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劳”呈现上升趋势,全民健康岂是说说而已

 北书房2014 2017-05-07



 

过劳不分体制内外,年轻人“恐劳”情绪蔓延



  “我真的是很担心,孩子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读书出来,挤破头进了央企,却根本不是传说中的活少钱多。工作一年多只休息了一天,每天晚上12点才能回家,连父母都快不认识了。


  ”蔡阿姨眼看孩子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她不禁为他的身体、未来的婚姻问题担忧起来。“孩子最近身体不好,掉头发、失眠,情绪也特别焦虑,万一累倒了,有个三长两短,做父母的怎么想得通?”


  职业人的过劳问题日益引发社会焦虑。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担任人力资源专员的林女士介绍,自己所在公司人人都处于过劳的状态。


  因为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快速行动,破除陈规”成为公司的运行常态,员工天天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觉得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很正常。


  前不久,公司一个年轻的同事就因为过度劳累,出现脑缺血,一天早上突然就没有醒过来。她平时喜爱运动,看上去身体很好,虽然人们在茶余饭后会叹惜,但丝毫不影响各自加班的积极性。


  此外,一些“铁饭碗”的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状态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通过改革,一些部门端茶杯看报纸的现象少了,闲人也少了。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由于体制内上升通道有限,一些人就通过比拼谁在领导面前更像“劳模”来上位,形成了无论黑白、无论有事没事都在单位“耗”着的现象。


  过劳的职场氛围,让不少还未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产生“恐劳”情绪,频频对工作说“不”。小寇今年7月即将大学毕业,但她去年在一家外企实习之后,就再也不想找工作了。


  “我们办公室的大姐,已经30多岁,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得到了中层的职位,结果不小心怀孕了。她怕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职位,就把孩子打掉,休息不到3天就来上班,整个人佝偻着背,特别虚弱。”小寇说,“工作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产线上永不停歇的机器。反正我不想工作,考了研,过几年再说。”

 

加班文化盛行,拼命才能活下去

 



  “求你不要说出那句话,宝贝加班吧。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一首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唱出了许多上班族的心声


  然而,现实中,加班的日子却循环往复。许多员工为了养家糊口的薪水,以及息息相关的升迁、职业发展,常常选择“自愿加班”。


  一旦个人的自愿过劳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就说明整个社会的职场环境发生了异化。群体性的过劳无疑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比如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增大、竞争加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生活成本增高,似乎只有过劳才能保障未来社会地位不至于滑落。“要为孩子想一想,社会的现实就是‘拼爹’、‘拼妈’,所以我和老公都想好好努力,提升自己的阶层,至少提高收入水平,将来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更高的起点。


  ”吴女士常年奋战在加班第一线,生完孩子后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在她眼中,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社会阶层日渐固化,自己的过劳正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除了欧洲一些福利型国家,大城市的过劳征在各国不同程度存在。目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一代的家庭负担日益加重,更加需要拼命。还有一路高歌的房价,如果不把自己的剩余劳动力吃干榨尽,可能房贷都还不上了。”社会学专业毕业的林女士,一边对自身的处境感到焦虑,一边理性地分析过劳的社会原因。


  社会氛围和价值导向也是过劳漩涡产生的重要因素。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是当下社会的现实价值取向,而对家人的关怀与陪伴,却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认为是“没出息”。在制度层面上,对劳动者的休假等合法权利的支持力度不够,在不少企业和单位,加班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敬业美德,而维护自己的休假权利往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


  杨先生在一家国企工作,从博士毕业上班那天开始,几乎天天在加班。他的同事个个都是“拼命三郎”,连领导都把孩子送回老家,天天住在单位工作。杨先生几次想从没有丝毫喘息的工作中请假陪伴家人,却始终无法开口,理由竟是“怕成为单位的另类”。

 

打破“吸血职场”的诅咒

  



  从医学角度分析,过劳征十分复杂,治疗比较困难。国外甚至认为是“第二种艾滋病”,足见其危害性之大。过劳引发的症状有低烧、怕冷、淋巴结肿胀、嗓子肿痛、肌肉痛、关节痛等。


  过度的疲劳感使人智力功能大大减退,有的无法看电视,最坏的情况是连熟人都不认识了,连最简单的线条也画不出来。这种病在美国被称作“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多达200万至500万。


  有研究发现,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情感领域。病人不仅情绪紊乱,而且有恐慌感,容易头发脱落、夜间多汗。某些病人在几个月以后所有病症又消失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涛表示,职场过劳征实际上是“职业耗竭”的一种表现,常见于需经常与人打交道的政府部门、服务业,以及IT等技术更替速度较快的行业中。


  出现职业耗竭的人,往往情绪上感觉疲倦、情感反应淡漠、自我成就感降低、工作效率及效果大打折扣。


  陈涛认为,过劳征不仅是一种躯体病症,也是对工作主观心理感受的外在表现,与工作情况、社会环境、主观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客观上工作节奏过快,企业文化过度强调竞争,福利和薪酬无法给人足够激励等,容易使人出现疲惫和耗竭。而如果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中认同度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也可能加剧消极状态。


  对于个人而言,个性的调适能力、身体的健康状况、工作的时间长短、家庭的支持情况都是过劳是否发生的重要变量。


  目前,全社会对过劳的认识、管理、政策介入都有不足。应构建健康的职业社会期待,改变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和谐的行业关系、劳动关系、员工关系。用人单位不能仅仅将员工当成劳动力,对员工权利、利益的保障和安排也应成为人性化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式。


  同时,就个人而言,烦闷、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应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直面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压力,降低过高的期望值,使自己从长期紧张、担忧和恐惧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保持宽容的心态,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在帮助员工克服职业耗竭感方面走在了前面,通过购买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员工设立合理目标,完善福利制度,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忠诚度得到了提升。


  “我在这里的工作也许收入不是最高的,但是企业的人性化工作安排,使我个人有时间进行自主‘充电’,工作创造性提升,各方面成长得非常快。”在上海一家跨国酒店工作的虎子告诉记者,工作幸福感是他在这家企业长期任职的最重要原因。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第5期》,原标题:“过劳”,职场不能承受之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