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子建︱用生命镌刻野逸

 逸墨堂268 2017-05-06



用生命镌刻野逸

吴子建篆刻略论





图1 长水司马(附款)


  在篆刻刀法方面,吴子建以'韧'为追求。1971年他在'鱼饮溪堂'边款中说:'运刀之法无他,唯韧而已,若书之逆笔中锋也。子建梦寐求此久矣。' 一个'韧'字可以概括刀石相激的质感,力避甜俗的工艺化倾向,追求金石的古雅趣味。'稚柳'(图2)走刀果敢,大胆逼边,线条苍劲有力,蕴虎虎生威之势。'洋博士国粹派'(图3)文字呈'三二一'布局,惨淡经营,运刀恣肆泼辣,'派'字六根线条错落参差,富于朴拙韵味,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种在安守本分中透出的放荡之意正是篆刻刀法的魅力所在。


图2 稚柳


图3 洋博士国粹派


  费卫东曾撰文说:'他(吴子建)也不喜欢在人前谈起篆刻这个话题,偶尔碰到同好者一定要问些机关诀窍,他只说,无非一个'生'字,有着一种超然技术之外的从容。' 这里的'生'和'韧'跨越四十年而一脉相承,透出吴子建篆刻维持在高超水准的奥秘,求韧尚生而达到劲朴风韵。

  其次,朴拙简澹的纹饰让鸟虫篆充满野性和神秘气息。从上世纪80年代始,评论者就留意到吴子建鸟虫篆印的纹饰取法有自,独具特色,然而对于取法何种纹饰,则有剑器铭文、商周时期纹饰、商周饕餮纹饰等不同的说法。刘一闻提出:'1970年后,他又热衷于将剑器铭文相付于传世的虫鸟篆文,以刻玉法出之,印风之安可健雅,令观者叫绝。' 谷松章认为吴子建参考了商周时期纹饰,包含青铜纹饰、战国错金银铜器纹饰等。 林墨子则认为,'青铜饕餮图腾的神秘和冷峻是他灵感的创作源泉' 。大致可概括为青铜饕餮纹和剑器铭文。
  事实上,探究吴子建鸟虫篆印究竟从何种纹饰获得启发,既艰难又非必需。假如将吴子建作品与相关纹饰一一对比,得到某种相似性,并不能直接解读为他的篆刻如何高明。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吴子建在化用古人纹饰后,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造就了怎样的形式特点?
  吴子建鸟虫篆印的纹饰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善于利用不同弧度的圆弧构造文字,二是将线条与块面有机结合,戛戛独造,从而隔离乃至超越时风。人们不容易准确说出吴子建借鉴了何种古代纹饰,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加以巧妙化用,变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得鱼忘筌'的创作同时让他的篆刻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圆弧大量存在于吴子建的鸟虫篆印之中。它们或位于线条起始、收尾处,经常伴随一根线条分叉为两个圆弧的情况,或位于线条中间,在弧上拉一条线延伸开去。这些圆弧少则180度,多则540度,与传统的鱼形、鸟形相比,结构简洁明了,却带来丰富的表现力。如'鱼饮父'(图4)中每字皆含圆弧,特别是'父'字中,圆弧居首则如冠,居中则如羽、如爪,居末则如尾,产生显著的装饰效果。'与墨有缘'(图5)出现了两个整圆、五个近圆和十几个半圆,构造巧妙,要言不烦,透出古朴典雅而澹荡空灵的韵味。'思不学'(图6)中的圆弧从半周到一周半不等,具有盘曲之美,却不同于九叠篆的多向弯曲。'习悦斋书画印'(图7)中的圆弧带有方折意味,让人想到商周青铜器,气象堂皇,凝重朴厚。


