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歌

 JeremyJee 2017-05-07

2017-05-7 晓南

我很欣赏记者们洞悉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力。在解读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情感世界方面,专业的训练和长期的实践让他们获得了一种超强的穿透力。记得在许多年以前,我听过一期广播节目,先是播放了一段一群中国老人聚在公园里激情合唱的革命歌曲,然后给出评论说:这群老人聚在一起唱革命歌曲,他们所怀念的,其实是他们逝去的青春,是那个充满激情的青春年代。

一语中的。我只能对这个解读说一声:精辟!

后来我出差去过很多地方,直到移居上海,我一直保持着逛公园的习惯。在全国各地的公园里,我继续看到同样的聚在一起的老人,他们或一起唱老歌,或伴奏吟唱互有分工,我更见过一群神采奕奕的老人们,在上海的静安公园里围成一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引的几位老外在旁边又是摄像又是拍照,好不热闹。

对此我非常感动,也非常理解这些老人。他们也曾年轻过,他们今天所唱的,也不一定是革命歌曲,但一定是能唤起他们青春回忆的歌曲。从本质上来说,他们这群在公园里载歌载舞的老人,与灯红酒绿的夜晚在夜总会里杀猪一样嚎叫的中年大叔们别无二致。再进一步说,这些老人们,这些中年大叔们,与荷尔蒙四射的演唱会现场对着舞台上的明星们大喊大叫的少男少女们,以及儿童游乐场里坐在旋转木马上听着咿呀童谣的宝宝们,都是一样的情形,区别只是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他们上都在以各自人生阶段所特有的方式,诠释者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生如歌。

在童年时代,我们用童谣来涂鸦童心的无忌;在少年时代,我们用红蜻蜓之歌放飞纯洁的憧憬;在青少年时代,我们用暗示着流浪威胁的歌声向社会表达自己的叛逆;在青年时代,我们用奔放的歌声来挥洒激情、赞颂爱情,这是一个属于荷尔蒙的时代;而到了中年,大腹便便的大叔们醉眼朦胧的在夜总会里吼叫,仪态雍容的中年大婶在慵懒的午后听着柠檬树,此时已然是对青春时代的回忆;等到到了老年,男人女人的区别已经不大,就像前面所说的,喜欢聚集在公园的一隅吟唱老歌,追忆业已逝去的青春。

情形大致就是如此。一个人一生情感历程的点点滴滴,他心中的故事,就记录在他从小到大听过的、唱过的、感动过的歌声里,而当他晚年重温这些歌声时,他当年的情感和曾经的故事,就随着这些歌声在他脑海里一帧帧回放。

人们总是容易记住那些曾经带给他们强烈感受的东西,欣喜的,伤悲的,爱过的,恨过的那些故事,种种感受,是镌刻在记忆之弦上的最牢固的东西,而音乐则是这根记忆之弦的最佳解读器。

音乐为情感而生,也许再没有比音乐更能勾起人们情感回忆的了。当一个人渐渐老去,他的情感和记忆,早已融化并尘封在那些曾经伴随他度过人生各段年华的歌声里。人是容易怀旧的生灵,于是就时不时打开这个尘封着记忆的音乐盒,重温一下往昔,而怀旧总未免带有一丝伤感的色彩,至少也是一种轻愁,这其实是一种浪漫的情境,所以,在怀旧的歌声里祭奠逝去的青春,刻意的品味一番伤感的滋味,正如徐志摩所说:在温情冬夜腊梅前,再细辨此日相与况味[1]——这实在是一种罗曼蒂克的销魂感受。

我喜欢在江南的山水间,那迂回曲折的山路上,一边驱车飞驰,一边听着老歌,青春时代的老歌。随着峰回路转,歌曲的旋律也一同抑扬顿挫。然后往日那曾经的激情,梦想,青春时代的点点滴滴,一起逃课的兄弟,一起追过的女孩,一起踢过的足球,宿舍里的夜半歌声,各种欢乐的时刻,或者伤心的时分,此刻都一一浮上心头,在这音乐与山路的变奏中变幻交织,时而如前面的山岩一般压来,时而如夹道的林荫般悦目,时而如江南细雨温柔倾诉,时而如风吹竹林泪语婆娑,时而如峡谷幽转,时而如山涧叮咚。光与影的斑驳陆离在车子内外交错变幻,思绪与情感在这变幻中脱缰飞翔,光、影、歌、情——共同编织成一张多维的网,将我的千般感受、万般思绪,都一网打尽。

然而每个人回忆的方式都不一样,感动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正如每个人喜欢的歌也不一样。人如其歌——每个人喜欢的音乐风格,大体上就反映了他的性格特质和情感世界。随着一个孩子的成长,他的个性、心智与情感逐渐形成,他对音乐风格的偏爱也逐渐显现,这种偏爱的个性化色彩在青春时期达到一个顶峰,这时候他喜欢听的,喜欢唱的,最能激起他情感共鸣的,就是最与他的个性相容的。到了中年以后,一个人的个性与心智模式很少再发生剧烈的变化,所以此后的人生多数是重温往日的歌声,而不太多见听新歌了。这时的他,不再有青春时代的那种激情,荷尔蒙不再那样旺盛,基本上就与当代的流行歌曲绝缘了,所以如果你到KTV里面听一下醉醺醺的大叔大爷们点唱的歌曲,你基本上就能猜得出他们的年龄段。

