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马磋声(中)

 牵一缕阳光623 2017-05-07

歌唱的声音究竟源自何处?

■罗似铜


【主讲人简介】

 

马金泉  男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九三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善教书、演唱,乐笔耕。

 

马   华  男高音歌唱家、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早年留学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在诸多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善歌唱并探究美声发声原理,乐授业。




泉:

      各位朋友好,在这里给大家拜年了!祝大家新春快乐、新的一年里获得更美好的声音!


华:

     祝大家新的一年里获得更明亮的美声!



泉:

      师弟,二马磋声(上)在微信圈上传后,引起不少歌唱家、教师、学生、声乐爱好者的热议,大家希望通过我们的对谈,能给各位一个较明确的歌唱声音的提示。我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说得多么清楚,也只是我们两个人的观点或曰观念。另一方面,声乐学习靠阅读文字很难获得一个好的声音,所以,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模式至今不可替代。尽管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人们还是想获取“哪怕是来自文字的一点点的真经。”哈哈,那就再絮叨几句呗?

 

华:

      是的,二马磋声(上)上网后,很多朋友都直接给我发微信,提出让我们尽可能地多说一些、说得透彻一些。特别是要对“声音的形成源于声带的闭合”做一个彻底的剖析为好,也就是说“声带怎么闭合才能出好的声音?”

 

泉:

     对于“用声带歌唱”这种声乐教师常常回避的问题,我倒是坚持直面对待。我们谁都清楚,说话、歌唱的发声是要靠声带的震动完成,所以,我一直难于理解声乐教学中的“抚摸声带”、“不要用声带唱”等理论源自何处,很可能持有这类理论的教师是害怕学生在歌唱时颈部的肌肉帮忙,故而提出的一种以“爱护声带”为目的的“歌唱不用声带论”。

 

华:

      在歌唱中,歌唱者声带的运用大多基于意念,声带的长短是先天决定的,哪怕是在歌唱中你也很难知道声带是如何运动的,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意念、靠想象。在我的意念中,唱到高音时声带一定是拉紧的、变短的,这样高音才会容易唱出,那么,声带需要拉多紧、变得多么短,只有靠有演唱经验、有正确标准的声乐教师,根据演唱者唱出的声音去判断了。

 

泉:

      你的意念是声带拉紧、缩短,也就是唱到高音想象着声带拉紧、缩短。也许我的声带闭合理论跟你是异曲同工,我主张唱高音“用声带的前十分之一”,绝不能全部。哈哈哈哈,嗓音医生听了肯定蒙了。记得我参加过一次全国嗓音会议,声乐教师、艺术嗓音医生、耳鼻喉科大夫三方聚集一堂,声乐教师提出的某些歌唱意念上的问题,着实让耳鼻喉科大夫难于理解,以至于无言以对。

 

华:

      我赞同师哥的“十分之一”论!应该说师哥的理论跟我一样,简直是“奇妙的和谐”!


泉:

      其实,不管是声带拉紧、缩短或是使用几分之几,学生不到老师面前一对一的接受指导,单凭字面去“找”,那是至难的。我们还是回到上次的话题吧。上回说到97年我在罗马歌剧院听一个人讲过一句:“把气泄出去”,我没有太弄清楚,你在意大利待的时间长,不知你有没有听说或是实践过这个把气“泄”出去的理论?    