图4 鱼饮父


图5 与墨有缘


图6 思不学


图7 习悦斋书画印


  吴子建善于采用线条粗细对比乃至使用块面,在篆刻中制造对比效果,生奇出新。在白文印'谢稚柳'(图8)中,细笔如针划,丝丝袅袅,粗笔则如犁耕,并笔处形成白色块面。此种对线条的处理方法体现出'宁直率勿安排'(傅山)之趣,为小小印面带来开合随意的气度。'杜永志'(图9)的线条粗细安排起到了平衡布局的作用。'杜'字右侧较空则粗一些,使重心不致左偏;'志'字的'止'部细一些,使印面左侧不致拥塞。就算同一根笔画,也显出收放的差异和走刀的质感,耐人寻味。'一览众山小'(图10)也有这样的特点,'小'字单独占一列,笔画粗重;'山'字出现大面积白块,使中间一列重心下移,牢牢稳住印面;右侧'一览'两字笔画繁多,则线条相对细而均一。朱文印'与虎谋皮'(图11)的四横一竖笔画极粗而成为色块,加上众多圆弧线条和鸟头结构,印面粗犷古奥,散发着来自大森林的野性气息。


图8 谢稚柳


图9 杜永志


图10 一览众山小


图11 与虎谋皮


  第三,吴子建将鸟虫篆印与传统经典印式相结合,创造出结构稳健、形制秀美的篆刻佳作。透过新颖的鸟虫之形,其骨则来自前人,留下了延绵已久的篆刻文化积淀。汉玉印是吴子建大量取用的母版。'苦篁'(图12)印二字左右等分,疏密相当,技法纯熟老到。'塞北绕春'(图13)不设边框介格,既有汉满白文印凝重之趣,又得纤秀纹饰轻盈之美。'独赏江南王'(图14)呈'二二一'布局,近于急就章,线条生涩,具真率旨趣。'以为然'(图15)含边框与介格,略加疏缺与残破,文字生拙,带来亦古亦新的绵长魅力。作于1986年的'巨鹿园'(图16)笔画纤细,不蔓不枝,字与框皆严整合矩,颇得元朱文印妙处。2011年'多宝如来'(图17)未加残破,光洁莹润,观之得陈巨来作品韵致。


图12 苦篁


图13 塞北绕春


图14 独赏江南王


图15 以为然


图16 巨鹿园


图17 多宝如来


  吴子建篆刻在用刀方面求韧尚生,形成了劲朴的特征面貌,他本于传统发掘鸟虫篆印内涵,以神秘的纹饰张扬着野逸的精神气质。然而这种野逸不仅属于吴子建的篆刻作品,同样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相融合,让他成为印坛上特立独行的存在,并成为一种富有意味的传播文化现象。


