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大帝13治理黄河

 金色年华554 2017-05-06


内容简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历代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但是黄河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水害的一面。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曾经成就了一朝又一朝的江山如画,但是千百年来它一次又一次的决口又成为几千年历代王朝的噩梦,而这一切随着明亡清兴近百年的战乱的破坏,黄河的威胁几乎已成为大清王朝的心腹之患。那么面临着如此严重的黄河问题,康熙皇帝究竟能不能降服咆哮的黄河呢? 

全文:

解说:当我们走进故宫紫禁城,在那些仿佛隔世的光影之间串行的时候,你可曾知道,在这里的某一根柱子上,刚刚亲征的年轻康熙皇帝曾经把河务、漕运和三藩等三件大事写成条幅悬挂在这里,时时提醒自己。而此时此刻,康熙皇帝已经用了8年的时间剿平了“三藩之乱”。现在在年轻康熙的心头,多年的黄河不断决口与泛滥,已经成为了他挥之不出的噩梦与阴云。

此前的历朝历代,黄河的每一次大的决口,都会造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同时也会引来王朝统治的震荡,甚至是王朝的覆灭,熟读史书的康熙皇帝对此了然于心。但是,明亡清兴近百年的战乱破坏,早已让咆哮不已的黄河积重难返,治理黄河又该从何下手?那么,康熙皇帝,在不亚于“三藩之乱”的严峻形势之下,他究竟如何能够降伏这条奔腾的黄河?而在这其中,究竟又发生过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

今天讲康熙治河这个问题,我分三个小题目,就是三个“重”,第一,重视治河。第二,重用靳辅。第三,重要经验。我今天就围绕着,三个“重”字讲康熙治河,先讲第一个问题。

第一,重视治河。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3500里,我亲自考察过。1966年,我从北京骑着自行车,一个飞鸽牌的破自行车,经过河西务、杨柳青,沿着运河,经过微山湖,经过扬州、苏州,一直骑到杭州,3500里。整个京杭大运河我考察了一遍,其中就骑到清口就是现在的江苏淮阴,就是运河、黄河、淮河,这三条河在这儿交汇。一出了问题,这运河就停运了。所以这个京杭大运河对国家运输,对国计民生至关重大。所以淮河、黄河、运河的治理重点是黄河,因为黄河经常泛滥。

黄河为什么会是水患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哺育了历代的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但是黄河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水害的一面。黄河水害是怎么形成的?两个原因:一,自然原因。二,社会原因。

自然原因大家都清楚就是黄河上游往下流水的时候夹带大量泥沙,到下游的时候逐渐逐渐泥沙沉淀,河床高起,水大之后就溃决。不仅如此,还有社会原因。社会原因,特别是战争,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听一听。第一个例子是金朝,金朝攻打宋朝,把黄河决了,豫北的黄河决了。一片汪洋,沿河的民众陷入水深泽国入中。第二次是蒙古灭金,又是拿黄河说事,决寸金淀,黄河泛滥数以万计的生灵漂没在洪水当中。更严重的是明末,黄河在开封决口,人为的数以十万计的河南人葬身于鱼腹,开封城在黄河下面被淤了,整个城被淤了。

我们今天见到开封城,已经不是明朝那个时候的开封城,是后来建的。整个开封城在黄河底下了,在淤泥底下了。那么到了清朝怎么样?清朝顺治十八年,康熙统一台湾之前22年,18加22合起来40年,这40年清朝执政者他心目当中,最注重什么?就是中原地区的一统。主要的精力、物力、财力、人力都用在中原的一统,巩固清朝这个政权,没能够把主要的财力、物力、精力、人力放在治理黄河上。所以,黄河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河决而塞,塞而复决,决无宁日,遂止弗塞,听其崩溃,河患极矣。”到头了。明末是这样子,清朝初期也是这样子。

