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者》卷首语和开场白集锦

 采桑子采桑子平 2017-05-06

朗读者》中的开场白可以这样来评价:教科书级开场白,流畅的文字直击人灵魂深处,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还可以丰富中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

  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好文、好句读得多,积累得多,思维才能拓展,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文采横溢!

  那么下面,就将第一至九期《朗读者》的开场白梳理一下,做个收藏吧。
 
 
 

节目卷首语: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节目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董卿。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节目中间插播: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陪伴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的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

  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以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节目开场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那么,下面,我们有请第一位嘉宾……

  《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选择

  节目卷首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选择。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朗读者》第四期主题词——礼物

 
 
 
 
 

节目卷首语: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第四期开始之前,《朗读者》还录了一段花絮。

 
 
 

董卿说:

  二十一年,似乎应该到了一定的时候,我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做一档自己想要做的节目。

  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让我懂得了我们不只是靠吃饭活着,除了吃饭,我们还需要别的东西来滋养我们,让自己成长、壮大,变得更加完美。

  阅读是为了让我们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牧羊人的奇幻之旅》里面有句话:当你真心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第一次

 
 
 

节目卷首语:

  我们这期的主题词是第一次,人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

  就像这次记忆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像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请女朋友去吃饭。

  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一场音乐会,但是他为这一天等了三十年。

  王学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当导演了,可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

  这都是非常宝贵而难忘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

  所以说,如果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节目开场白:

  我们今天这一期的节目的主题词是“第一次”。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朗读者》第六期主题词——眼泪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我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比如说眼泪。

  这期节目当中,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说:她过去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导演陆川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的演员,这一次在我们的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

  节目开场白:

  我们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眼泪。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

  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

  那今天,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词——告别

 
 
 
 

节目卷首语: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

  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

  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

  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节目开场白: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同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朗读者》第八期主题词——遇见
 
 
 
 

节目卷首语: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节目开场白:

  本期《朗读者》的主题词是——勇气。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

  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在本期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词——家
 
 
 
 

节目卷首语:

  家是什么?

  家是灵魂栖息的彼岸,是心灵停泊的港湾;

  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挫折痛苦后的温暖。

  倦鸟归林是家、鱼翔浅底是家、落叶归根是家,

  每个生命都有归宿,每个家庭都有不同。

  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不同的“家”,看家里的知冷知暖,庭前的云卷云舒。

  节目开场白: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纽带,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让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

  【素材解读】

  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朗读者》的意义所在。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适用话题】

  正能量 传递的精神 朗读背后传递情感 文字之美难以抗拒

  用饱满的真情吸引人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 用优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

  【素材锐评】

  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朗读者》第二期的主题是“陪伴”。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支持、陪伴被学校开除的郑渊洁搞文学创作,他们父子两人深情朗读郑渊洁的作品《父与子》。著名播音员乔榛的夫人唐国妹,陪伴他度过心梗脑梗、罹患癌症等危难期,夫妻深情朗诵《我愿意是急流》。饲养员林兆铭一个人静心陪伴300多种动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他朗读的是《瓦尔登湖》……他们用真心的陪伴,诠释了情感的纯粹,让人泪流不止。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应该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用饱满的真情吸引人。著名翻译家傅雷说,真诚真情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文化娱乐节目的每一个桥段、构思、实施方案,需要宏观构想,更要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才能和观众达成内心的连接和共鸣。就像《朗读者》,不搞虚张声势的豪华阵容,不搞刺激眼球的惊险场面,不搞矫揉造作的撒娇卖萌,而是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展现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诚故事、温馨感情。因为情感真,有温度,却能不喧哗,自有声,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发出通知,要求电视文化节目要“丰富思想内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是的,文化娱乐节目仅仅搞一些肤浅庸俗效应是不够的,还应该让观众有精神和道德收获:既要重视愉悦程度,也要重视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启迪程度和精神发展指数。就像《朗读者》,朗读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诗文,给人带来画面愉悦,也让受众得到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娱乐节目成为人们的文化伙伴、精神导师,当然就会受欢迎。

  用优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当下,见多识广的观众们的文化需求已提高很多,对娱乐化崇拜、靠明星拉动收视率、噱头效应、过分刺激等,已有了厌倦的情绪。观众需求变了,节目品位当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应该为娱乐节目注入文化内涵、书卷气。或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或者从古典诗文中寻找元素,或者从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寻找突破口等,将优雅厚重、清新脱俗、富有特色的节目推给公众,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就会有更好的视听效应。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今天的《朗读者》,都具有这种优雅的文化品位,这也是节目受欢迎的主因。

  《朗读者》等人文节目缘何只是清流?

  见字如面,在聊天视频已如此昌盛的时代里渐渐消亡,如同诗句里的行人与车马。商业社会里的人们行色匆匆,不消说停下来想想“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发新年贺词也都是千人一面,都太忙了。从黑龙江电视台推出的《见字如面》到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赛》,再到最近颇受关注的《朗读者》,这些节目终于让浮躁的电视圈有了些从容与雅致。

  一档好的人文节目,制作起来需要小火慢炖,有点手艺人的定力;观众呢,能够看完后咂吧出点味道,引起些思考的欲望。比如《见字如面》选取了远到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近到宝岛歌后邓丽君的手信,一封信、一只麦克风、一个朗读的人、一群安静的听众,一幅幅逼真的历史场景就被演员们的声音再现,还顺手营造出一种深邃的禅意。与其说这些人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者,不如说历史就是由这些个体回忆所构成的,这些年崔永元的“口述历史”是出于保护微观历史的初衷,但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连接尚显薄弱,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见字如面》做了一个很不错的示范。

  而在《朗读者》中,在嘉宾朗读之前都会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这段讲述的经历与随后朗读的文章均有联系,像是把另一档央视文化节目《开讲啦》与《见字如面》揉到了一起。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让观众看到名人平凡可亲的侧影,而让普通个体展现出不平凡的人生,世界小姐冠军张梓琳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希望借此对女儿说“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一对结婚26年的普通夫妇,妻子说了一句“我想要一个花园”,丈夫就变卖家产,送给她一片花海,他们朗读朱生豪的情书“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爱你”。

  汪峰在歌里唱着“至少有十首歌曾给我安慰”,同理,总有一本书能够让你暂时消除了戾气、浮躁与焦虑,像撇开油锅中的层层肥脂,只剩下一个清澈见底的灵魂。

  三档人文类节目的兴起,也让乐观者觉得:是不是也说明大家伙儿终于厌倦了综艺爆米花,纷纷改吃有营养的文化食粮了呢?国内的人文节目并非近期才兴起的,十年前《百家讲坛》就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人,且现在仍在中央十套定时定点的出现,只是关注度大不如从前,若不是央视并不把收视率放在考核首位,《百家讲坛》怕是早和凤凰卫视曾经的招牌节目《开卷八分钟》一样无疾而终了。不用说以后,就是当下这些人文类节目的热播也是相对的——在腾讯视频中,《见字如面》的播出量为340多万次,而其他随便一档真人秀的播出量都远远超过这档口碑上佳的节目。还是那句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况且三档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还远远算不上革命,要不然大家伙儿要称《朗读者》们为“清流”而不是“主流”呢?

  如同GDP增长太快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人在追求成功路上狂奔也会丢失很多东西,而在岁月的长河中与一本书、一首诗、一封手札相遇,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茫然与困惑并非多么独特,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正在那里等你,相谈甚欢,一见如故——从这儿来讲,《见字如面》与《朗读者》给予人们不是知识而是启迪。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资源     网络    收藏      桑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