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过会后悔一辈子,俄罗斯传世经典油画解读

 昵称21399464 2017-05-07

俄罗斯油画在世界上极负盛名,拥有一大批世界级的油画大师,像克拉姆斯科依、列宾、苏里科夫、希施金、列维坦等;苏联时期和当代也有众多优秀的油画大师,他们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绘画作。 

俄罗斯的艺术对我国影响巨大,当然这不仅仅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俄罗斯艺术的辉煌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就我国油画领域来看,俄罗斯画派所奉行的现实主义绘画方法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一直统治着中国画坛几十年。

我国建国后的美术教育实行一边倒政策,从速写、素描到创作,完全采用苏联(俄罗斯)的绘画理念和方法。国家还曾派一批年轻画家,如罗工柳、全山石等到苏联留学,并还请苏联油画家来中国办班讲学,所以,今后俄罗斯油画大师所创造的辉煌在中国还不会消失。

下面给大家介绍解说30幅俄罗斯传世经典油画,大家从中既可以欣赏精美传神的油画,又可以学习了解俄罗斯的历史。

有喜欢俄罗斯油画艺术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本微信公号噢,更要分享给朋友们,好东西不能吃独食啊!

 

 

1 .《深渊》(作于1892

作者: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11900

生平:1861年生于立陶宛的小城基巴尔塔,早年父母双亡,1873年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1884年开始在巡回展览协会上展出他的作品,1891年成为该会的会员。19006月因感冒而致心力衰竭。

722离开人世。列维坦终身没有结过婚,因而身边十分淒凉,享年39岁。

作品尺寸:150cm×209cm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这幅风景画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从前有一磨坊主的女儿与一青年农民相爱,父亲对女儿的婚事极为不满,便买通当局将青年征去终身服兵役(旧时俄国的兵役制是终身的),姑娘得知后深感绝望,便殉情从这木桥上跳进深渊。  画家被这位刚烈女子的故事所感动,他精心地观察和描绘了这个景色。据说诗人普希金还在此构思过名诗《女水妖》。在一个傍晚,画家从自己的阳台向远处眺望,似乎看到那里沉沉的死水潭上的幽灵,几根粗大的圆木架起的桥跨过死沉的水潭伸向对岸的浓密灌木丛,神秘而不可测,令人望而生畏。他决意画下这景色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使这幅画渗透着情侣的忧怨,饱含着姑娘的痴迷的深情,也蕴藏着大自然幽谧的情愫。


2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作者:()苏里柯夫苏里柯夫(18481916

苏里柯夫苏里柯夫善于创作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苏里柯夫历史画的“三部曲”。


 

这幅历史画取材于彼得大帝实行政治改革中发生的事件。当西欧已进入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俄国还处在落后的农奴制社会。1689年彼得一世在俄国执政,决心实施改革以改变落后面貌。新政措施以新法管理国家,兴办工厂,改组军队,设立常备军和海军,全盘移植西欧文化等等。这些改革使国家强大了,但它破坏了旧有体制和传统,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地伤害了民族自尊心,引起了旧势力的反对,当1698年彼得大帝秘密出国访问时,他的近卫军趁机谋反,彼得大帝立即回国进行镇压。这幅画就是真实地描绘在莫斯科皇宫广场上处决近卫军的情景。这是一幅构图宏大、人数众多的画面,画中人物体现两种敌对势力的尖锐冲突:画幅的右面是以彼得大帝为代表的改革派,彼得为捍卫改革成果,为使国家强大,在外国使节支持下,在他的常备军保护下,在实施具体改革的缅希柯夫帮助下,对造反者严厉镇压,他骑在马上稳重如泰山,是一位自尊自信的英雄;而在他目光所视的另一面则是被行刑的近卫军士兵和来诀别的亲属,以及围观的群众,近卫军是在保守势力怂恿下起来造反的,他们想维护自己的旧有传统和古老习俗,捍卫自己民族的自尊,所以他们个个也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质。画家塑造了一群具有鲜明民族性和个性的人物典型形象。画面左边那个红胡子的近卫军怒视彼得大帝,而转首的彼得,也以目光相对,在这猛烈的心理决斗中,表现了两个阵营互不妥协的坚决性。在这幅画中双方虽然是敌对的,但在画家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彼得是捍卫改革的英雄,而近卫军则是捍卫民族自尊的英雄。他赞成彼得改革也同情近卫军,为此他在人群中画了一些妻子、母亲与儿女来刑场绝别的悲惨场面,着重画了孤儿寡母的形象,令人伤心同情。为了表达画家的同情心,将自己的女儿--画中那个戴红头巾的可爱小女孩也画在其中。