到康熙亲政之后,所以治河问题、漕运问题,甚至于比三藩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这么一个严重问题摆在康熙面前怎么办?所以康熙他要从打天下到坐天下,从乱世到盛世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河患,他必须解决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往盛世的道路上前进一步。解决不了,这个政权,存在不存在,还另说呢。老百姓没有饭吃,他不能饿死,还要重演李自成起义,推翻你这个清朝政权。所以黄河和漕运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个黄河的问题,是摆在康熙面前严肃的一个政治问题,治国问题。

康熙这个时候把三藩叛乱平定了,台湾也统一了,他可以集中精力来处理黄河问题。治理黄河很多事情要做,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但是康熙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抓重点,农村叫做“抓牛鼻子”,牵着牛鼻子,这个牛就跟你走了,康熙治河重点抓什么?抓人才,抓人。

解说:自明末清初,到康熙亲政的这个时候,中国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与动荡,在连年的征战中此前历朝历代,治理黄河的成果都被毁坏殆尽。此时的黄河水患问题已经是积重难返,成为了当时极为棘手的一道难题,朝中大臣们对此避之不及,根本没有人愿意揽这个苦差事。那么康熙皇帝究竟能够派出怎样一个人,这个人能够解决这个当时谁都不敢碰的难题吗?

我要讲第二个题目,是重用鞍辅。康熙治河,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事情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我们不能都讲,我就重点讲康熙重用靳辅治理黄河的事情。靳辅,这个人是1633年生,1692年故去的。他老家是辽东人,现在辽宁。他父亲在清入关以前就随了清,所以清军从龙入关的时候,他父亲就进了关。顺治的时候他就做事情了。靳辅在北京做礼部待朗三品官,外放到安徽做巡府,二品,他当然高兴了,升了官了,就从北京出发,往安徽走。走邯郸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故事,这故事就是陈潢的故事。

我把陈潢简单介绍一下,陈潢是1637年生,才活了52岁,1688年死。他是浙江杭州人,人很聪明,就到北京来考试,考试一次不成落第了,又考试一次不成还落第了,再考试一次不成还落第,都40岁了。40岁一个落魄的寒儒,穷儒就到了邯郸,住哪儿呢?住吕翁祠,住在破庙里,破庙他就喝点酒,半醒半醉对着庙里白的墙壁挥笔写了一首诗,“四十年中公与候,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四句,头一句好懂,四十年中公与候,我都40岁了想做公啊,做候啊,公候在清朝算极品,内阁大学士算一品,公候极品,在一品之上,没有品了。四十年中公与候,他就想做公与候。虽然梦想也风流,我是做梦,想做公候,但是梦是梦,我也风流一下,梦中风流一下。我今落魄邯郸道,公候不成一场梦,黄梁梦,落魄在邯郸这个地方,我就一个愿望,要替先生借枕头。我理解,就是我可以做一个幕客,谁要用我的话我把你事业做好。

很巧,靳辅走到这儿,靳辅知道这事,一看这首诗很惊讶,人才呀,人才呀,就约见了陈潢。因为靳辅人家是三品往上升,升到二品了,喝点酒钱还是有的,请陈潢喝酒。两个人谈论甚欢,相见恨晚,陈潢也很高兴觉得遇到知已了,士为知已者死啊,遇到知已了。这样他就跟着靳辅,到了安徽上任。上任不久康熙皇帝就命令靳辅说你别做安徽巡府了,你做河道总督,就是管黄河的最高管河道总督。

