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资源868 2017-05-06

历史罗如是说: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引发了欧洲轰轰烈烈地宗教改革,新教诞生。

知识链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要求改革教会

导火线(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

2.时间地点:公元16世纪,开始于德国,发展到欧洲。

3.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①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②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还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4.主要思想:

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

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5.实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6.历史影响:

⑴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

⑶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⑷它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7.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运动是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了欧洲历史的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马丁·路德的教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削弱了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想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学以致用:

一、选择题

1.(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2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32014·淄博质量抽测]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

A.否定行为的重要性

B.肯定信仰的权威

C.抨击教皇和教会

D.强调“道”的重要性

42014·济宁检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5.(2012·广东文综卷·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6.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7.“1525年7月23日,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婚礼……不在教堂,而是在路德的住所举行。……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这说明马丁·路德

A.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

B.努力实践其“因教称义”的主张

C.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

D.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

8.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

A.否定教皇的权威

B.思想出现了倒退

C.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二、非选择题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41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 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给欧洲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6分)

 

 

3.2012年福建省质检)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4.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三模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材料二  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
    1)结合所学简述欧洲宗教改革中“世俗主义”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分析为什么说新教与自然科学是“貌合神离”?(4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宗教改革的认识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A   2.B   3.B   4.B   5.C   6.C   7.A   8.A

1.(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2分)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5分)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2分)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6分)

2.(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明本心(答“‘灵明’即是本心是良知”也可)致良知知行合一等。(6分)

地位: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分)

(2)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答“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也可)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任答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4分)

(3)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可笼统回答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6分)

3.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  (6分。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3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6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三点即可)

4.(1)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圣经》是信仰唯一根据、神甫娶妻,否定教会神学说教;加尔文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英国《至尊法案》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原因:“貌合”:宗教改革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解放人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4分)
    “神离”:新教的信仰与教条实质上是设立了新的思想权威和精神枷锁与科学自由、理性精神背道而驰。
    不同:材料一肯定了宗教改革在推动西方近代化的作用材料二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改革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分)

如需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参加高考,或喜欢历史罗,可扫描下列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