3 .《不相称的婚姻》(作于1862

作者:普基寥夫 18321890

作品尺寸:173cm×136.5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在《不相称的婚姻》中,所有人物都画得很大,有的如真人大小。作者将自己的肖像也纳入画中。(图右双手交叠于胸前者)普基寥夫于1863年在美术学院展出此画时,还是莫斯科绘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正如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上指出,此画好不容易才得到官方的认可,画中没有火灾,没有杀戮,没有-----。画的只是在教堂里神父“毕恭毕敬地给洒满香水的将军---活的木乃伊,与为了官衔和金钱出卖青春的,哭泣的姑娘举行的结婚仪式。”画家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那老新郎确有其人,同老头并排站着的新娘,则是普基寥夫的未婚妻的像(难怪周围亲友团的画像那么丑陋),作者至死也没有忘记这一沉痛打击。

 

4 .《希什金肖像》(作于1880年)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1837.51887.3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离开学院后,克拉姆斯柯依与14个同学租个一座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这样,在经过18641868的实践,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与几位莫斯科画家共同发起筹备勒以普及民主艺术为目的的“巡回艺术展览会”,即“巡回展览画派”,这个画会主张将艺术拿到民间去展览。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该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给一个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时,倒在画前,离开了人世。

作品尺寸:114cm×84cm

现藏于俄罗斯搏物馆

 

《希什金肖像》是克拉姆斯柯依高产时期的杰作之一,这时画家才45岁。作者真实的再现了希什金这位俄罗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一幅连腮美髯,性格开朗。

 

5 .《月夜》(作于1880年)

作者:克拉姆斯柯依

作品尺寸:179cm×135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月夜》是一幅极富诗意与美感的作品,周围的色彩与姑娘的情绪配合得十分和谐,恍若仙境。有着俄罗斯民族性和文学性,与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称为姊妹篇。


6 .《无名女郎》(作于1883年)

作者:克拉姆斯柯依

作品尺寸:75.5cm×99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1924年入馆)

 

《无名女郎》是克拉姆斯柯依晚年的得意作品。女郎为谁?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小说主人公?还是一位演员?无人知晓。我们面前的这位典型的19世纪俄国知识女性,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我们面前这位女子没有华丽服饰和贵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打扮。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画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纪俄国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画家在肖像画中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术史上肖像画杰作。

 

7.《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71930.9

列宾在莫斯科生活六年之后又回到彼得堡,和斯塔索夫恢复了密切的交往,就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幅载入俄罗斯画史的作品。


 

画家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旁边是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他们也满怀着同样的权威意识。走在中间留着长胡子的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他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画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为姿态各异,简直是俄罗斯的缩影。画家的画笔触及了所有人,村长、警官、农民和乞丐挤满了画面,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心理负担。数百人的宗教行列是以地主和祭司为排头,农民和乞丐只能靠边行走,尤其在前头刻画一位跛子乞丐和农民妇女,那个拿小棍子的当差不准跛脚孩子走近行列,这一切都表明了画家的态度。原来画家只重视场面的光与色彩表现,托尔斯泰看后指出画中没有重视人物本身的刻画,没有画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列宾接受了,完成后的这幅画描绘了烈日下行进的群众,在这里光的照射,更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时代的本质。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


8. 《伏尔加河纤夫》(作于18701873

作者:列宾

作品尺寸:131.5cm×281cm

藏于列宁格勒俄罗斯搏物馆(列宁格勒现在叫圣·彼得堡)