靳辅就有点犹豫,前任河道总督王光裕因为治河无功被革职了。那个时候黄河是像一堆乱麻没法治理,靳辅犹豫这个差事我接还是不接啊,接了以后无功获罪,革职,甚至也可以杀头,你黄河没管好,泛滥不杀你头吗?他就犹豫这事就跟陈潢商量,陈潢送了他四句话,第一句话叫“盘根错节以别得器”。你这个斧子利还是钝,盘根错节砍下去,你才能鉴别。第二句话是“河失久治起而任。就是黄河多年没有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你起来,第三句话是“膺斯任者”。担任这个任务,就是河道总督这个任务,第四句话最重要,“非公莫属”。除了你靳辅没有任何人可以承担这个重任。半劝半激,靳辅就同意了。我这个利刃要在盘根错节当中来显示出来。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就走马上任担任河道总督。靳辅怎么办?靳辅就带着陈潢先调查,沿着黄河考察,看到黄河泛滥之后那老百姓有的搭到一个草棚子,半饥半饿艰苦的生活,一面问当地的耆老,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个陈潢是在此之前已经看了很多治河的书,对治河已经有相关研究了,靳辅从前也关心过河务事情,因为他是读书的人,两个人就是商量了治河的方案。史书记载,靳辅给康熙皇帝,一天上八个奏疏提建议黄河怎么治理,康熙当然也很感动了。靳辅治河的方法概括起来说:河运并治,黄河和运河同时治理。统审全局、浚河筑堤,河要疏浚,堤坝要垒起来。束水攻沙,用河水来冲沙。多开引河,多开些疏导。量入为出,就是使这个河水,你流太快也不行,流太慢也不行,要调节这个水量。后人把靳辅治河做了总结一下。

第一条就是束水攻沙。他是学习了明朝一个著名的治河专家叫潘季驯他的经验。潘季驯经验就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筑堤把水拦住了,以水攻沙,水让它流把泥沙尽量冲到入海口那儿。第二条他的经验就是修筑遥堤。黄河有主堤水在里面流,那一旦雨大了河堤决了怎么办?他就在主提外面大约三四里地再修一个遥堤,那里头那堤假如决口的话外面还有堤,还可以把它护着,这是靳辅一个贡献。还有第三条,就是:新开中河,中间的中,中河,我这儿解释一下。这是漕运这个运河有一段是利用黄河,运粮的船是在黄河里走。黄河泥沙又大,水流湍急又有波涛,而且还是逆着河走,这一个船大约二十多个纤夫拉着,一天才走个二三十里路,非常不方便。靳辅和陈潢商量开中河,就是从淮阴到邳县大约有三百里地,这条河是人工河,运河。这一段中河漕船不从黄河走,从中河里走,这水就平静了也没有那么汹涌波涛了,也让它顺流走,也用不着拉纤了,这是一个大的贡献。   

解说:虽然靳辅在治理黄河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当时这样一个庞大的治理工程从来就不会仅仅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在这其中蕴藏着复杂的政治变局。而就在靳辅在黄河大堤上奔走,治理黄河水患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危险正在悄然逼近。那么,治河工作出色的靳辅应当受到嘉奖才对,怎么会有危险?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靳辅这么杰出的治河专家,我给他算了算身历五场磨难,我叫做靳辅五劫,五场劫难。我先说第一场,第一劫,自请处分。康熙十六年接任做河道总督到康熙二十年了,经过三四年的时间了治理黄河没有明显成果,所以吏部的官员就说靳辅不行,政绩不突出要革职,报到康熙那儿了。康熙怎么办?康熙一个办法就是革职,给你三四年的时间了你没有明显的成果,当然要革你职,换别人了。了解了一下,靳辅说,原来的基础太差,我调查研究整理整理要点时间,治理方案大概需要四年以后逐渐看成果。康熙这个时候还算英明,康熙没有接受吏部和监察官员的意见,就是继续任用靳辅,说你也不用自请处分,你还接着做河道总督,靳辅逃过了第一劫。

接着就是第二劫。第二劫,遇到攻击。有一个官官也不大,候补布政使相当于代副省长都不够,候补,这个人为了表功吧就上了一个奏章给康熙皇帝。列出靳辅24条罪状,得了吗?24条。要罢他的官,追查责任。康熙怎么办?康熙就派了一个大臣,带了这个崔维雅,说你跟他一块儿去到现场核实这24条,就见到靳辅一条一条核实。靳辅说我这个治河眼看就要有成效了,你现在革我职前功尽弃,再容我一点时间就看见效果了,当面和这个崔维雅来进行辩驳。其实这崔维雅纯属不实之辞,回来又奏报康熙皇帝,皇帝说再给他时间让他接着做。

