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NSYS接触分析中的接触刚度研究

 Esniper 2017-05-06
背景

ANSYS具体强大的接触非线性分析功能,但是在使用时会发现,关于非线性接触的设置选项有很多,很多时候才有默认就可以进行求解,但是对于某些比较关键的参数选项,还是需要深入的了解其主要作用,本文就基于ANSYS Workbench实例研究接触刚度对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及收敛性的影响。

1
问题描述

为研究接触刚度对结果收敛性的影响,建立接触分析用2D几何模型,其中下板为刚性体平板,施加固定约束,上板柔性体,底面为圆弧,上板承受到竖直向下的5MPa压力载荷。该几何模型为2D轴对称模型。

材料:两板都为默认的线弹性结构钢。


2
分析步骤

1)      建立静力分析项目流程;


2)      材料属性设置;



3)      导入几何模型:高亮显示 “Geometry” 并参考细节窗口来确认模型为 2D 轴对称。



4)      建立接触连接,其中:接触区域设置 Normal Stiffness 为“Manual”,定义 Normal Stiffness Factor 为1e-002;使用无摩擦接触,修正拉格朗日方程,取消刚度更新。



5)      划分网格:对接触位置局部加密。



6)      施加约束与载荷:下板施加固定约束,上板最上面施加5MPa压力。



7)      分析设置:

Auto Time Stepping = ON;

Initial Substeps = 10; Min Substeps = 5;Max Substeps = 100

Large Deflection = ON



8)      求解,观察迭代情况。



9)      查看后处理结果:总体位移,接触压力,接触渗透等。




10)   多种设置计算

调整Normal Stiffness Factor(FKN),使FKN=0.1,1,10,100。从新进行计算,记录下每种情况下的总变形值、接触压力值、渗透值以及所用迭代次数。


另外还可进行以下计算,并记录其计算值:

(a)  在FKN=100情况下,打开自动刚度更新,计算此时各项数值;

(b)  调整接触方程为Normal Lagrange,计算此时各项数值。

整理计算数值见下表。



3
结论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随着刚度增加,接触渗透减少,而最大接触压力变大,并且还会发现,随着刚度的增加,通常计算会需要更多的迭代次数和更长的运行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自动刚度更新后,FKN=100情况下,计算需要的迭代次数减少,说明自动刚度更新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好的影响。


从表中数值还可以看出,不管刚度值是多少,结构的总位移改变很小。这一点在工程使用中需要引起注意,如果接触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采用程序默认的接触设置进行求解是可以实现的。


在工程实际中,指定一个正确的或合适的接触刚度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它与求解精度和求解时间都相关。在工程实际中,总是需要在结果质量 (精度) 和耗费(运行时间)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关于我们

公司:恩硕科技-ANSYS亚太区最佳合作伙伴

网站:www.aonesoft.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