《伏尔加河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

1863年在人民群众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争取自由的影响下,俄国彼得堡美术学院14名学生拒绝按照学院硬性规定的题目进行毕业考试,他们走向社会,组成了巡回展览学会。他们创作了许多揭露农奴制度、反映俄罗斯人民苦难生活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富于战斗性,在俄国各地巡回展览,影响很大,被称为“巡回画派”。其中列宾和苏里柯夫是杰出代表。列宾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画家。他擅长社会风俗画和肖像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直接而又广泛地反映丁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列宾从小就喜欢绘画,后来经过努力考上了美术学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第一幅成名之作,这幅画共画了三年多时间。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亲自到伏尔加河边居住,和纤夫们交朋友。他寻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纤夫形象,认真观察,并画了许多人物写生画,表现不同年龄、个性、姿态的纤夫。正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写生,列宾抓住了伏尔加河纤夫的典型特征,把他们表现的十分真实、深刻又各具特色。

 

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的是在炎热的夏天,一群衣着破烂不堪的纤夫迈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拖着货船,艰难地走在伏尔加河畔的沙滩上。沙滩上的几只破箩筐,增添了画面的凄惨景色。画中共有11名纤夫,经过画家精心刻画,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经历、性格和气质。领头的纤夫叫卡宁,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两手下垂,身上的纤绳绷得很紧,忍受着体力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中间突出的人物是那位身着浅色衣服的少年,他紧蹙着眉头,吃力地用手调整压在肩上的纤绳,从他那昂起头的姿势看得出,在他身上蕴藏着一种潜在的反抗力量。最后两位人物动态对比鲜明。一位低垂着头茫然地向前移动着身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一位回头怒视着后面船上的船主,脸上是愤愤不平的表情。

这幅画以狭长的横幅展现了一群纤夫的形象:远处伏尔加河畔的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篮筐作点缀,景色十分悲凉。一队穿戴破烂不堪的纤夫正拉着重载货船,缓慢地沿着河岸沙滩向前走着。画面上的纤夫,有强壮的,有体弱的,有年老的,有年青的。他们的步子是那样的沉重,令人似乎可以听到“伏尔加船夫曲”那压抑低沉而又雄壮的回声。纤夫共有11人、约略分成三组。这里每一个形象都经过列宾仔细推敲,并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有差别。为了更好地展示纤夫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列宾采用了画幅较宽的横构图,把众多的人物安置在与伏尔加河几乎平行的位置上.人物的高低错落,使画面形成一种有力的节奏。辽阔壮丽的伏尔加河与衣衫褴缕但又显示出雄厚力量的纤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幅画是受到了诗人涅克拉索夫同名诗歌的启发而创作的:

到伏尔加河边去,

是谁在伟大约俄罗斯河上呻吟,

这呻吟声是一支沉痛的歌曲,

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

 

9 .《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作于1885年)

作者:列宾

作品尺寸:199.5cm×254cm

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80年代列宾的2幅最大的历史画便是《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的信》与《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该画选择了伊凡四世在日常生活中的暴行,在一与儿子的的争吵中,伊凡四世用笏杖击中儿子的太阳穴,这一偶然的冲动致使儿子丧命。该画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以致评论家斯塔索夫几乎每天在报纸上收集个方面的反应。油画所描绘的惊人事件,引起了官方的抗仪。俄国圣宗务院总检察官波毕得诺斯泽夫在给皇上的奏折写道:“现今艺术真是不可思议,不作一点好的榜样,却是一些带有批判和揭发倾向的赤裸裸的现实主义感情------费解的是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些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


为什么要画伊凡雷帝?除了某种倾向外,找不到别的理由.'该画展出不久即被摘下,再见到它时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凯撒之意)16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压叛乱、绞死主教,最终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在统一和治理国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勋。这个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而开始血腥屠杀,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一天,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得到启发,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绘: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求儿子饶恕但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背景阴暗,以加强前景的恐怖气氛。红色的地毯,映出这幕血腥的击杀。画家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灭亡,也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失败的原因。这幅画一问世就惹怒了沙皇当局,一位总检察官在给皇上的奏折上说:“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为什么要画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种倾向外,找不到别的理由。”于是这幅画刚展出就被除去,严禁流行。


10 .《意外归来》

作者:列宾

 