第三劫,靳于分歧。就是靳辅和于成龙的分歧,于成龙官也大,这个厉害了,那个崔维雅才是个候补布政使,于成龙这时候官巡府了,他们俩分歧在什么地方呢?分歧这个黄河上游这个决口问题解决了,从长远来看怎么办?长远看于成龙的意思就在入海口的地方疏浚,挖深,这样河水快点下去。靳辅说不行要加堤,把黄河河堤加高。靳辅说你水黄河入海口挖的太深海水倒灌,灌到黄河里,不行。还有一个争议,就是原来黄河泛滥很多变成荒地了,现在黄河入了轨道了,那些荒地就可以重新耕种了,而且变成肥沃的土地了,那土地怎么办?靳辅意见把它给卖了,卖的钱修河。于成龙说不行,给当地那些富豪,这当然意见很尖锐了。又到康熙这儿来了,如果是于成龙的意见被康熙接受那靳辅就要被罢官了。康熙还挺慎重,过去我讲过,先在朝廷会议讨论,又把于成龙和靳辅到御前,俩人辩论,互相辩论,康熙不表态,听理由。康熙还派人下去调查到底采取哪个方案?康熙还找在北京,家在黄河两岸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最后康熙做了一个结论,就是用于成龙担任河道总督,罢靳辅的官。

第四劫,靳辅免职。靳辅免职有个连带作用,他那个陈潢也跟着免职了,而且下令把陈潢押解到北京追查责任。陈潢是一介书生,从那首诗来看这个人是有豪气也有壮气,他不能忍受这种耻辱。我没日没夜地在黄河岸上吃,黄河岸上住,和民工摸爬滚打来治理黄河,黄河现在治理有成绩了,河归故道,黄河入故道流到大海,把我给抓起来。但是押着你到北京你也不能不来,到北京关起来连气带急就气死了。死后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张蔼生,就把陈潢生前写的黄河的一些文章,整理到一块儿,叫《河防述言》,后来给了靳辅。后来靳辅把他的治河的东西献给康熙皇帝,就把陈潢这个附在书的后面。康熙皇帝批准出了书,叫《治河方略》,把陈潢这个《河防述言》附在后面。所以陈潢的治河的理论和著述和贡献就得以传世。

第五劫:因病而死。康熙又南巡,又视察黄河,问这个于成龙说你治河还有成绩,现在我问你当年你和靳辅俩有争论,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再回过头看是你的意见正确,还是靳辅的意见正确?于成龙还算老实,于成龙说奏报圣上,当年我认为我的意见正确,靳辅的意见不正确,我到了现场执行起来看还是靳辅的意见正确,我是按照靳辅的办法来治理黄河所以才有今天的成绩。巨有罪,说我有罪。

康熙在南巡的时候,就见了江南的父老、绅士和官员,一致称赞靳辅是好官,甚至能和一些民工一起来治理黄河,日夜操劳、不顾家眷而且分文不贪,颂声一片,就是赞扬声一片。康熙就觉得当时对靳辅处理不妥当,立即决定靳辅官复原职,还继续做河道总督,让他来。靳辅来了以后,长期的心里不舒畅加上其它的原因很快就死了,死的时候是60岁。

所以我说靳辅是我们中国治理黄河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对治理黄河理论上、实践上都有重大贡献。所以我说靳辅是治河的能巨、名巨、功巨、廉巨,廉洁那“廉”。靳辅治理黄河,黄河30年没有大的泛滥和灾害,成绩是很大的。 

解说:康熙皇帝任用靳辅这样的治水官员,解决了百年来黄河水患不断的难题,也为此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而在这其中,康熙皇帝作为这样一个庞大复杂国家工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他在幕后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那么,在康熙皇帝运筹帷幄的背后,究竟有哪些独到的做事方法和待人处事的经验会对今天的我们有所借鉴呢?   