图:男高音歌唱家马华(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华:

      对,你离开米兰的那个时候,正是我刚刚去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学习的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把气“泄”出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是控制声音虚、实、强、弱的重要的机能。通过向意大利几位著名的、掌握着意大利传统美声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声乐大师求教,我体会到,首先“泄气”和“吐气”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泄”是自然的、松弛的,而“吐气”、“吹气”则是主观意识上要加一个力量由内而外的“推”的力量,而“泄”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歌唱中,我们会常常遇到一些较长的乐句或是长音,而把气自然地“泄”出去,一是能够在不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完成长乐句或长音,再是防止歌唱的僵持状态,只要感觉到一点点僵硬,我就靠“泄”的办法,软软地松开它,有如一个平衡装置。当我们在母音歌唱的行进中稍稍感觉到“卡”或是不够顺畅,我马上就通过“泄”的办法,将僵硬的部位“卸”掉。意大利美声唱法对歌者所要求的“松”是这个唱法中很关键的要素。师哥你刚才讲到英国教授不讲气息讲肌肉,我倒是觉得还是要说气息,因为意大利语的五个元音ieaou走到声带时是不允许添加任何肌肉的力量的,特别是颈部肌肉的力量。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想,把肺部的气自然地“泄”至声带处,让不同形态的五个元音将声带“碰响”。

 

泉:

      我是这样想,歌唱时,特别是唱高音的时候,意念上应该想象肺部是向两侧打开的,同时在母音交替变化的过程中,下巴一定要呈松、甚至有垮、懈的感觉。

 

华:

      没错,这个意念和动作必须有。人的自然生理行为是,说话、朗诵、歌唱或是喊叫,都需要气的支持,人将气吸至肺部,然后根据你说话、朗诵、歌唱、喊叫的需要,将气送到气管,其实你就是不说话、不朗诵、不歌唱、不喊叫,气息的循环也是如此。就算像师哥你所说“意念上应该想象肺部是向两侧扩张”,气息照样还是会走向气管。这里要强调的是,生理的和意念的“动作”是歌唱家必须信服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关键是你生理或是意念“动”的合理不合理,在歌唱领域,生理或意念上的不合理会导致一个人歌唱艺术生命的衰减或过早终止。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主张的“意念上应该想象肺部是向两侧扩张”,绝不是生理上的肺部向外僵硬的死撑!下巴肯定是要放松的,歌唱时要让下巴处于一种“不帮忙”的状态。

 

泉:

      我倒是见过一些歌唱家,唱到高音时命令自己的肺部向两肋方向撑,撑到“绷住”的状态,理由是:“可以减轻嗓子的负担”。

 

华:

      身体都僵硬了,怎么能唱出美的声音呢?意大利语的Bel Canto说的是美的、美好的歌唱,歌唱用气既不是死撑、不是“吐气”,更不是“懈”气,任何“撑”或“吐”或“懈”,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意大利传统的歌唱美声。

 

泉:

     是否可以这样说,每个歌唱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声理念或曰发声的办法;每个声乐教师都有一套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训练的办法。我个人在长期的演唱、教学中也会在不断调整中总结出一套我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又被实践验证是可行的唱法和教法。比如,我坚持声带的震动是形成声音和音色调整的核心部位,而在声带运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声音的进一步认识和审美的提高,特别是年龄增长过程中的声音调整,我觉得无不对声带的闭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反对过分强调类乎于“撑”的所谓“打开”,在“打开”这个概念上,我提出了“打开”的尺度,那就是:“一定要把‘打开到还能打开’作为打开的标准”的观点,甚至我常常对自己和学生在歌唱中的高声区做“不打开”的技术处理。而对于“用声带歌唱”这种一般声乐教师常常回避的问题,我却坚持直面对待。这里我想啰嗦几句,在高声区,那种提倡口腔“打开”让声音“通透”地喷发出来的诱导一定要慎重。在我看来喉部撑的越大声带越难以闭合。而没有闭合的声带,便不可能有好的声音形成,更不可能有集中的、有穿透力的声音出现。

 

华:

      师哥,今天我们就以上话题聊得不算少吧?

 

泉:

     我觉得不算少,不知朋友们怎么看。不管我们聊的多与少,祈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作用。很多朋友很关心声音的方向,也就是说声音是“往前唱”还是“往后唱”,或是往哪里、哪个方向唱。下次我们聊聊这个问题可以吗?

 

华:

      好啊。


图:男中音歌唱家马金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