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孜孜不倦的追求

 先下手为强mqa2 2017-05-06

樊五荣家以及他亲笔题名的“和正”二字

在井陉县西南部深山区天长镇小龙窝村,生活着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他叫樊五荣,男,现年82岁,中共党员。这位土生土长、普普通通的老农民,用他执着的信念和坚持不懈诠释了人性之美与人生的最高价值,用他的平凡行动演绎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他的事迹,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传为佳话。

樊五荣老人近照

樊五荣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铁路中专学校,分配至广西柳州铁路局工作。他家弟兄五个,他排行老五,其余4个哥哥均在本村务农。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樊五荣同志毅然放弃优越的公薪工作回到老家小龙窝村,与乡亲们同甘苦共患难,为村建设出力献策。曾连续多次被村民力举在村委会工作,在村内口碑甚好。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樊五荣同志在村西307国道旁盖起一座饭店,亲笔题名 “农家饭铺”,同期周边饭店6、7家,只有他的饭店价格最低,他本着遵纪守法、薄利多销、文明经商的经营原则,热情服务大众,来这里吃饭的顾客络绎不绝。

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大背景下,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利益诱惑所动。当年拉煤的汽车都属公家车队,司机到饭店随便卸了公家的煤自己白吃一顿饭。樊五荣对于这种非法交易的不义之财,婉言谢绝:你是给公家开车的,我不给你找麻烦,你也别让我为难。而后,全村的饭店相继关门,只有他家的一直生意兴隆。

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不为名利所困,不投机取巧。为人处世,堂堂正正,脚踏实地,这就是他一生做人的准则!

1989年他的老伴突患脑中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不拖累子女,他关掉经营红火的饭店,一人默默承担起照顾老伴的任务。为了给妻子做可口的饭菜,原本不会做饭的他,认真学习厨艺,一日三餐,一口口喂给老伴,换洗衣服,擦洗身体,没事的时候与老伴回忆曾经的美好往事,给老伴排解病痛的寂寞与烦恼,增强生活的信心,生活逐渐被他安排的井然有序。就这样,他用爱心与耐心,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伴28个春秋,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伴奇迹般的可以下床扶墙壁轻微走动,中风的病从未再犯。老伴高兴地逢人便说:是老伴给了我生活的希望,他是我的生命与依靠。如有来生我愿再做他的妻子,加倍报答丈夫近30年来日夜为我的付出与牺牲。

樊五荣老人笔架以及部分作品

樊五荣同志一生喜欢读书,酷爱书法,注重修养。他写的毛笔字,公正端庄,苍劲有力!字如其人,对子女教育时,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秉承樊氏先祖耕读为本的良好家风。他将自己的人生体会用小楷书写成长达200字的“传家”装裱后,让儿女们挂在自己家中,时常对照自检,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这种良好家风的影响着后辈儿孙,他的孙女在菲律宾孔子学院任汉语国学教授,孙子则准备考研。

“传家”家训

2008年小龙窝村被河北省授予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位老人萌发了写村史的念头,他感念:“自己已70多岁,余生无几,我还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呢?”由于年岁已高,视力下滑,为了方便整理、记忆,加快写作速度,儿女们专门给他配备了电脑、写字板,从头学习打字、汉语拼音。历时7年,在孩子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不论严寒酷暑,雨雪风霜,路滑泥泞,为力争数据准确和事件完整,老人拄着拐杖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街巷里,四处走访核实。为了能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强撑着夜以继日的收集资料,反复琢磨,精心整理,自费投资近3万余元,终于在2014年《记忆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小龙窝》一书正式刊印出版,无偿奉献于乡亲。同时,长达5万余字的樊氏家谱也已基本撰写完成。

《记忆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小龙窝》

笔者满怀敬仰,专程登门拜访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他说:“我只是将深爱的家乡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民俗、古迹、历史、名人、事迹进行了分类整理,也不称其为史书与村志。所有这些,只是希望村里的年轻人能够继承和发扬樊氏先人勤劳善良,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及修身治家的中华优良传统,让这不该遗忘的集体记忆世代传承发扬,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国家为家乡多做贡献。”

多么言近旨远、语重心长的话语,多么无私宽广的家国情怀!这位老人的名字将注定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小龙窝紧紧连在一起,他感人的事迹也必将激励樊氏后人,成为大家永远学习的榜样。

(杜建文 通讯员 樊玉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