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努力赚钱,是为了让父母住最好的养老院

 Dora哆啦美 2017-05-05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

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龙应台



我在离开老家的火车上,看了最近一期奇葩说。

辩题是这样的:如果你的父母提出跟老伙伴一起去住养老院,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辩论过程很精彩,辩手和观众个个触景生情泪眼模糊,我也不例外,想到我这一走,又得几个月甚至半年见不到爸妈,眼泪就名正言顺的流下来。

火车从整齐的麦田旁一穿而过,我跟我爸妈的距离越来越远。

陈铭说,这是一个很东方的问题,的确,西方的家庭相处模式与我们几乎是不同的,在我们国家,养儿防老是一项重要的纲理伦常。

但同时,啃老和父母帮忙带孩子,也是我们这一代无法回避的社会性话题,你看看你身边,有多少是凭借自己能力买的房?有多少是从父母那里拿来的首付?又有多少是每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接送孩子去上学?

所以《奇葩说》这一期最开始的调查里,支持父母去养老院的概率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时候,我是很诧异的。

那些口口声声说着支持父母选择和自由的人,你们既拥有了在父母那里获取金钱和时间挥霍资本,又不履行子女赡养的义务,是想闹哪般?

认识一姐姐,比我大一两岁,要死要活的让婆婆卖掉了老家的房子,然后来青岛买了套三室一厅,结果同住一段时间,却对婆婆百般嫌弃,希望她能搬出去,要么租个房子,要么住养老院。

她接受了婆婆为她带来的利益,又懊恼着婆婆没办法按照她的意愿与之相处,这才是最可恨的。你不能一边享受父母给你的安全伞,一边嫌弃他们的伞太小,遮不住太多人,而让他们去淋雨。

让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赡养不尽孝吗?从社会环境层面来说,是的。诚如马薇薇所说,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你的家庭会少吵很多的架,会少去很多麻烦和矛盾,可你应该尽的孝道也会大打折扣。

你有时间经常去探望吗?你这周末约了朋友烧烤,下周末约了客户打球,兴高采烈的时候,你不会记得父母在养老院里的等待和期盼。

也许就是在某个深夜,他去了,你却还在某个棋牌室打着牌,某家KTV唱着歌,你后悔吗?来得及吗?有用吗?

我出生在农村,在我们那里,只有无儿无女的老人才会去养老院,有儿有女的老人去住,是会被人笑话的,他们宁愿在家跟儿子儿媳三五不时的吵架,也不会让人戳着脊梁骨说:你看老李多可怜,生了个白眼狼,父母年纪大了都不管,居然送去养老院,太不孝了。

即使在城市里,我们国内的养老院制度也是不完善的。

在美国在英国在丹麦,去养老院确实是一种时尚跟享受,那里的养老院规模很大,有俱乐部,开设各种课程,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包括商场医院24小时安保等,但在我们国内,且不说这种标准的养老院比较少,收费比较昂贵,单说养老院这种概念还没有普及开来,思想观念的不允许,直接导致父母是不可能说服自己去养老院的,除非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又毫无办法。

就像在国外看心理医生是身份的象征,在国内却好像得了精神病一样,住养老院也有这种隔阂,没办法,我们生在这里,就要适应这种环境。

陈铭说的那种真正看透世事,就要去养老院追求潇洒人生的老年人有吗?有,但在国内,只是极少数。

我们国人,讲究承欢膝下,热爱四世同堂,这是我们的亲情最直接的体现方式。

随着经济条件的上升,社会认知的提升,可能我们这一代会认可养老院的养老模式,我自己就想过要去住,不给我儿子添麻烦,可那毕竟是我们这一代,我们的父母大多数是没办法接受这种安排的。

当父母为忙碌的你带大了孩子,为上班的你做了好几年的营养菜谱,勤俭节约了一辈子为你付完首付,熬到年纪大了,可以畅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你突然来一句,爸,妈,我给你们联系了一家养老院。

你想没想过他们会有多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他们是有文化的老头老太太还好,能够理解万岁,如果他们的思想压根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他们会认为,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要把他们抛弃了。




去年年底,我去过一次养老院,是陪一个朋友看望她的姑姑。

朋友的父亲排行最小,上面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那次去看的,是她父亲的二姐,也就是她的二姑。二姑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双腿早年间得了风湿,一到阴天下雨关节处就疼痛难忍,二姑父耳背,听不清道不明的,沟通起来也颇为费劲。

两个人膝下无儿无女,平时多亏朋友的父亲和姑姑大伯们照料着,唯一的房子被村子里征收走,以换取晚年进入养老院的安排,不然,腿脚都不利索,没有收入,又无人承欢膝下,瘫在床上动弹不得的时候,怎么办呢?

