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突破——史料主旨类选择题

 资源868 2017-05-07

【命题特点】 史料主旨类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的考题,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


【解题方法】 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所谓“读”就是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找”是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联”是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析”是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2016湖北武汉四调,24)《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解析:材料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指的是同一族群或家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因此族坟墓的做法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选A项。周代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分封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D项。

答案:A

2(2016安徽合肥二检)《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  B.具有制度性保障

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先王为诸侯定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这表明周天子用制度约束诸侯,即先王制诸侯具有制度性保障,故选B项。

答案:B

3. (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上田弃亩”“下田弃圳的做法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这说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而《吕氏春秋》创作于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该做法并未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安徽合肥二检,27)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交纳赋税,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改变,故A项错误;仅有个别交换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C项错误;纺棉出售贴补家用无法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东北三校二模,26)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商人向西入川、南走粤经商,常常获利丰厚,这反映了民间贸易发达,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和区域经济差异,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6.《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作者认为,汉初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统一  B.鼓励开发

C.盐铁官营  D.抑制豪强

解析:根据汉兴,海内为一可知司马迁认为,国家统一促进了汉初商业的发展。选A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A

7(2016广东深圳一调,2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的进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的做法,有利于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故B项正确。财产继承属于宗法制下的一项权利,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无法说明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故A项错误;这一制度与促进工商业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6河北石家庄二检,26)太平兴国七年(982)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宋太宗诏令让农师与里正村耆一起组织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按照民间租佃制的关系订立契约,收成依契约分成。这种租佃制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选C项。A项中解决了B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

答案:C

9(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既要改善民生,又要思想教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依法治国重利轻义,排除ABD三项。

答案:C

10(2016四川成都三诊,25)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并不反对寡妇再嫁,这折射出汉代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妇女整体社会地位如何和能否拥有婚姻自主权利,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11(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5)《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解析: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表明孔子主张借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孝悌并非注重外在礼仪,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注重血缘亲情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故B项与题意不符;仅从对孝悌的认识无法说明孔子形成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

答案:D

12(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9)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陆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

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

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冯桂芬认为可以将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给予举人”“进士等功名,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变化,故D项正确。冯桂芬的认识未必能够实施,故AC两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朝上国理念,故B项错误。

答案: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