人生如歌——歌声里含着时代的烙印。尽管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歌,但是放在时间的长河里看,歌曲却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所流行的歌曲,根植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具有错综复杂构成的土壤中,于是在录音棚里随旋律一起刻录进歌声里的,还有这个时代人们的心智与情感,然后再制造一把含有这个时代密码的钥匙,轻轻放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心里——时代的水印,就这样镌刻在时代的歌声里了。

人生如歌。当已经身为父母的你,听到孩子的播放器里鬼哭狼嚎般的歌声时,你可能倍感不适,但这种不适只是在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是属于你孩子的时代。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孩子,偶尔听到你父母的微信朋友圈里那土里土气的歌声,你也要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父母也曾经年轻过。

每个人都会年轻过,也终将老去,你所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的,快乐的,不快乐的,深情的,淡然的,别人也都或者体验过,或者正在体验的路上。纵然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不同,但是所有故事背后的情感与感受都是一样的,不外乎就是七情六欲喜怒哀爱悲恐惊这些。凡此种种,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人们一代又一代,用不同的故事演绎着相同的感受。目光所及,在属于我的时代里,有一首歌我觉得用在这里非常形象,那就是刘文正演唱的《春夏秋冬》[2]

你似微风吹醒我心灵

羞怯还带着惊喜

默默递给我一朵小野花

带给我喜悦的春

你伴着我带着老吉他

吟唱在山巅水涯

深情注视我笑在艳阳下

漫溢我欢畅的夏

你难忘记流浪的岁月

挥挥手只留下背影

弹着老吉他我依然吟唱

潇洒我清愁的秋

你已远去无处觅游踪

寄语浮云传珍重

多情应似我此情与谁共

凋零我孤寂的冬

这首歌利用四季的变换,影射了一个人一生四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少年时代如春季,羞涩、新奇、含苞待放而充满了希望;青春时代如夏季,热烈、奔放、阳光、欢畅而充满了激情;中年时代如秋季,萧瑟、别离、追忆、留恋而充满了轻愁;老年如冬季,一切都已远去,唯留寄语传情而充满了孤寂。

哦,这里有漏掉了童年是吗?且看刘文正演唱的另一首《童年》,这首歌经典得可以跨越时代。那种对童年时期无忧无虑欢乐时光的刻画,那歌词,那旋律,我相信放在任何时代,人们听来都未免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和共鸣,对此我只能说,由罗大佑创作、刘文正演唱的这曲《童年》,你实在太完美了,完美得超越了时光之轮。

这首《童年》虽然由罗大佑创作,但是在我看来,罗大佑唱的却远不如刘文正传情,这也反映了人生如歌的又一层含义——歌是同一首歌,但每个人的演绎却各有不同,正如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故事也不同。而刘文正自己的故事,却恰恰成了他所演唱的那首《春夏秋冬》的现实版:后来他退出江湖,再无消息,没有人再能觅得他的行踪。

但是在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演绎同一首歌方面,我能想到的最佳范例是分别由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同一首《又见炊烟》。这首歌美得如诗如画,邓丽君与王菲这两位分属于不同时代的天后,把这首如诗如画的歌各自演绎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邓丽君把炊烟一样的轻愁,用暖暖的色调表达出来,那是一种浸润着温情的愁,一种富有诗意的愁。歌声的线条温软柔和如一缕阳光,融化了你心头的雪,化做一池春水,只余下你的思绪如一缕炊烟,在暖色的霞光中袅袅升起,叶圣陶有云:如烟,如雾,如尘[3]。在歌声里分明看到了邓丽君的微笑,甜蜜蜜的,暖暖的,那是凡间的笑,却又如此的不凡,邓丽君与歌已经融为一体,让你感到她就是为歌而生,已经不是她在唱歌,而是歌在唱她,邓丽君已化为一只精灵,消融在温暖的歌声里。

然而王菲甫一发声,就已经为整首歌定下了冷色调,那是一种高冷的色调。空旷的天籁之音从天而降,随后,王天后那张没有笑容的脸跃然眼前。在这幅冷色调的画面里,王天后是高冷的,高傲的,决绝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所演绎的轻愁是清而冷的。

人生如歌——邓丽君与王菲用同一首《又见炊烟》作出了成功而精彩的诠释,堪称经典。

人生如歌,在你唱过的,听过的,感动过的歌声里,有你一生的故事。从青梅竹马的儿童,到纯洁无瑕的少年,到脸上写着“不服”的青少年,到热恋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到孤寂的老年,你的心中一定隐藏着许多故事,那是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故事。

你的故事,会在你漫步湖边的时候涌上心头吗?还是在某个寂静的夜晚如星光般闪现?亦或是当你与几个哥们一醉方休时感概万千?还是在那个你与闺蜜喝着柠檬茶的午后,你忽然觉得往事并不如烟?

当我驱车于山水之间,我的故事如幻灯般历历在目,我就知道,你心中的故事,只有你自己知道,它们就在你自己的音乐盒里。

转载请先联系:jeremycuriousman@icloud.com



[1] 出自徐志摩的诗《康桥再会吧》。

[2] 作词:吕承明作曲:陈小霞 演唱:刘文正

[3] 语出叶圣陶的《瀑布》一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