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其实也是我们的老师

 昵称42747216 2017-05-06

 

2013年01月13日 10:5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放假前,我告诉女儿我假期要多读几本名著。女儿认真地对我说:“爸爸,我也是本‘名著’啊!”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独一无二、无法复制、无法再现、不断更新的“经典名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禹天建 绘

■毛作祥

自从孩子来到世间,作为父母,我们就开始教他说话,教他认识周围的事物,学习生活的常识,养成基本的习惯。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反过来,孩子是否也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呢?细心静品,倒可以让我们悟出不少生活与教育的真谛。家有稚女,我在陪伴她成长的过程中,也常被那种童真和纯美深深震撼!

以孩子为师,尊重和发现儿童

以孩子为师,并不是让稚气的孩子获得师道的尊严,而是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多一些谦虚,尊重孩子,重新认识和发现孩子。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以孩子的“未来规划师”自居,为实现他们一厢情愿设计的“发展蓝图”,让孩子们在“威逼利诱”之下,参加自己并不喜欢的外语、钢琴、舞蹈等各类培训班,养成自己并不接受的习惯。他们缺少玩伴,内心缺乏我们的倾听与关注,而我们借口工作忙碌,把他们晾在一边。一方面,他们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上进的动力。

其实,儿童不是按照成人“设计”而成长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的心灵比喻为“自然界最精细、最娇嫩的东西”。他主张,当想到儿童时,“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被抖落,需要多么地小心谨慎。”西方先哲柏拉图告诫我们,儿童是人的一生中教育最难的时期,因为当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最大的可塑性的时候,错误对待会造成最持久的伤害。

所以,我们要抛弃那些急功近利和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我们的老师。以孩子为师,就是要求我们重温童年,在重温中理解童年的重要价值,学习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阅读孩子们阅读的书籍,玩孩子玩的游戏;进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道去梦想,一起在实现梦想的行动中经历挫折与成长。

以孩子为师,让我们回归本真

古代先哲老子非常推崇儿童:“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他认为通晓万物、品德高洁的圣人就像婴幼儿的精神状态一样。在小女身上,我不仅仅看到天使挥动着的翅膀,更让我感悟很多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我陪女儿成长,而她让我回归本真!

记得女儿刚能握稳油画棒的时候,就在一张白纸上“肆无忌惮”地画起来。那流畅、优美的线条着实让我们为之惊叹!原来线条也是一种美!虽然看不出画的是什么,也许她根本就不刻意画出个什么来。在她看来,也许那仅仅是一场游戏、一次实验。功利在她头脑中没有藏身之地,过程本身就让她欣喜不已!想起我作画,总要追求像什么,画起来却谨小慎微。画是越来越像了,线条之美却失去了。由此,不难理解毕加索的话: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

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每天晚上睡前,都要我们读故事陪伴她进入梦乡。我们也不时来一些即兴的拓展和再创作,越发让她着迷。但有好多次,我们讲着讲着,就忍不住打哈欠,甚至要昏昏睡去,她还是那样兴致盎然。一些故事,她听的次数不少于五六十遍。从开始的补充句尾的词语,到补充后一半的句子,再到最后能够讲述整个故事,她还要听我们讲。其中没有半点勉强,究竟是源于一种什么力量,让孩子乐此不疲?究竟是谁告诉她应该这样学习?身处尘世的成人,可曾有过这样的心境?

平日里,我对个人修养提升和女儿的教育,一直很重视名著的欣赏。一次国庆放假前,女儿问我:“爸爸,你放假要做什么呢?”我告诉她我要读的几本名著。我刮刮女儿的小鼻子,特意强调说:“那几本可都是名著啊。”没想到,女儿扬起头说:“爸爸,我也是‘名著’啊!”我才猛然感到,假期居然没有把她考虑在内!孩子这部“名著”可是无法复制和再现,也无法等待的,一转眼就长大了!她的话告诉我,孩子需要我们“阅读”、需要我们重视、需要我们陪伴。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通过她的视角和语言,把我们一次次带进了她童话般的世界,让我们在告别童年之后重新又回到童年。孩子是那样天真、率直、活泼与开朗!丰子恺也曾为此感动:“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那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这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以孩子为师,是无痕的教育

以孩子为师,不仅让我感悟到一些忽视了的本真,发现了对自己的意义,还让我从中发现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学习到孩童心中教育的真谛。

一次,在和女儿聊天的时候,在一种非常轻松、温馨的氛围中,上大班的女儿对我说:“爸爸、妈妈,我觉得你们爱我,但不要迁就我。”我激动地把她抱起来,告诉她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好了!也许这句话不是她自己想出,很可能来自她所听、所看的故事,来自我们的交谈。怎样发挥这句话的更大作用呢?我和她谈论什么是“迁就”,还用一个小本子把这句话记录下来。这件事还启发我记录她别的观察和思考,并制作成一本《孩子语录》。

这个语录中记录着她成长中说出的很多类别的东西,比如她建议我和奶奶说话小声一些,她观察到了农田中稻草上彩色的虫卵,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方便寻找,等等。那些感悟性的话也成为教育她的一种方法。她还为这个本子做了一些插图,变得更加美观了。我们并不是想让女儿成为思想家,而只是把孩子发现的“成长的珍珠”串起来,永远地保留在我们共同的记忆中;也期待着通过这样的记录,让孩子沿着自己内心那条充满发现的成长小径,勇敢、自由地前进!

女儿从小喜欢画画,我们总带着欣赏之情面对她的画作。她的画从地上、墙上、身体上,到纸上都有。当她画到纸上以后,就便于收藏了。我们将她的部分画作装裱起来,让我们的家成为她作品的永久展览馆,让她的画装点我们的生活。这种伴随着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则使女儿的个性得到舒展和生长,让她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真正的教育,必须要顾及对方的反应。对孩子说的话、做过的事,孩子有些什么感受,需要家长去了解。怎样做才更让孩子接受,最好的做法之一就是向孩子请教。有一天,女儿对我说:“爸爸,有些时候我犯错了,我一听见你生气地批评我,我就害怕。以后你发脾气的时候可不可以只做表情、做动作,不要把声音发出来啊?因为我一看见你的表情、动作就知道你会说什么。”听见她的话,我内心忍不住一酸,同时又为孩子的智慧所折服。后来,我每次想要生气的时候,我就让她看看我的表情和动作。这样,过去批评她时的那种令她紧张的氛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欢笑,教育成效也果然好了不少。

这让我感到,以孩子为师,可以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教育孩子。孩子也可以成为教育他自己的力量。我们告诉孩子,现在可以是我们和你一起教育你自己,随着你一天天长大,你更要学会自我教育的方法。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就是解放人的心灵”。我想,这个心灵既是我们的,也是孩子的。我希望,我们在以孩子为师,和孩子以父母为师的平等互动的过程中,都能获得解放,最终实现这样的目标:“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