养老院不大,位于挺远的一个村庄,我们打了车,倒了一趟公交,步行了一段路才到,从大门进去能看到七八排平房,每一排都有相同格局的房间,一个房间住一户,十来平米的样子,屋里有两张单人床,床头放着电饭煲和手电筒,床底下是些破旧的物件儿,桌子上摆了一台旧款电视机,桌子旁是用了很久的简易塑料布搭成的柜子,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家具了。

虽然是陪朋友来的,我却觉得心酸。

想起以前还跟秦先生调侃,等我老了,就去住养老院,秦先生当时还挺不以为然的,认为我把养老院想象的太好,事实证明,我果然想的太好了。

这应该属于中下等的养老院标准了吧,歪歪斜斜的墙和墙头盖满窗户的爬山虎,让我突然对年老之态,多了一些惶恐,我看到有的老人从屋门口探出头来,羡慕的看着朋友的姑姑,那眼神仿佛在说:真好啊,有人来看你,真好啊。

可大多数老头老太太的眼神是空洞的,表情是麻木的,他们不像我回趟老家,长辈们热情的唤我小名说又回来啦快过来坐坐,他们毫无生气,连寒暄都快不会了。

跟老伙伴打牌?跳广场舞?凑一块聊天?享受养老院的美好环境?统统没有。这里唯一的好处是有个院子,他们可以出来晒晒太阳,你所不知道的,有很多养老院在楼上,三四五六七八楼,老人们除了电视和一扇窗户,和外界再无联系。

我站在那里,恨不得快点离开,这个地方都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又怎么可能给那些垂垂老矣,胆怯,怕死,贪生,像孩子一样的老年人以归宿和希望呢?

从前我像陈铭一样,我认为养老院最起码是专业的,对健康的护理方面也是及时的,但这是大多数父母都住不起的那种养老院,呼唤国内所有人都送父母去这样的地方,其实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就像五星级酒店与70块钱一晚的小旅馆,一对比高下立现。

那么,事实是,你有没有能力让父母一直住在五星级的养老院里?

还有一个事实是,无论养老院多么高级,它都无法让人有家的归宿感。


 


我从前是一个对金钱没什么概念的人,对钱的态度是:有挺好,没有也不强求,够花就行,这可能跟我从小没吃过苦有关,无论家庭条件如何,我爸妈在金钱上从来没有亏待过我。

所以前我二十七岁之前的人生,日子是很悠哉的,我四处游山玩水,甚至夜夜笙歌,我给朋友花钱从不心软,对自己也是有求必应。

但这几年开始,我忽然觉得金钱重要了起来。

也许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地步,也许是真正感受到了立足社会所带来的危机,我开始非常努力,所以才有了我第一篇爆文,才有了我白天工作晚上写文章拼时间出书的忙碌。

我告诉妈妈我要签约出书的时候,她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你想把自己累死吗?

她不希望我那么累,不希望我熬夜,不希望我生病,不希望我过的不快乐,可我的希望是什么呢?我希望我的爸妈健康和平安,我希望他们过自在的生活。

当他们想去旅行的时候,我可以立马订好机票,让他们在牌友老伙伴邻居的羡慕中,踏上一场年轻时就梦寐以求的旅程。

当他们的身体需要医生生治疗才能好的时候,我可以毫不犹豫的拿出卡来刷,告诉医生给我父母用最好的药。

当他们老的走不动的时候,我有能力请一个很好的护工,甚至请一个家庭医生,我不会那么恐慌,会有时间和金钱做支撑。

我当时出第一本书,犹豫了很久,但一想到这本书可以给我的父母在村子里带来荣耀,我就欢喜的不行。

你知道吗?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父母之间都是会攀比的,就像你曾跟同学攀比谁的父母更有钱一样,他们也会比较谁的子女更有出息谁更孝顺。

我辞职之后,就只能依靠秦先生养我养孩子养这个家了,所以这个号我会接一些广告,以此分担一些家庭压力,我收到的广告费会分成两份,一半给小朋友买东西用,另外一半给我妈妈存在一张卡里,这样,只要我有收入,就能给我妈存点钱,钱不多,但积少成多,我会慢慢攒,她可以拿去打麻将,可以买衣服,可以旅行,可以去美容院,可以跟老朋友得瑟:我闺女啊,老给我打钱,真是的。

我能想象的出,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有多么自豪。

我可以继续过我不紧不慢的生活,但时间不等人,我的父母也不会等我,所以我唯有更加努力,为了将来父母需要我的时候,我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照顾他们,如果我因为某些原因实在没办法照顾,那么我也有能力送他们去最好的养老院。

金钱和爱,我希望都能给。


 

END.


卡西,85后辣妈

爱把酒言欢,也爱柴米油盐

已出版《你总是太容易放过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