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个热点看清2017年传媒趋势 | 丁俊杰

 颐源书屋 2017-05-06

本文整理自第九届中国传媒趋势论坛主题演讲

丁俊杰:《变化还是异化——2017传媒趋势谈》

关注本公众号并回复“趋势1”即可获得演讲PPT

丁俊杰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中国广告研究院院长、《媒介》杂志总编辑


━━━━━━

 热点问题一 

 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

凭借力的是“好风”还是“妖风”?


一、人口红利消失,下半场避无可避

之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口红利,不管是早期PC网民的迅速增加,还是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激增,都多少依靠了这个红利。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7.31亿,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仅提升2.9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长率趋于稳定。

我国网民规模在经历近10年的快速增长后,互联网赖以生存的人口红利已逐渐消失。

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渠道获客成本增高;渠道获客成本增高,必然转移给下游的App,导致App运营成本增高;APP运营成本高,转移给VC的同时,也对APP的模式进行分化;刚要转移到VC资本头上的时候,资本方却在这同时宣布资本寒潮来了,烧钱和输血终止。互联网上半场的链条走到这里,必然转向下半场。

二、好风凭借力:移动互联网的变革力

那么,不再瞄准人口红利之下的流量,互联网下半场的风口又会在哪里呢?

1、重塑实体经济的产业链:出行、旅游、金融、快消、餐饮——一切都在移动化、媒体化、产品化

出行、金融、旅游等都是现在较为热门的融合领域。以出行领域为例。2016年8月,脱离了人口红利的共享出行价格激战最终以滴滴收购Uber升级为独角兽收场。紧接而来的共享单车热潮,共30余家正入局竞争。同时,大约20家共享汽车公司也逐渐进入用户视线。

可见,中国互联网在与实体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正在朝着细分需求纵深延伸,为实体经济提供的纵深链接在需求延展层面、产品创新层面、企业合作层面、资本渗透层面的更多可能。

2、更彻底的传播版图搭建:声音、图文、视频重构——最传统的传播形态也将面目全非

现在的户外可能是最具科技感的媒体之一。分众传媒在过去一年提出了云、屏、端三维联动分四步走的“生活圈媒体”生态体系,还积极与阿里巴巴、百度、360等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将电梯场景中的线上线下数据打通,通过楼栋人群的消费偏好、出行习惯、搜索内容等大数据的分析归类,为每栋楼建立偏好指数并贴上标签,用于更精密、科学的广告投放。在硬件上,分众传媒自2016年12月起,正把北上广深四城3.5万台液晶屏替换为融入支付、互动等技术的智慧终端,以互动增强广告与用户间的黏度。

当下的广播可能是最具活力的媒体之一。传统广播的内容形态正在向“短音频”发展:从2016年下半年起SMG旗下东方广播中心便正式推进短音频战略,从直播流节目中提取亮点包装成3-10分钟的短音频,并打上可进行搜索的“分类”与“标签”,将其投放至APP、微信、微博等各网络平台,每天生产500条短音频,分发到一批短音频产品上。和“短音频”类似,现在火热的“短视频”实际上就是视频移动化的产物,BAT也终于坐不住先后入局。

三、搭载人工智能的创新力:人类世界的前进方向——所有媒体巨头都在抓住万物互联的AI窗口

现在我们经常能听到“人工智能”的关键词,亚马逊的Echo、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Google的无人车等等。可见人工智能在一些实体经济领域里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从功能、成熟度来讲,人工智能在下半场中已经可见、可视、可猜测。

四、妖风让人疯狂:新形态的传播发展速度迅猛,然而也会带来媒体乱局

一个社交账号可能就是一个媒体。目前自媒体当中,63.4%是微信自媒体、19.3%是微博自媒体、3.8%是头条自媒体、13.5%是其他形式的自媒体。社交和媒体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小。另外直播也是移动互联网状态下的新热点。但不见得“热门的直播”就是“优质的内容”。

总结性观点:

当下的直播还处在野蛮生长阶段。

正如冷淞所说:大部分直播就是无聊的人在播,无耻无知的人在看,稍微有一点点涉及到互动感,要升级成为“内容”,整体来说还是噱头大过实际带来的效益。

━━━━━━

 热点问题二 

 媒介融合进入纵深阶段,

是假性融合还是成就新主流媒体?