这幅画表现一位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间在他家庭所引起的惊愕反应。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室内的摆设和墙上挂的俄国进步诗人舍甫琴科的肖像上,可见画中革命者是信奉民主主义的,他经过多年流放回到家里,以审慎警惕的目光看着家人。这是一位受过折磨但从未屈服的革命家,他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回来,身着囚衣,已精疲力尽了。画中描绘最生动的是两个孩子,男孩的表情由惊奇转而识别出这位毛胡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他那微张的嘴刚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则显出对陌生人惧怕的神情,这个细节表明这位革命者被捕时,在男孩的幼小记忆中还有印象,而小女孩可能还躺在摇篮中,孩子的两种神态生动地表现出两种符合年龄的表情。母亲的神态与儿子对视,瞬间的沉默之后将爆发骨肉相聚的喜悦。画家曾多次修改构图,最终定下的这个画面选择佣人打开房门,流放的革命者刚跨入室内的一刹那场景,由此而展现的一切如一幕戏剧,画中人物和场景的布局产生均衡和呼应的效果,构成一幅严谨有序的自然场面,富有动感。瞬间的沉默和宁静,可见画家对革命者深厚的同情,对社会和人物深刻的理解,画中每一个人物,既具典型性又有鲜明个性。

  

11.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

作者:列宾

 

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还画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列宾在画面前景突出描绘两个背向观众的人物,在他们的背后和腰间配有许多小道具,这种精微的配物既反映查波罗什人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也深刻包含一个哲理,即俄罗斯的哥萨克人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整体地向世人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他们是不可征服的。列宾在谈到这幅画的构思时曾说过:“我们的查波罗什人使我高兴的地方就是自由,他们创造了平等的兄弟友谊来保卫自己的信仰和人格的最高品格。这些小股民族的勇士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保卫欧洲抵御东方的掠夺者,而且倾情地哈哈取笑东方掠夺者的高傲。”


12 .《少女与桃子》

作者:谢洛夫

谢洛夫15岁时,随列宾前往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和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领。后来又经常出入于文化人聚会的阿勃拉姆采沃庄园,结识了当时的艺术家朋友和保护人马蒙托夫,在庄园时为马蒙托夫的女儿薇拉画了闻名的《少女与桃子》肖像画,当时谢洛夫仅有22岁。


这是一幅随意的瞬间生活形象,显得格外轻松自然。画中的薇拉有一双乌亮的大眼睛,冷漠而机灵,配着那一头不听话的黑发,更显得漫不经心。她那晒得微微发黑的面孔,透现出健康的红晕。少女生活在俄国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室内整洁明亮,没有奢华的装饰,画家所着意描绘的是充满阳光的少女形象和她所处的生活环境。窗外射进的阳光,使女孩处在逆光照射下,而宽敞明亮的墙壁、台布又反射出温和的光,使处于背光的女孩形象仍不失光辉。画家吸收了印象主义的光色造型技巧,同时把握画中人物神态的刻画。


13.《女演员埃莫洛娃像》

作者:谢洛夫

 

画中的埃莫洛娃,是位擅长扮演英雄人物的女演员,在俄国深受观众热爱。谢洛夫在这幅肖像画中塑造了一位具有英雄气概和富有创造力的人物形象。画中以全身立像构图,埃莫洛娃神情庄重朴素,外表严肃冷静,而她的内心却燃烧着火一般的热情。这位具有刚毅气质的女性,站在世俗面前显得高傲而自尊。她是觉醒的俄罗斯女性形象,她那富有坚强毅力和高尚品格的形象十分感人。

 

14. 《洗衣妇》

作者:阿尔希波夫

 

阿尔希波夫十分关心俄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钢铁工厂的临时女工》和这幅《洗衣妇》。俄国旧时代的洗衣房是手工劳动,每天女工们要在充满蒸气和潮湿的地下洗衣房劳动十几个小时,恶劣的条件损害了妇女的健康,画家选择这残酷的现实典型作描绘。画中近景突出地描绘两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近处一位因劳累不堪而休息片刻,她撑着低下的头,陷入深思。另一位低头揉着衣服的老人,缓慢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她面容憔悴,汗水湿透了她的破衣衫。远处的两个年轻女子,不停地熨烫着衣服,桶里还冒着热气。屋内热气蒸腾,潮湿不堪,令人窒息,仅有一个透气的小窗,射进一束天光,这更加强了恶劣环境的表现力。画面色调冷灰,笔触粗犷,画家像雕塑家一样塑造一组洗衣妇的艺术形象。

  

15. 《三月》

作者:列维坦

 