重要经验。我想康熙皇帝治理黄河我总结重要有三条经验:第一,亲理河务。亲自处理黄河事务,我讲几个故事。

第一,树有根,水有源啊,黄河源头是个什么样子?泥沙怎么来的啊?你不能这儿决口堵这儿,那儿决口堵那儿,你不从根本上治理是不可以的。康熙派他的侍卫叫拉锡考察黄河,探黄河的河源一直到星宿海,一边走,一面考查一面画图。回来以后,康熙找人把他记录画成黄河图。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踏查而绘成的黄河图。

第二个例子南下巡河。就是康熙一次一次南下巡视黄河,黄河这个地方它最出问题的地方就是清口,就是现在的江苏淮阴,运河跟这儿过,淮河、黄河三个河在这儿交汇。我去看过这个地方,这个淮河我看的时候,很巧在治理淮河,因为淮河一泛滥影响黄河,影响运河。那天是多少?是60里地一个工地,我从中间穿过。夜里头他们告诉我是60万人挑灯夜战,挖那个河床。地上的灯和天上的星星互助交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非常状观的景况。

康熙作为一个皇帝亲自到工地,坐着小船视察黄河的情况,找当地人谈话了解河患的情况,研究治理的办法。后来黄河也治理的比较好了,那时候河道总督叫张鹏翮给康熙上了一个奏章,说您对治河很有研究,有很多的上谕,应该把它编成一本书然后子孙万世传下去,都按您那办法治河。康熙看着这奏疏之后不高兴,批评了张鹏翮。康熙说“前代治河之书,无不翻阅,泛论虽易,实行则难”,泛泛讨论容易,真正做起来难。“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不能出书,不能出我康熙治河的文选。后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时间,具体情况来治河,古代人只可以做参考,表现了一种可贵的科学态度。

解说:在前面的讲述中多次提到了康熙皇帝用人的独到之处,也正是因为他用人的得当,才使得此前极具其危险的黄河水患得以缓解。那么,在这一方面康熙皇帝究竟又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第二,慎重用人。靳辅碰到五劫,五次劫难,有四次是康熙保护他,但是有一次康熙把他免职了,可贵之处不是免他职,作为皇帝来说来回决策免职也是正常的,可贵是康熙自己做了自我批评。他说:前革职属过,从前革了靳辅的职,有过错,过错是谁的?谁免的?你康熙免的,别人能免吗?言外就是我的过错啊,这是当众承认的,于是下令靳辅官复原职。我说做一个君王肯用一个人,当用错的时候又肯于承认错误,用人不难,用错了又承认错误,而且把他官复原职这个难,作为一个君王更难。他也有面子,皇帝也有面子,我可用的人多了。所以做一个君王事情千条万条,最重要第一条就是用人,用人得当事情就比较顺利地做,用人不当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天启帝用了魏忠贤就乱了天下,这是历史的教训。康熙用了靳辅,治河大有成效,这是历史的经验。

第三,慎待争议。你大政方针,国家政策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见,因为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意见,康熙治河也是这样子。你河淤出的地是卖了还是给当地的富豪,当然不一样了,富豪就想很快得到这个地,某一些人得到利益必然损害另外一些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你康熙怎么办?康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碰到争议的时候不是一拍桌子就这么定了,没有。那个大的争议前后争论大约一年的时间,他先派他身边的一个侍讲,半个老师吧,我听听你的意见怎么办?表示个意见,他还说不行。江南新来了一个大官到北京述职,他又跟他征求征求他的意见,我听听你的意见怎么办?完了,他派大官到当地去征求当地的意见怎么样?还不定。完了把对立双方请到御前,他坐这儿两方辩论,各说各的理由,还不能定。朝廷会议讨论,讨论,讨论完了以后把意见集中他那儿。几上几下,反反复复,前后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最后再拍板,事情这么做。重大决策慎之又慎这是康熙治河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总之,康熙治河留下了很多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