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讯|曹毕飞博士研究毕业展

 昵称31636345 2017-05-0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7视觉艺术毕业展季

展览一:曹毕飞博士研究毕业展

开幕式:2017年3月2日晚6点

展览时间:2017年3月3日-11日

 

EXHIBITIONONE

Opening:6pm Thursday 2 March

Exhibitiondates: 3 - 11 March

BifeiCao,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Gold &Silversmithing



展览主题以及介绍:

BuildingContemporary Personal Narrative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Visual Culture

在诠释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领域里探索与构建当代个人叙事艺术作品

 

This PhD project explores how thenegoti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can be reinterpreted in visual form throughjewellery-based object making. Through practice-led research, I have drawn frommy childhood mem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sual culture. I have combinedthem with images and material relating to locations and cultures I haveexperienced.This has enabled me to explore personal identity through theshifting life experiences I have had in various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s. Myaim has been to construct an experimental system of making that would allow meto express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a negotiation of my original culture withother cultures. The result of my research is a series of jewellery-based andhollowware-based objects that explore precious metals and other materials suchas plastic and milk powder. This inquiry locates itself within the field ofjewellery and metalsmithing within the broader sphere of craft, arts andcultures.


我的博士课题集中创作金属工艺与首饰艺术作品,用这一视觉语言诠释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妥协。通过实践引导研究,我尝试在解构传统视觉文化的过程中寻找与自己的生活记忆结合的片段,并将解构后的文化理解与个人迁徙下的文化和地域所产生的的图像、材料相结合,以求构建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金属艺术作品。我的目的在于通过创作构建一个实验体系,探索在不同文化交织下的个人文化认同。创作以系列首饰性和器皿性的物件呈现,以金属和其他诸如塑料以及奶粉等材料表达。创作课题不仅限于金属与首饰艺术领域,而且延伸到工艺、艺术和文化研究范畴。

                    —— 曹毕飞

 

《隐藏背后的故事》2013


作品来源于童年记忆中父母的生活记事,比如酿酒和捕鱼;我意识地转化这些日用品和建筑元素构建不同的雕塑般的对象。受中国传统星相学,比如天圆地方等概念,我的作品型体具有规矩的顺序,正方形中有圆形而圆形当中也有正方形。

命名《隐藏背后的故事》,每件作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可以用来作为首饰佩戴但是在底部镶嵌了一个珐琅图片,投射在镜子部分上。让这些象征性的型体和图纹联系起来,注入我个人的叙事性经历从而产生新的内容。

同时,材料成为创作过程的媒体,贡献对我个人身份的寻求。银和做旧后的紫铜或黄铜的平衡产生黑与白的对比。当我转换这些日用品的传统材料成金属并且保留固有的构建方法,这些记忆也因为金属的持久性而具有持久性。我的目的是使用这些材料构建型体的融合并且让作品与观者对话。


《其间》2014


2013年12底,正值夏天圣诞节期间,每天早上从家骑着自行车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工作室,我都能听到树皮自然剥落的声音。自然赋予了大树新陈代谢的力量;这些半卷半开的树皮,轻轻散落在每个大树的周围,有的堆积于地面,有的被风吹散;或依依不舍,或寻求重生。

2014年3月,我陪同父母游览杭州西湖。初春的夕阳西下,一大片残败的荷叶经历秋冬的霜寒,依然骨干般的亭立在角落的湖面;一种衰落与残败的美,一种柔软与坚毅的美,突然掠入笔者脑海,交织着儿时和父母采莲藕的记忆。

命名其?间,我试着诠释不同地域对个性创作的影响。正如萨拉·艾哈迈德等相关学者提出“家和迁徙并不是直接或者完全相对立的;人与地域的关系非常复杂,不是来源于哪里就属于哪里或者哪里都不属于;”我的目的不是要刻画“家”中的残荷或者我经历下澳洲的树皮。通过具有文化般的直角榫接作为构建方法,创作出这些残缺的自然型体,我希望能够去加强自己对自然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混合-新玉》2015


《混合-新玉》系列作品,仅是个人建立在个人生活环境和经历中试着了解和诠释传统玉石。这个系列让我去尝试研究不同博物馆的馆藏,从商周至当代的玉石翡翠的造型、样式、工艺制作与文化。通过大量的实验,我制作出这些粗糙的样品,类似未切割和加工打磨的玉石原石。模仿古代玉石翡翠工匠们对玉石切割和雕刻的方法,我尝试在这些样品上切割和雕刻,以及借助电脑雕刻技术来协助手工雕刻。头两件作品《璧》和《钺》是我对一些传统造型的模拟,后三件作品《回字吉祥纹》、《云纹》、《双喜纹》着重于探讨传统吉祥纹样在玉石翡翠上的应用。在这些作品中,我有意识地保留这些样品的表面特征,没有抛光和打磨;这些表面特征遗留着个人的手掌纹样,也包含了个人的生活体验。


《过程》2016


《过程》系列作品试着诠释在不同文化交织与互动中,文化认同处于不可完成的状态,始终发酵在“过程”中。通过不同问交织,我集中表达“连接”、“变化”、“重构的”等关键词。“连接”成为象征性词语,粘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不论是传统建筑中的十字榫卯结构还是传统的十字绣连接方式,我尝试去重新将这些传统工艺运用到我的创作中。在实际创作中,我用视觉语言构建出一种流动的、变型的连接状态。

曹毕飞


曹毕飞:出生于中国湖南永兴县,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后留学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获MFA学位;201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里特维尔学术学院首饰系交换研究。2013年至2017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学院金银器与首饰工作室攻读博士学位并兼职首饰教学讲师,研究中国传统视觉文化在当代影响与个人经历中的呈现。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共举办过五次个展;作品被邀请参加很多国际性金属工艺和艺术首饰作品展出,包括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立陶宛等;个人部分荣誉包括2016澳大利亚国立大学EASS Patrons 高等学位研究奖获得者,2015意大利青年首饰竞选评审邀请获得者,2014 ENJOIA’T 西班牙当代国际首饰大奖入选者,201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视觉艺术竞赛一等奖,2013年美国杰出人才绿卡获得者,2013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国际研究奖学金和国立大学博士奖学金,2012北美金工协会/北美工艺网奖学金和2011北美金工协会教育天赋奖第一名,2011和2010两届北美工艺NICHE大奖评审入选奖获得者等。详细见:www.bifeicao.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