这是一幅俄罗斯农村平凡的初春景色,晴空万里,林木返青,数株枯黄的树梢也吐出嫩绿的小芽,隆冬的冰雪开始溶化,散发出一阵阵寒气。灿烂的朝阳映照在小木屋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地从沉睡中苏醒,万物更新,大自然充满生机。列维坦以神奇的笔触和色彩,描绘了这难以用言词表述的景象,创造了一个永恒的春天。


16.《金色的秋天》 

作者:列维坦

 

列维坦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画了一些抒情性作品,杰出的有这幅《金色的秋天》。画家运用潇洒稳健的笔触和色块,高度概括地描绘了俄罗斯金黄色秋天的自然景象。这幅画是一首秋天的颂歌。秋高气爽,令观者心旷神怡。


17 .《弗拉基米尔卡》

作者:列维坦

 

有一次列维坦带着学生在西伯利亚写生,发现有一条被废弃的道路,还残存着路标,他问一位学生这是什么路,学生告诉他这是一条通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古道。列维坦站在路上,脑海中即刻浮现出一队队被沙皇士兵押送的流放者,听到革命者低沉的呼号和叮当的镣铐声,他陷入深深的思绪之中……他收集了大量素材,创作了这幅《弗拉基米尔卡》--流放者之路。画上,压得很低的视平线使画面显得辽阔深远,远方被阴云所笼罩,遗弃的路标,荒凉的原野、墓碑,增加了悲凉气氛,它形象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条布满苦难、鲜血和眼泪的道路。画家在这极单纯的艺术形象中,对苦难的俄罗斯革命者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18. 《到处是生活》

作者:N·A·雅罗申柯

创作年代: 1888

规格: 74x104cm

 

这幅画构图非常独特,在牢笼的小窗口拥挤着几个特写的人物形象:老人、士兵和工人,还有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孩子用仅有的一点食品逗引飞来啄食的鸽子,囚笼顶上还站着一只小鸟,这外部世界多么自由明亮,鸟儿可以自由飞翔,而他们却被囚禁在这有铁栏的空间里。自由与禁锢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将激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19.《托尔斯泰像》

作者:列宾

克拉姆斯柯依曾作过托尔斯泰肖像,着重突出了托尔斯泰作为社会生活分析家和揭露者的形象。而在列宾的这幅肖像中,托尔斯泰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的形象,他像一位俄罗斯的勇士和受人尊敬的贤者。

 

画中的托尔斯泰处在读书间隙的瞬间,似乎书中的内容引起他注目深思,作家的睿智目光避过观众而直视着遥遥的远方,充满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画家十分重视对托尔斯泰的复杂深刻的心理描绘,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姿态、手势和目光神情之中。

 

20 .《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 

作者:苏里柯夫

 

缅希柯夫是彼得大帝的宠臣,也是彼得大帝实施改革的谋划者和执行人。他出身卑贱,但才智过人。彼得执政后委他以重任,升至元帅,辅助彼得立国治业,功勋卓著。彼得过世后他将年幼的彼得二世接回家中抚养,并将自己长女许配于他。不料,在安娜女皇和德国使臣阴谋策划下,俄国政局发生变化,缅希柯夫一家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妻子过世,他最终居住在别留佐夫小镇自建的小木屋中,与儿女们共同生活,画家所描绘的正是一家团聚在低矮寒冷的小木屋内的情景。

缅希柯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二女儿读着圣经,儿子显得无聊而摆弄烛泪;大女儿多病偎依着父亲身体。其实谁也没有听圣经,都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之中。重点突出塑造缅希柯夫的形象,他侧身端坐,侧面头像在单纯的背景映衬下犹如浮雕一般显得凝重,他那曾掌握过俄国大权的手摆在膝上,依然那般有力,威势不减当年。紧锁的眉头,又隐含着他内心的极度的不平静,这是一位英雄的悲剧。这幅画的色调压抑、沉闷,几件昔日宫中摆饰,使这狭小的空间,显出一丝昔日荣耀的光辉。


21. 《女贵族莫洛卓娃》

作者:苏里柯夫

 

