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个康德

 老沈阅览 2017-05-07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四个康德

By cibala 


哲学家的世界 | 第 21 集

来源:哲学新媒体

原文链接:http://www./novel/79905



德国乡下一个小村子裡,有四个名叫康德的男人。为了让故事简短,我们就在康德后面加上数字一到四的称呼个人。


这天早上,康德一一早出门,遇见了老乞丐赖利。严格来说也不算遇见,因为他没见到赖利的人,只看见他乞讨用的碗,以及碗裡的十多芬尼。康德一想起昨天赌博大输,这老傢伙居然可以坐在这裡不劳而获,越想越气的他,一把将碗裡的钱抓走,快步消失在巷弄中。


老赖利上完厕所回来,发现碗裡钱全没了,非常伤心,坐在路边哭了起来。正巧遇见康德二跟村子裡的牧师经过。这两人同行并非偶然,康德二想娶牧师的女儿凯萨琳,所以正极力讨好牧师。两人问清状况,牧师眼中流露出怜悯的神色,马上就引起康德二的注意。


康德二立刻道:「真可怜。」为了好好表现,他从怀裡掏出一个十字银币,一点不犹豫地放在老赖利的碗中。一个十字银币等于两百四十芬尼。康德二柔声对老赖利道:「这钱收好,别再掉了。」


「谢谢您!」老赖利破涕为笑,牧师也以敬佩眼神看着康德二,对他说:「康德二先生,您真是慷慨。」


康德二回道:「能够帮助穷人,看见他们的笑脸我就很开心了。」他同时心裡想的是老赖利可真好运,坐着就能不劳而获一个银币。不过为了要娶凯萨琳,这点小钱可不能吝惜。这两人继续聊着天,漫步消失在巷弄中。


老赖利急忙把银币收在怀裡,接着他遇见康德三。


康德三是个家境富有的男子,从小父母亲教导他要乐于助人,天主才会赐福。等他年纪渐长,慢慢也了解赐福跟行善并没有直接的关係,却仍喜欢看见穷人的笑脸,因此保留了施捨的习惯。他看见老赖利空空的碗,眼角还有些泪光,便主动上前询问。


老赖利自然把自己碗裡的钱被拿走的事说了一遍,只是没说自己又得了一个十字银币。听他说完,康德三从怀裡掏出了一个十字银币,对他说: 「把这钱收好,别再掉了。」


「又一个十字银币!」老赖利在心裡惊呼着,同时赶忙道:「谢谢您!」


康德三又再度看见了穷人开心满足的脸,光这点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他带着满足的心继续前行,转身消失在巷弄中。


老赖利再次把银币收在怀裡。心想我只不过掉了十多芬尼,却换来了近五百芬尼的银币,这真是太划算了。一开始偷走碗裡钱的人,我原本还咒骂他,现在看来可真是个贵人。


当老赖利思考这事时,康德四碰巧从他身边经过。康德四既没注意到赖利的状况,也不喜欢帮助穷人,只是当他走过乞丐身边之后,突然觉得帮助穷人这件事或许是他所当行的。


「我应该帮助他。」他对自己说,以一种敬虔的口气。「帮助穷人是应该的。」


可是康德四现在身上只有两个十字银币,给了穷人就等于拿出身上一半的钱,他平时收入也不多。平常人想到这裡或许就会直接离开,不过康德四是个认真的人,他停下脚来左思右想,依然觉得救助穷人的确是应当,而且现在就可以做的事。


老赖利看不到他的内心戏,只纳闷这人为什麽站在这裡这麽久。康德四终于想通,他走到老赖利的面前,看也没看他一眼,便掏出了一个银币放在他碗裡。在做完自己该做的事之后快步地离开了老赖利。


「谢谢您!」老赖利对着背影大喊。


「今天到底是怎麽回事? 连续三个人给我十字银币,这真得好好庆祝一下。去酒馆吧!」


1756 年,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康德老师正在课堂上举例说明。


这堂课因为学生众多,教室极为拥挤。康德对满堂的学生道:「我想利用这四个例子讨论「道德」的概念,归纳出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我想问,这四人中有一人的行为明显是违反道德的,是哪一位?」