一、主流的媒体,必然是融合的媒体,但融合不是花架子

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改革的过程,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难言进入新媒体的语境。但媒体融合不应止步于技术创新,应该看到技术的背后是人和制度,更深层的创新还是制度创新。融合发展不是在原有框架下修修补补、调整增删,也不是拉一支队伍、成立几个新部门、推出几个新媒体产品这样简单的事情,仅凭互联网 、中央厨房等几个概念是无法实现纵深性的融合的。主流媒体真正的融合发展是要推动媒体资源的全面融合,再造媒体运营的流程和战略,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变革。

二、什么样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

1、腾讯:“泛娱乐”战略

自2011年程武提出“泛娱乐”构思,经过几年从公司架构到产业布局的积累,目前腾讯“泛娱乐”战略已涵盖了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领域,并在各领域互通有无。如腾讯影业在去年开机制作的首档电视剧《择天记》,剧本便出自腾讯文学内容。现在更由“泛娱乐”升级为“创意者经济”,其实便是腾讯立足于多领域的优质内容,在生产、分发、经营各方面都足够扁平化的另一种表达。

2、阿里:大文娱板块

阿里则是以影视为核心,提出了“大文娱板块”的概念。以收购、或重组、或合并,涵盖了最热门的娱乐消费形态。阿里还将大文娱板块带来的用户兴趣数据与阿里电商产生的用户消费数据打通,为两者的投资、开发、招商、宣推、运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更体现了纵深融合的。

3、相比互联网媒体,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还有较大的差异。

传统媒体的融合多半是面上的融合,所以很容易失败。而互联网媒体融合是一种更加深入的方式,技术、产品、业务、架构、资本各个层面的融合,所以一旦成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力,成为我们所说的“媒体巨头”的形态。认识到这一点的传统媒体,应当积极向互联网媒体取经,赢取媒介纵身融合阶段剩余的机会。

三、完全没有可复制的融合道路可走

融合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探讨,没有完全可复制的融合道路可走。美国CNN的融合架构堪称传统媒体的范例,但并不能为我们所用。因为没有任何两家的模式会完全相同。抓住某一个概念和套路蜂拥而上毫无疑问不会成功的。

总结性观点:

变化:必须重新界定主流媒体

异化:“概念”无法拯救媒体融合。玩概念玩不出媒体融合的有效之路、发展之路和未来之路。

━━━━━━

 热点问题三 

 内容为王VS渠道为王的争论,

新媒体真的只是有渠道吗?


一、IP已经是传媒产业的兵家必争

IP从提出至今,热度只增不减。IP的热炒折射的是优质内容的“荒芜”。优质内容的生产速度,跟不上渠道对内容的需求速度。

1、文学类IP交易价格飞涨,原作者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一些“超级IP”项目被炒至千万级别,个别作家的作品甚至还未写完就已经被预定。2016年唐家三少《斗罗大陆3》以1.1亿元版税收入四度蝉联网络作家富豪榜冠军。

2、游戏行业的IP也是炙手可热。

根据灼识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IP行业蓝皮书》,我国游戏IP的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7.4%,预计还会进一步增长,在2020年达到188.7亿元左右。游戏厂商动辄耗费百万、千万元购买正版IP授权。

完美世界收购百度阅读的交易也在2016尘埃落定。百度不仅将纵横中文网卖换给完美世界,还打包了旗下包熊猫看书、百度书城和游戏影视等一批相关业务,交易价格也从三年前的1.915亿元人民币变成了现在的10亿元。出手阔绰的完美世界表示,价格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希望百度文学为完美世界输送一批有质量的IP,为影游互动打下基础。

阿里游戏于2017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将10亿元专项资金投资于游戏IP,并与阿里文学、阿里影业、优酷联手推出“IP裂变计划”。这是阿里面对游戏IP资源匮乏、价格高、海外IP授权门槛高等问题做出的及时调整。

二、媒体产业自制内容的趋势,折射的是媒体对于内容占有权的重视

过去一年,视频网站的自制内容屡屡出现爆款。到2016年年底,网络自制剧年产量将超过2000集,若加上往年的存量,整体市场规模可能突破5000集,比2009年增长近250倍。事实上不仅自制剧井喷,去年各大媒体平台还推出各项UGC培育计划,以求以数量庞大的UGC内容中挖掘更多内容IP的潜力。

