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0年前,812个姓氏从这颗大槐树下出发,现今依旧不忘故乡

 好了明理 2017-05-05

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各地区人口多的多,少得少,等到新的政权建立后朝廷便会把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迁往人口稀少地区。
春秋到北宋时期中原一直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无数的历史事迹在这里上演。自北宋灭亡后,中原天灾连连,让道路交通榛塞,人烟稀少,元朝统治时期更加恶化了这种情况。

>

布衣皇帝朱元璋灭元建明,战乱带去的是无数的百姓死亡,各地城镇村落大多变成废墟。战乱严重地区人烟灭绝,田地荒废。明朝建立之初首要任务便是,迁移人员,农耕开荒。当时中国人口大省河南也不过一百九十余万人口。《明太祖实录》曾有描述:“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各地因战乱因素导致人口骤减,田地荒废,数山西受战乱影响最小,山西雨顺风调,各地难民纷纷涌入,人口充足。据史料描述:山西南部人口最多的地区要数洪洞县。
朱元璋建明后,便将人口密度最大的洪洞县作为首选,把洪洞百姓迁移到人口稀少的中原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五十年间,就进行'8'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涉及地区有十八省。从洪洞县大槐树迁徙的百姓就有八百一十二个姓氏。

当时朝廷有规定:一家四口留一个,六口留两个,八口人留三个。百姓并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所以有的人也会选择中途潜逃,潜逃者若不幸被抓住则会被官府狠狠折磨。
当年从大槐树下搬走的百姓,生前都会对自己的后人说:假如那天不知道故乡在哪里,先找到故乡的大槐树,你就会找到自己的老家了。

距离大迁移已经过去了七百多年,当年从这颗大槐树下搬走的百姓已经在中国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区乃至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土,忘记故土的这颗大槐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