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评弹网

 赵太尉 2017-05-06

       4月30日,中国评弹网创办十七周年座谈会借在苏州沧浪街道召开。本次座谈会,来自评弹界、学术界、文艺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评弹网义工代表踊跃出席,对中国评弹网创办十七年来的历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苏州市文联原主席张澄国、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刘家昌、苏州曲艺家协会主席袁小良、市曲协副主席王池良、中国评弹网创始人之一任康龄、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会长殷德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唐力行、著名评弹艺术家金丽生、上海学林出版社资深编辑周清霖、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孙光圻、以及中国评弹网义工代表和各界代表出席本次座谈会并发言。座谈会由殷德泉主持。


       座谈会上由任康龄先生和殷德泉先生先后介绍了中国评弹网的发展历程。任康龄先生就其参与中国评弹网自2000年创办,至2015年的十五年历史作了回顾,其间有成功的喜悦,也不乏艰难和挫折。中国评弹网创立之初就是本着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关注评弹、宣传评弹,反映评弹界重大活动,介绍中青年演员,传播优秀的评弹书目,推介评弹学术研究成果,披露评弹艺术资料,沟通演员与听众,组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网络,网站的点击量与日俱增,让更多人走近、走进评弹这一优美的江南传统曲艺。任康龄先生同时指出中国评弹网面临着缺乏资金,采编人员老化,义工队伍力量不足等困境。


       2015年7月始,中国评弹网由苏州市曲协、苏州评弹博物馆接手主办,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协会,殷德泉先生介绍了中国评弹网至今的工作情况,总结了这一年10个月的工作历程和成果。新版评弹网开设了评弹新闻、演员之窗、往事愽览、团校馆会、书台前后、信息窗口、文摘集萃、视听赏析、评弹资料等九个板块。中国评弹网的工作得到了评弹爱好者组成的义工队伍的大力支持,也展现中评网工作的新思路新意识。他在阐述了今后工作思路的同时也指出了评弹网的不足之处,如资料发掘不够深入、新作品关注力度不够、文艺评论少、对于评弹博物馆馆藏资料利用率低等,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克服,在现有条件下把中评网工作搞得更好。
       此后,苏州市文联原主席张澄国先生、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著名评弹艺术家金丽生先生等相继发言。


       张澄国先生肯定了中国评弹网的成果,指出要结合评弹博物馆的资源充分利用中国评弹网作为网络平台的优势抓住青年群体,向青年宣传评弹,紧跟时代步伐。
       唐力行教授高度赞扬了中国评弹网对于中外评弹爱好者交流、了解评弹界最新动态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评弹网十七年来所保存的大量评弹艺术资料的珍贵性,特别指出了评弹网应该重视普及评弹理论,帮助演员和听众了解评弹的历史、艺术本体和艺术规律,应该开展必要的艺术评论,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


       孙光圻教授提出中国评弹网要有立足苏州、涵盖中国、放眼世界的空间概念,回顾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时间概念,学术上百花齐放、加强交流,结构上加强媒体渠道多元化。
       金丽生先生建议加强中国评弹网和各评弹艺术团体的联系,在艺术评论上要求真求实,鼓励青年演员的同时进行鞭策,促进评弹艺术更好的发展。


       苏州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评弹网负责人袁小良先生作了总结发言。他对中国评弹网近年发展的成果,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综合各位嘉宾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中国评弹网的发展作了展望。


       本次座谈会充分肯定了中国评弹网创办十七年来对于评弹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更加明晰了中国评弹网保护评弹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旨。与会人员一致表示要竭尽全力办好中国评弹网,并呼吁专家学者和广大评弹爱好者关心、爱护、支持我们的共同家园——中国评弹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