1、BAT无一不在布局各种形态、渠道的自制内容

去年3月,腾讯斥2亿补贴推出“芒种计划”,至今年继续升级,在企鹅媒体平台发布“芒种计划2.0”,进一步为UGC内容培育提供渠道和资金的支持。去年4月,阿里旗下的UC浏览器推出UC订阅号,以“媒体赋能计划”“W ”量子计划,推动内容提供商在自己的渠道上向内容服务商转变,让零散的自媒体像在淘宝、天猫一样拥有自己的“内容店铺”,当中也透露出内容变现的瞻望。去年6月,百度推出百家号,为UCG提供自己在百度搜索和手百上的强势渠道流量,据报道推出4个月里,已有注册用户就10万余,32位作者收入超过1万,并预计在今年向内容生产者分成100亿。

2、互联网的二级梯度以及黑马也在培育内容

无论是BAT争相推出的培育计划,还是今日头条的“千人万元”补贴计划、一点资讯的“创作者独享”政策等,都是以自身的“平台渠道流量 内容变现分成 补贴收益”来圈地一批优质UGC。媒体平台的慷慨解囊,实际是对整个盘子中为数不多的优质内容占有权的饥渴。

3、“内容银行”概念落地反映的是内容交易市场的成熟发展

以目前的形式来看,无论是对IP的抢夺,还是对UGC的圈地,都显示出渠道的数量极其庞大,但是优质内容的数量却相对较少。内容与渠道之争,似乎是内容的卖方市场。但内容版权交易这块是混沌的,一哄而上的疯抢背后难免乱象丛生。如何让双方实现双赢,让优质内容卖出最好价钱,又让渠道平台方能获得最大效益?这亟需一个内容版权评估、交易、竞价的台,为内容提供方和渠道分发方,甚至是上下游涉及的品牌方、投资方等,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让内容版权的商业交易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总结性观点:

变化:内容、渠道、用户在每个时期的重要性不同。

异化:偏废一端、孤注一掷都是盲目的。


━━━━━━

 热点问题四 

 BAT版图生变,

 我们是只看热闹还是谨慎评判?


一、业界说法:BAT三国鼎立已经变成了AT两强相争

从2015年到2016年,八个季度的营收来看,AT二者始终能够保持稳定增长,互相追赶的状态,而B的营收却陷入了增长停滞阶段。业界普遍认为,B、AT分化,中国互联网格局从“三足鼎立”演化为阿里与腾讯的“两极对峙”,AT时代正式到来。

从估值上来看,处于第二档的百度和其他公司,与“AT两极”遥不可及的隔着超过2000亿美元的市值。BAT在体量上已不构成足以相称的三强。如果加上同属阿里系的蚂蚁金服600亿美元估值,阿里已跨入3000亿美元俱乐部;而腾讯也同样进入了全球互联网版图的第一阵营。对照全球互联网公司的巅峰:Google市值5800亿美元、亚马逊市值4000亿美元、facebook市值4000亿美元。中国的AT两极,同时拿到了向“国际互联网三座大山”挑战的资格。

从BAT三家2016年的财报来看,腾讯靠游戏、广告和增值服务盈利561亿元,阿里巴巴则是发挥自身优势,在买买买的移动端争夺上大赚特赚,利润达到681亿元,而百度则因为各类问题只有100亿的利润。虽然百度和腾讯、阿里巴巴已经出现分层,但现在就直接宣判百度出局未免为时尚早。从业务布局来看,BAT三家在国内的布局都比其他公司要更多元和深入。

二、百度押注人工智能,这是一场长期的较量

2016年以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披露152起对外投资或者并购,而三家公司的投资领域分布在本地生活、金融、企业服务、旅游、电商、教育、医疗、娱乐、游戏等领域。其中腾讯投资最活跃,布局最完善的,但相比较而言,由于滴滴、美团等高估值公司都上不了市。只看投资回报的话,百度可能是三家公司中直接获益最多的。虽然百度已经掉队,但我们还尚未在国内市场看到能与BAT一样在各个领域均有所局部的闯关者,并且百度能否依靠人工智能弯道超车也有待继续观察。

1、百度人工智能布局长远、全面

自2014年百度设立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以来,人工智能就渐渐成为百度的战略发展方向。百度对人工智能的布局被李彦宏形容为“堪比工业革命”。围绕百度IDL和百度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百度人工智能已取得了丰富的产出,涉及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开源深度学习平台、开源测算工具、无人车、交互机器人、人工智能操作平台、AR应用平台等。并积极对有前景的人工智能企业进行合作投资。目前来看百度对人工智能的布局最全,最远。

