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心系念在禅修的目标上

 小辉?? 2017-05-07
如果选定了禅修的对象是身体,那么,禅修时就应该将观照对准整体的身体或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这是禅定的部分,即第一禅支“寻”——找寻到观照的目标。把心瞄准禅修的对象,运用辨识去认知,这就是四念住的禅修原则。如果禅者选定身体为禅修的目标,那么,他在禅修时就要专注在身体的这些形态上,例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及其颜色形状等。
若选定身体做为禅定的目标,这就是实现了“寻”禅支。抓住这个目标并一直坚守在上面,让心不要离开,这就是第二禅支“伺”的修练。有时,一个心念会突然把你带入过去,你回忆起某时某地某人;有时心念又飞入未来,带着各式各样的希望筹划未来之事。如果你发现这样,就要警醒,说明你与你所选定的禅修目标脱离了。
如果一直系念在选定的目标上,这就是强大的正念,然后在正念里观察目标的无常、苦、无我,这就是正确的四念住修法。对多数禅修者来说,心不会一直在目标上,它总会跑掉,一旦发现脱离了目标,这就是一个警讯,你的觉知之心没有紧随在选定的目标上。觉知和目标没有在一起,说明事先选定的目标被无意地抛弃了,这暴露出禅修者的系念能力还不够强大,这是定力上的欠缺。
定力上的缺陷容易让禅修者找不到目标,或是找到了但对目标的关注能力不强。这就是五禅支中的“寻”和“伺”的能力,寻的能力弱,容易找不到禅修的目标,伺的能力弱,心无法坚守住目标。如果发现心走失了,脱离了目标,这种失误更能使人认识到自己——即你的定力还不够好。面对目标一再地走失,再让心回到目标上;不断地走失,不断地回来,这就是在练习禅定。
没有这种禅定的能力,你就无法修四念住。因此,这一能力必须要开发出来,否则无法进入禅修。没有人在刚开始练习定力时就能紧抓目标不放,所以练习是重要的。众生的心在判断何为价值,何为非价值方面有许多的误解,他们将心放置的地方往往不是很洽当,多数时候不会放在有价值的地方,这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才能摆放到位。
世间的能力和成就是短暂的,是缘起的,是条件的;当然,定力也是条件的,但它的稳固性要强很多。因此,智者在未能遇到佛法之前,他们往往都会找到定力,专注地开发这一能力。因为这一能力不同凡响,能让定力的拥有者在轮回中占据强大的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在佛陀的年代,当佛陀开口讲法时,座下的弟子和听众成百上千地证悟了身心的实相。因为正定,因为正定上的巨大优势,他们能在一刹那间或短暂的
时间内领悟重要的事实。这些在定境上天赋非凡之人,他们无法象佛陀那样自悟身心的绝对真理,但当他们遇到佛陀,或是在后世听到佛陀的正法时,他们就有能力快速地领悟身心实相。这是定力帮了他们的忙,当然,定力要达到如此高超深厚的程度,戒和更多的优秀品质以及世间智都要在早期稳固地建立起来,并且要历经长期的考验和锤练。
系念目标的能力属于正定的范畴。让心时时在禅修的目标上,认知的念和目标合而为一,这时心就有能力对目标进行评估、检查、认知。认知和检查目标,例如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都需要这种定力的参与。一个身体,观察和认知它的颜色、形状、体积、重量,让这种认知愈来愈细致。看到它的颜色,就如实认知,不需要以文字标示出来,也不需要说出它是何种红色,只要知道它是如此就可以了。这就是在定力协助下的认知——慧观。
觉知生起即呈现为正念的状态,而辩识的生起为智慧的生起铺路,四念住的禅修就是这种正念和正知的结合。系念目标就是禅定,评估目标用的是辨识智。禅定和辨识智同时加诸于目标之上,这就是正确的禅修。当意念关注在身体上时,于是对身体的了解得以生起。
如果辨识太多,它就会损伤正念,让禅观倾斜不正;如果正念太多了,它就会影响对目标的辨识和解析,同样会让禅修倾斜。必须注意二者的平衡,禅定和辨识保持平衡,以确保和谐。让二者恰到好处,这需要经验来把握。如果正念太强,慧观的进度将会缓慢;如果辨识太多,正念就会变差。
要仔细把握,积累经验,这需要许多年的功夫。刚修行时,多数人都想要快速进步或证悟,但总要先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欲望,让禅修一步一步地向前行进。当正念稳定时,你才能使用它;当正知被培育起来时你也才能使用它。正知不是知识或是理念那么简单,培育它需要时间和功夫。当正念和正知都具有独立的担当能力,并且二者配合起来,刚一开始,它们可能会是幼稚的,调整它们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能以正念和正知在当下观照身心,就会禅修了。这时以较慢的速度稳定地禅修最好,因为你还不太熟悉正念和正知以及它们的结合,就象刚拿上驾照的新手,还不能把车开得很快,这是因为你局限的能力所定。但往往是初学者中的一些人,他们欲望大于能力,所以有人会把车开翻。如果欲望太强而能力很差的话,禅修可能会走偏或滑入邪道。在当下的实践中要能看清正念和正知以及二者的匹配,还要稳定地推进,不能急躁,这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正念稳定成熟,正知正确坚固,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但禅修中,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心念跑掉了,如果这样,就让它回到目标上。这只有反复地练习,正念和正知才能壮大。但正念要稳定不要死寂,不要僵硬,把握这种程度要靠感觉和练习。正念太静会变僵,容易陷入昏沉,它太稳定就会失去活力。辩识力和判断力要随着正念有节奏地一起发力。练习是重要的,许多岁月过去了,禅者才可能运用自如。
要善于在禅观中明确地使用正念,再加上运用正知的判断力,这是禅修的双引擎,缺一不可。正念要与目标同在,但不要太紧,否则修不了多久就会筋疲力尽。辨识也是,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细致地把握到刚刚好,这样才能持久。有人会把正念和正知的弦绷得太紧,导致它们很僵硬,不但疲累也效率差。如果练习得够多,这些能力就会越来越熟练。
正念和目标同在,例如你正定于身体,以正念包围住身体。如果你有技巧和长期积累的深厚功夫,你就能持续正念也不疲倦。因为正念深入以后,会有喜和乐生起;禅者的感觉会很好,并有浓厚的兴趣,喜和乐的生起是五禅支的生动体现。禅者将正念止于身体并有喜悦产生,进而有乐,这会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念和目标相伴在一起,愈是练习,正念就愈稳固,而正念愈是稳固时,正知的了解、观察和辩识就愈有效果,二者结果到恰到好处,智慧就会生起——对身体无常、苦、无我的证知。
这种智慧一旦生起,就会纠正以前的知见。错误知见必须要得到纠正,佛法纠正的方式是对身体进行实际观察——身念住,而不是在世间的知识框架下读书、思维和推理。在正念和正知下对身体的本来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由此产生智慧。到达这个层次的禅修者可以称之为智者,因为他有了自己稳定的获取智慧的渠道。智慧不在书本中,也不在思维和推理中,而是在正念和正知结合的当下。这样的禅者,如果他要提升智慧,他就知道,在正念、正知结合的状态里,才能产生超越世间的大智慧。
如是
2017-3-20
推荐拜读《大念住经》: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2eafdc70100owkl.html?vt=4
推荐禅修身念住: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95658010101dpxe.html?vt=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