学生道:「康德一。」


「为什麽?」


「偷窃很明显是错误行为,而且他也怀着恶意。」


「是的,我也同意这个答桉,即便康德一的作为后来造成了一些好的结果,老赖利因此得了三个银币,不是吗?」


学生回道:「是的,但这并不能算是行为正确的原因,这只是运气,这不是当时他可以预料到的。」


康德道:「是的,我们由此可以归纳出第一个关于道德的重要原则: 一个行为对或不对,或者说符不符合道德,不能由结果来判定,各位同意吗?」


学生们讨论了一下之后,回应道:「是的。」


康德道: 「我们继续往下推理。康德一的行为违反道德,但那康德二呢? 施捨给穷人的确是件好事,这是符合道德的行为。」


学生立刻回道: 「他别有所图! 他的动机不纯正。」


「是的,康德二的动机不纯正也很清楚。行为对错与否的判定牵涉到行为的动机,我们可以因为动机不纯正而否定行为的道德性,这是我们需要确立的第二个原则。」


学生道:「乐于同意。」


「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如果有对错以外的好处构成行为的理由,即便该行为本身是对的,依然不具有道德意义。一个人为了讨好别人而行善,或者一个人因为害怕处罚而作对的事,都因为理由的不纯正,而不算是道德的行为,不是吗?」


同学道:「是的。」


「但我们先保留这个观察,直接进入康德三的例子。康德三做了对的行为,而且不是出于外在的利益,而是出于自己的喜欢,他对帮助穷人有好感。」

同学道:「是的。」


「可是不得不说,如果行为出于对结果有好感,这动机仍跟真正的道德概念有差距。道德应该考虑责任与对错,而不是喜欢跟利益,例子三其实也有动机不纯正的问题,只是这个动机更无害而已。」


例子三引起了较大的迴响,同学们交头接耳讨论着,有位同学举手发问:「若是把例子二跟例子三归为一类,感觉喜欢做好事像是不好的动机了。可是难道喜欢做好事不能是一个好的动机吗?」


「这得看你的「好」是甚麽意思了,例子三的动机对人群来说是好,可是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好。因为喜欢而做的事是自然的结果,就好像人肚子饿了会去找食物一样。因为一个人喜欢吃麵包而称讚他吃麵包,听起来不是很奇怪吗? 同样的,只因为一个人喜欢说实话而称讚他说实话,一样是奇怪的。」

学生道:「是有些奇怪没错。」


「喜好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无关对错,责备盲人看不见,称讚正常人看的见,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设计出某种药,让服用者因为喜欢说实话而一定说实话,对服用药而说实话的人来说,诚实并只是服药的结果,而称不上道德了,不是吗?」


学生道:「我好像懂了,出于自然的事件不该用道德态度来评价。」


康德回道:「是的,至少我看不到反对这点的理由。从例子二与三可以推出第三条规则,出于自然的行为本身是没有道德价值的。」


学生道:「可以同意。」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例子。康德四对施捨行为没有任何的喜好,他是真的觉得「应该做」而去做,除此之外别无他求,这种不出于喜好的才是出于「义务」的行为。道德法则召唤我们,让我们单单因为尊敬道德法则而去行动,这就叫「义务」。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需出于义务而为之,这是我想归纳出的第四条规则。」


学生覆述道:「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需出于义务而为之?」


「是的。放下一切的个人好恶得失,纯粹因为它是法则而去遵守,这就是尊敬法则,也就是因义务而为。道德的价值来自于义务。」


学生道:「这意思是道德绝对不能是我们喜欢的行为吗?」 「不是。更准确的说法是道德必须跟喜好无关。一个人对道德法则的态度,不能是出于喜好,因为这并不是真正良善的动机。当某个人不喜好某个行为,却仍愿意去做的时候,出于义务这点就会格外明显。若一个人能放下自己的喜好,单单从应该不应该的观点去思考,只注意道德法则本身而不是考虑一些其他的事,当以此为动机,不管他喜不喜好这个行为,都可以有出于义务的动机。」


学生们再度进入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之后同学们回道:「同意。」


「你们还要听这故事的结尾吗?」


「当然要。」


「开心的老赖利得了三个银币,却因为在酒馆招摇而引来了歹人,最后因抢劫而丧生。这是坏的结果,但我们都清楚道德判定应该与最后的结果无关。谨记以下四条原则:


行为对错不能依结果来判定。

行为的道德与否需要考虑行为的动机。

出于自然的行为无对错可言。

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需是出于义务而为。 」

康德讲到四原则的最后一个字时,下课铃响了,时间控制精准无比。


「谢谢同学。」


「谢谢老师。」


[后记]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 年 4 月 22 日-1804 年 2 月 12 日)为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与当代的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观念论与伦理学义务论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近代最具系统性的哲学家。 核心的三大着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的批判》、《实践理性的批判》和《判断力的批判》,三大批判有系统地针对哲学的三大领域: 知识论、伦理学与美学提出重要的见解与讨论。康德这三大批判几乎在任何西方哲学系,都有极核心与专精的研究团队投入其中。


康德的影响还不只于以上的领域。透过三大批判与一些其他的论文,深深地影响形上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等。本故事改编自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希望能突出他对道德义务概念的强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