女贵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亲属,她年少时守寡,拥有农奴八千人。她是当时的狂热的“分离派”旧教徒,因为激烈地反对沙皇的宗教改革,被沙皇阿历克塞·米哈依洛维奇亲自下令逮捕,并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帕洛夫斯克,关在地牢里,后因饥寒交迫死去。由于莫洛卓娃笃信旧教,疏财仗义,救济贫民,还为残疾人和狱犯缝制衣服,施舍乞丐,因此深得民众爱戴,素有普济众生的美誉。而维护旧教又使沙皇不安,因此被捕流放。画家选择押解莫洛卓娃赴流放地途经莫斯科街道情景。

这是一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历史画面。画面由莫洛卓娃乘坐的雪橇向纵深飞驰而过,画面自然分成两个部分:右半大部是一群旧教的信徒,曾获得过莫洛卓娃施舍的流民乞丐,他们赶来送行。其中有人掩面悲哀哭泣,尤其在近景处特别典型地描绘了两位虔诚的追随者,一位老妪和一个乞丐。他们心目中的莫洛卓娃无比崇高神圣。那个乞丐举两个手指与莫洛卓娃对应(新教用三指划十字,旧教用两指,这手势表明坚持旧教习俗决心)。人群中个个显得悲哀,他们中有贵族有平民,都身着民族特色服装,都是旧教的捍卫者。而画面左上方描绘了一组新兴资产者和拥护新教的人物,他们喜笑颜开。画中主体形象是莫洛卓娃,这位近于疯狂的贵族女子,由于长期的苦苦修行,使得她面颊清瘦,脸色苍白。但她神情傲慢,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

在她那被黑衣包裹的身体和微露的面孔上,嵌着两只放射出复仇光芒的眼睛,仍然显示出清教徒那迷人的魅力。画家为了使雪橇在画中飞奔而过,就在雪橇边画一男孩,他的飞跑姿态立刻使雪橇飞驰起来。这幅画表现出苏里柯夫伟大的历史画家的气质。画中几乎找不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表情。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讥讽的、关怀的、惊恐的和看热闹的等等,画中人各尽其态。这幅画的人物塑造的成功远远超过画中莫洛卓娃本身,他们都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


22. 《三勇士》 

作者:瓦斯涅佐夫

瓦斯涅佐夫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创作富有传奇色彩的描绘俄罗斯古代勇士的系列作品。《三勇士》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勇士在俄国家喻户晓。画中描绘的是中世纪俄罗斯三个英雄人物尼基季奇、穆洛梅茨和波波维奇。在这幅作品中描绘了出身于不同民族的三个英雄,他们骑着不同颜色的战马,各具雄姿,气度非凡,充分体现出俄罗斯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本质。为了使画中形象具有真实感,画家在刻画古代传说中的三勇士时,运用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背景取自莫斯科近郊的景色,画中的三匹马都是以阿勃拉姆采沃庄园里的骠马写生创造的。

构图上三勇士居中,有顶天立地之感。背后是起伏的山峦,人的头部映在天空,使三勇士更显得庄严和雄伟。人物的组合疏密有致,横呈的长矛又使左右人物整个画面极其紧密和完整。这一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表现了英雄民族和人民的独立精神。

 

23.《松树林》

作者:希施金

 

希施金最爱画密密松树林边繁茂的小灌木和野花小草。在这幅画中前景是给森林带来生命的小溪,岸边是倒毙的枯树,而远处是一派参天林木。天上有飞鸟,林间有小黑熊,这使宁静的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

 

24《列维坦像》

作者:谢洛夫

 

作为俄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肖像画大师的谢洛夫,曾画过不少同时代的艺术家和社会名流肖像,画家列维坦是其中杰出者。列维坦一生贫病交加,过早地离开了艺术。谢洛夫笔下的列维坦是在病中的瞬间,他左臂搭在椅子靠背上,垂下的手显得衰弱,但仍坚毅有力,这是一双描绘俄罗斯大自然的灵巧的手,他给俄罗斯的艺术宝库留下了丰富的宝藏。画家刻画的列维坦的头部,他那阔大智慧的头脑下藏着一双深沉、锐利的眼睛,紧闭的双唇隐没在浓密的胡须内,他不想用语言而用手去描绘俄罗斯的大好河山,他的面容饱含着思想,他此时冷峻而深情地看着他的朋友、他的祖国。

                         

25.《奥尔洛娃公爵夫人像》

作者:谢洛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