  三、吴子建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


  就传播规律而言,一个人的艺术作品要流传久远,离不开相当数量作品的流布,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被记录、被讨论、被传播。对于吴子建公开或半公开的印谱制作出版,数量屈指可数,参加展览业寥寥无几。然而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形成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吴子建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印谱出版、媒体报道等大众传播途径之外,他的艺术声誉得以确立扩散有着多层社会文化原因。
  手拓本《四朋印谱》1966年制成,收入钱君匋四名弟子方正之、吴子建、陈茗屋、徐云叔的篆刻共80件,装订8册 。其中包括吴子建20方印,显露出扎实的基本功,而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相比之下,1988年出版的《吴子建印集》则是一次成熟的亮相,包括吴子建为谢稚柳所刻作品138件,其用刀求韧尚生、鸟虫篆印与经典印风结合、采用圆弧纹饰、线条粗细多变等特点,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或许是此谱流传久远、几十年后仍被人传颂的根本原因。钤拓本《印象--吴子建刻石》2014年完成,一函四册,收入何作如藏吴子建刻石百钮,北京文雅堂钤拓,制作25部。从篆刻技法角度看去,此谱未对《吴子建印集》形成显著突破。其售价昂至3万元 ,非一般读者可承受,限制了流通的广度。此外,近年有手拓本《吴子建印聚》面世,所收162作品系当初为谢稚柳所刻作品 ,由于之前已有《吴子建印集》,收藏赏玩意义多于研究和学习意义。
  第二个原因是书画名家的肯定和推崇产生了持久的美誉效应。《吴子建印集》出版时,得到夏承焘、启功赋诗奖掖,吴子建为谢稚柳刻印逾百方,'谢稚柳喜欢用吴子建的印'为书画篆刻界知晓,产生了持续的名人效应。特别是谢稚柳去世后,这批印章计113件入藏以富于亚洲艺术品收藏著称的美国华盛顿费利尔艺术馆 ,在客观上肯定了吴子建的篆刻成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国内媒体援引《纽约时报》评论称,'吴子建是20世纪上帝送给中国最好的礼物' ,未免过誉,林墨子《图解鸟虫印》也沿用此说,颇有倚重洋人看法、'出口转内销'的意味,为吴子建篆刻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又如2000年陈鹏举主编《海派五十家》时,受到喜用吴子建印的刘旦宅推荐,特别撰写吴子建条目,称赞他是20世纪'海上篆刻界的一个奇才',篆刻成就'超越了前辈' 。书画名家的推重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促使其印名在高端人群传播,随后进入大众传媒。
  第三,尽管吴子建疏于出版印谱,然而出于他的篆刻实力,他的作品被一些出版物记录引用,或个人介绍被收入篆刻家名录,或参加拍卖时被宣传推广,加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印谱出版、报刊推介、参加展览方面的不足,起到扩大个人影响的作用。如《吴湖帆谢稚柳印鉴举要》(2005年),收入吴子建为谢稚柳所刻印章38件,《上海现代篆刻家名典》(2008年)收入吴子建照片、艺术简历及篆刻7件,《上海书画篆刻家名典》(2012年)收入吴子建照片、简历及篆刻6件。据不完全统计,吴子建篆刻曾先后参加2010西泠印社秋拍、2012朵云轩春拍、2012朵云轩秋拍、2013匡时春拍、2013朵云轩春拍、2013朵云轩秋拍、2014朵云轩春拍、2014朵云轩秋拍等拍卖会,以拍卖预展、图录推介、现场竞价、媒体报道等途径为篆刻收藏者所熟知。借助于新媒体平台,曾在报刊发表或未曾发表的专题文章得以反复登载,如蔡大礼撰《'大名头'的吴子建》(一说此文曾发表于《书法报》,待考)、朴庐撰《印坛大隐吴子建》、汪亦奇撰《印事随谈》(三篇)、郁俊撰《古道照颜色》等。此外,手拓印谱或私人收藏的篆刻作品也得以公开,如有意可收集到为数甚众的新作品。
  第四,吴子建的收藏家身份提振了他作为印人的名望。艺术品发挥着增进人们交流的功能,艺术家声望的塑造传播与他所处的'朋友圈'密切相关。吴子建赴港旅美,又回沪发展,颇具游侠气质,其从事商业活动的经历鲜为艺界所知。从零星而有限的公开报道、私人网文中,可知吴子建艺术品收藏宏富,在拍卖公司、高端收藏者群体中具有相当高的声望。如2005年6月,上海嘉泰春拍设立吴子建所藏谢稚柳、陈佩秋书画成扇专场,其藏品之富之精可见一斑。当年《上海艺术家》第2期、《艺术市场》第5期、《收藏家》第7期皆对此予以报道,蔚成一时之胜。人以艺贵,艺以人高,艺术家的社会威望与艺术名声互成推高之势。尽管以出版、传媒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对吴子建呈现甚少,然而少量精英人士对吴子建篆刻的赞许肯定流传开来,口口相传,亦足以成就他在创作领域的非凡地位。

  结语


  吴子建篆刻具有劲朴的风格特征和野逸的精神气质,他为人的沉潜低调为艺术上的野逸气质增添了生命实践的内涵。他的艺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吴子建对于出版、参展、结社等艺术活动的疏远淡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他篆刻的欣赏与研究,这种与世无争、不慕虚名的作派反而在艺界树立了高洁卓绝的标杆,形成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吴子建现象',受到人们推崇。随着吴子建篆刻作品的后续公开出版或非公开传播,蒙在吴子建身上的神秘面纱终将退去,他的印风被欣赏研究,超脱俗名的处世风范带给人们更多感染和启发。
  (注释略)

文/ 董少校  原载《书法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