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脉诀 《王叔和脉诀》,脉学著作。一卷。旧题晋·王叔和撰。但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书特点在于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现存明、清刻本、抄本。(以上来自《百度》) 金栋按:盛行于宋元时代的《王叔和脉诀》,托名晋·王叔和所撰,或谓出自南北朝时(南朝)刘宋·高阳生。其影响之深、影响之大,尤如明·李中梓《诊家正眼·董序(凡例)所云:“《脉经》撰自叔和,歌诀伪于五代。俗工取其便利,不究原委,家传户诵,熟在口头,宁敢于悖《内经》,不敢于悖口诀。” 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氏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1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容简明,习诵极便,很快就流行传播开来,甚至出现了“《脉诀》出而《脉经》隐”的现象。但由于《脉诀》系伪撰之作,加之“文词鄙俚”,内容也有错误失实之处,因而引起学界不满和诽议,出现了脉学史上对《脉诀》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批判风潮。李时珍《濒湖脉学》是这次批判风潮的终结之作。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自序》:“宋(注:指南朝刘宋)有俗子,杜撰《脉诀》(注:指高阳生《王叔和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注:指元·戴同父《脉诀刊误》)。”在对此涩脉的论述时云:“《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指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日本·丹波元坚《书<</SPAN>王叔和脉诀>后》:“晋·王叔和著《脉经》及《脉诀》,余尝疑《脉诀》实非叔和作,后人伪书也。何以知之?《脉诀》皆歌也,西晋时焉有歌诀乎?可疑一也。《脉诀》比诸《脉经》,则文辞卑陋。其论脉亦有黑白表里之差,可疑二也。考《脉诀》,宋妄男(南)高阳生所伪作也,呜呼!悲哉!世之愚医,漫知贵叔和之名,不察后人妄作,往往本于《脉诀》,其误人岂鲜哉!何乏世文学君子也。余幼而好学,于兹十年,稍稍知今文古文之别,于是乎有所见。故聊书卷后,解众人之惑云。” 下面是其内容: 该书共10卷,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4卷,为诊脉入式(相当于总论)、五脏及左右手三部脉歌。 第二部分是卷5-7,为七表八里九道脉。 第三部分为卷8-10,卷8依次为诊杂病生死候、论暴病、五行相克脉、四时虚实脉、伤寒、阳毒、阴毒;卷9为望诊的内容,以及五脏外现的一些症状;卷10为妇人及小儿脉诊的相关内容。 目录 卷之一 诊脉入式歌 卷之二 心藏歌计三首 肝藏歌计三首 卷之三 肾藏歌计三首 肺藏歌计三首 卷之四 脾藏歌计三首 左右手诊脉歌 左手寸口心部脉歌 左手中指肝部脉歌 左手尺中肾部脉歌 右手寸口肺部脉歌 右手中指脾部脉歌 右手尺中命门脉歌 卷之五 论七表脉法 卷之六 论八里脉法 卷之七 论九道脉法 卷之八 诊杂病生死候歌 论暴病歌 诊四时病五行相克脉歌 诊四时虚实脉歌 论伤寒歌 阳毒候歌 阴毒候歌 诊诸杂病生死脉候歌 卷之九 察色观病生死候歌 论五藏察色候歌 肝藏歌 心藏歌 脾藏歌 肺藏歌 肾藏歌 卷之十 诊妇人有妊歌 妊娠杂病生死歌 产难生死歌 怀妊伤寒歌 小儿生死候歌 小儿外证一十五候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