门(户口)3个,窑址长84米,窑基宽8.7米,窑身内壁中部底宽3米,高2.45米,产品主要为大缸、盆、酒坛、陶台等,是宜兴现存最大的龙窑。

 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龙山矿址公园

(宜兴紫砂矿源地)

 黄龙山矿区位于丁蜀镇区西北,矿区母岩为陆相沉积砂岩,形成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属于“五洞组”的甲泥,储量2700万吨,是本山甲泥、紫砂泥、乌泥和绿泥的主要产区,也是宜兴陶瓷原料最原始的采矿区。经勘查,黄龙山矿区的紫砂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黄龙山矿区有15个宕口,5个矿井,过去的宕口矿井经露天开采现成为一个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的大水池。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在黄龙山脚下(今大水潭位置)挖掘陶土,当地称之为“做宕”,“宕口”以开挖人名字而定,以开采黄龙山甲泥为主,后由露天开采逐步向矿井(宕口)开采转变,矿井坑道用黄石砌成拱形,以防塌方,1955年至1982年,国家和当地政府投资开挖了5口矿井,运用现代化的开采和运输手段,出产甲泥年产量20万吨左右,黄龙山矿区成为宜兴制陶工业发展的一个大型原料基地。开采的甲泥供当时的红旗厂、建新厂、大新厂、正兴厂、东风厂、建陶厂生产日用陶,开采的甲泥中再精选出少量紫砂泥供当时的紫砂厂生产紫砂陶。

蜀山南街

江苏省宜兴陶瓷采购供应站码头

(定格在岁月里的繁华陶业堆栈)

 1954年,江苏省供销社在这里成立了“宜兴陶瓷批发站”,在此后的30多年中,丁蜀镇所产无数的缸、罐、坛、瓮、盆、壶在这里堆集,经船装车载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至今河岸上仍存放有大量码放整齐的陶缸,保留有“滚缸”等陶工操作技艺,清晰地展现出当时的繁荣风貌,这里,曾呈现过最具陶都特色的风情;这里,记载着陶都宜兴陶瓷产业的繁华和沧桑。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现代紫砂艺术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之后,万象更新,百业待兴,1954年,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引导下,以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老艺人为主,将散落在民间的紫砂小作坊如珍珠串线般组建了陶业合作社(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

 1955年10月批量招收徒工,由七位老艺人悉心传授,系统培训艺徒,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七位老艺人“技术辅导员”的荣誉称号,此后,由紫砂厂培育了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家高手,为宜兴紫砂的传承、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宜兴紫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正式定名,企业先后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二级计量企业、国家轻工业部质量管理奖企业,“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和紫砂陶器在1979年到1983年相继荣获国家银质奖和金质奖;1984年,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产品畅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该厂先后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2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6名,以及省级大师多名,形成了拥有一个高、中、初金字塔式技艺人员的人才队伍,宜兴紫砂工艺厂被誉为“艺术的殿堂,人才的摇篮”。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东方明珠、陶都之光)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前身是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陈列室和宜兴陶瓷陈列馆,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

 江苏宜兴,素以“陶都”驰名中外。被誉为“东方明珠、陶都之光”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的仙鹤山麓,馆区依山而筑,气势宏伟。

 博物馆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展馆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国规模和影响最大的陶瓷博物馆之一,并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藏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反映,从新石器时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陶瓷是宜兴引以为豪的生命赞歌,无数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汉代的陶器、两晋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当代的彩釉陶、美术陶、精陶等品种,展示了宜兴的风采和凸现了陶都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它始终是宜兴对外宣传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

 多年来,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积极发挥了展示、传播保护、研究的功能,多次承办了国内外的大型活动,接待了无数的国内外重要来宾,作为宜兴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的四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中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理念:专注紫砂,服务壶友,藏良壶者,唯淘壶人!
关注:点击标题下方'淘壶人'关注

↓↓↓关注淘壶人,好壶同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