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菜小细节健康大隐患!常见的4个用油误区,第一个人人都会犯

 s k 2017-05-05

食用油是我们每天生活中都会摄入的,食用油的种类繁多,平时生活中又应该注意什么,今天就一起走进食用油。



油的化学结构是甘油三酯,就是一个甘油分子上连接着三个脂肪酸。不同的食用油,最主要区别是这些脂肪酸的组成。脂肪酸可以分为三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应的油通常也就被称为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



饱和脂肪酸很稳定,在加热储存中不容易变质;而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双键,容易发生氧化。

所以对于需要高温,尤其是长时间高温加热的油,比如反复深炸,就应该选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比如猪油、牛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等等。



在油的加热过程中,开始冒烟的温度叫做“烟点”。烟点与油的种类有关,也与其中的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杂质密切相关。经过精炼处理,这些杂质被去掉,油的烟点会大大升高。比如大豆和花生的粗油烟点在160°C左右,而精炼之后能够达到230°C以上。




油冒烟的时候,烟中会含有丙烯醛,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油烟跟空气中的霾一样,也是一种致癌因素。所以,炒菜和油炸,需要选烟点高的油,在使用中避免冒烟,一般精炼的植物油即可。同时炒菜之前应该提前打开抽油烟机,炒菜结束后几分钟再关闭抽油烟机。


植物油中的杂质中也有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成分,比如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其中最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是橄榄油,以及被称为“东方橄榄油”的茶籽油。自榨的菜籽油和花生油中也含有较多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但经过精炼,这些成分会被去除一部分。

这些成分具有热不稳定性。所以,初级冷榨橄榄油、茶籽油都只适合凉拌。



这两种都是臭名昭著的致癌物。黄曲霉的出现是由于油料种子中存在黄曲霉,而榨油之后没有经过精炼,就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超标。而苯丙芘则往往是榨油时反复高温加热处理所致。

其中“自榨油”和“土榨油”出现这些杂质的可能性较高。从健康角度来说,不管哪一种烹饪方式,都不应该选择使用。



误区一 高温炒菜

很多人炒菜时喜欢用高温爆炒,习惯于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炒菜,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高温油不但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还会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质。建议先把锅烧热,再倒油,这时就可以炒菜了,不用等到油冒烟。


误区二 不吃植物油或者不吃动物油

如果没有油,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的缺乏,以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响人体的健康。一味强调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也是不行的。在一定的剂量下,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的。



误区三 长期只吃单一品种的油

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条法规对调和油的市场进行规范,造成调和油的利润远远高于普通的食用油。一位央企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普通油的利润很低,而调和油则不然,以花生油为例,花生调和油其中的花生油比例含量不超过10%。



调和油绝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是很多种食用油调合而成的,食用调和油,就等于食用油换着吃,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现在,一般家庭还很难做到炒什么菜用什么油,但我们建议最好还是几种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时间用一种油,下一段时间换另一种油,因为很少有一种油可以解决所有油脂需要的问题。


误区四 特殊人群用油没有区别

对于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体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来说,我们更强调的是选择植物油中的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制。血脂、体重正常的人总用油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25克,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们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