2、阿里人工智能布局与现有产品、业务结合紧密,并正在寻求突破

目前,阿里的人工智能更多地运用在其电商、物流的业务体系内,服务于淘宝天猫、菜鸟网洛、蚂蚁金融等支柱应用。如应用人工智能帮助菜鸟网络在双十一期间预判区域订单,提前布局仓储,提高物流效率。(人工智能成果:人工智能ET、Buy Vr购物升级交互体验、智能仓库机器人总动员、OceanBase金融级数据库、自主大数据平台MaxCompute、AliwareMQ分布式中间件、全新数据中心、飞天操作系统、YunOS万物互联)

上个月,阿里推动“NASA”计划,将着重发力机器学习、芯片、IoT物联网、操作系统和生物识别,眼光直接放在20年后的世界,可见阿里正在跳脱出原有的业务体系,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生产人工智能技术,这也是它DT经济的一次重要延伸。

3、腾讯、人工智能的起步者

相较于前两者,腾讯对人工智能的布局较晚,是一个后起步者。

去年年底,腾讯开始筹建AI Lab,专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正式加入人工智能竞赛。初期提出根据腾讯自身业务,向游戏、内容、社交及工具平台型AI四个应用方向。

总结性观点:

变化:传媒格局实时不同、瞬息万变。

异化:只看眼前的评判是一种数字崇拜

━━━━━━

 热点问题五 

 传媒与资本的博弈,

 享受追捧,也要避免捧杀


一、热钱的进入与资本的寒潮

资本趋利,其表现之一即是对热钱的追逐。以电影行业为例,2015年,《夏洛特烦恼》以5000万元的成本换来了14.41亿元的收入,如此超高的利润使得资本纷纷涉水影视行业,横向兼并、垂直整合及跨界收购不断上演。但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可以说,连续多年增速都保持高增长的中国电影票房,突然在2016年踩了急刹车。

而票房增长的急速下滑也意味着热钱不热,于是资本开始迅速冷却,曾经被资本热烈追捧的龙头股万达院线和华谊兄弟在2016年中估价跌去了一半左右。

在2015年,传媒板块以高涨幅排各大行业的第一位,但2016年表现却一蹶不振。数据显示,2015年A股市场涉及影视相关并购超70多起,涉及资本2000多亿元。但到了2016年,风格突变,各种预期纷纷落空,市场环境发生转变,资本市场中对于传媒板块的并购与融资念上了“紧箍咒”,万达院线、暴风集团、唐德影视等公司的并购动作接连失败。在票房下降,资本退却的背后,则是内容价值低、电影票房造假、电商票补不规范等一系列的市场因素。而从目前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仍旧萎靡不振的状态来看(同期下滑6.6%),2016所面对的挑战,2017同样需要面对。

二、围城内外,进出皆为利往

1、退市与上市

中概股退市浪潮持续至2016年仍然余温不减,二十多家传媒中概股或提出私有化,或达成私有化。其中包括聚美优品、汽车之家等一线的互联网公司,而大多数企业退市的目则都是追逐高估值,回归套利。尽管一边不断有中概股退市,但另外一边,仍然有新上市机构涌现。

2、资本寒冬?不见得

尽管笼罩着所谓的“资本寒冬”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的阴影,但整个传媒行业并购整合的脚步并没有放缓,尤其是互联网领域。2016年,不管是从并购数量还是并购规模来看,互联网行业的并购活跃度都远大于中国整体并购市场,互联网行业的整合继续加速,大额交易也频频出现。

总结性观点:

变化:资本逐利性亘古不变,捧衰皆有成也资本、败也资本、捧也资本、骂也资本。

异化:拜倒于热钱之下沾沾自喜短期成效。但这样是脱离了行业规律、行业本性的。做传媒,应当有传媒价值观,懂得传媒的大道何在,而不要被资本表面牵着走。

━━━━━━

 最终回归点 

  如何预判传媒趋势与走向?


一、紧跟趋势但也规避陷阱

1、陷阱一:无序、无度

媒介发展趋势切忌为了转型而转型,为了升级而升级,为了标题而标题,为了新闻而新闻,没有规律、没有节制。

2、陷阱二:认知混淆

媒介发展的过程还要避免认知混淆。工具是什么、手段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战略是什么,在未来判断趋势当中一定要厘定清楚。

二、用十年眼光看两年发展

真正的方向与趋势,是经过时间和时间的检验,而不是靠风口吹起的。

我们面对传媒行业内层出不穷新热点,也应该保持一种态度:用十年眼光看两年发展,经得住时间的洗礼与沉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